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docx
- 文档编号:2862950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157.58KB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
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
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程:
一、导入语:
(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
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
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
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
”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
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
(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
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
a.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b.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
向上还是向下?
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
在盐水中呢?
c.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间谍”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
四、STS:
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
橡皮筋,钢尺等。
七、板书设计:
科学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三、探究物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八、教学后记: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
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
进行猜想?
?
?
?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
录制声音。
学生活动:
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
观察分析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
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
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
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
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
16页1、2、3题。
六: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
3、声速
七:
教学后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
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学生活动:
观看录象,讨论双耳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
1.通过看书,了解人耳的结构。
2.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去体验骨传导。
例咬住音叉,把耳朵捂住,敲击音叉,是否听到声音。
引入课题:
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
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在学生了解
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
听到声音的过程
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作业: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构造2、骨传声
3、双耳效应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
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
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试验:
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
(1)、频率:
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
声音的强弱
试验:
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
(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
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作业: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1、音调2、响度
3、音色
六、教学后记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
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对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
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
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7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
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六、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七、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3、控制噪声
九、教学后记: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
四、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
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
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六、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七、作业: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2、声与能量
九、教学后记: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现象。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分析解释有关现象,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
……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
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
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
……………………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
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
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
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
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
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
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
36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
(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
它是什么物理量?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作业: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及课本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光的传播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是如何传播的
3、光的传播速度4、阅读: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七、教学后记: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
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
……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
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
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
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
有什么器材?
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
如何做?
(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果:
填入下表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r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
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
实线?
)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
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
物理套餐作图题
4、试验:
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
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
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
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
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作业: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及课本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2、光的反射规律
3、两种反射:
(1)漫反射;
(2)镜面反射
七、教学后记: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
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试验:
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
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
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
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
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
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
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S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
水银面起什么作用?
窗户上的玻璃能否
成像?
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
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
用作观后镜。
成什么像?
(2)、凹面镜:
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
车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
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作业:
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及课本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学生试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平面镜成像原理
4、球面镜
七、教学后记:
第四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现象:
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
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
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
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空气
界面水
(先让学生猜想:
光线会往哪边折?
)
结果:
空气
界面水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空气
其他介质
结果:
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折射使池水变浅:
(1)、水中的物体上升:
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2)、海市唇楼:
做图说明
三、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折射
1、试验2、光的折射规律
3、折射使池水变浅
七、教学后记:
第五节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了解不同颜料混合后得到另一种颜色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白光的颜色现象,揭开光的颜色之谜;体验透明体和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乐于参与物理的学习活动。
重、难点:
1、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
2、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雨后天空中彩虹的图片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色散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演示:
色散(课本P51图2.5—1)
结论: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白屏上形成彩色光带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
在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被物体吸收。
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透过物体。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由P52图2.5—5物体的颜色
可知: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三原色色光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人教版八 年级 物理教案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