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五年一期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62897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28.32KB
湘教版科学五年一期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湘教版科学五年一期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科学五年一期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科学五年一期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
课时教案
课题:
三、1.地球的故事第1课时总序第23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10月19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2)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假设—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2)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篮球、橡皮泥、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
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
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一)活动1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
1、谈话:
首先让我们走入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人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
【多媒体课件】
2、提问:
“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几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
3、学生交流,评价。
4、小结:
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5、讲解:
慢慢地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产生了怀疑【多媒体课件】。
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
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
(二)活动2观察进港的帆船
1、谈话:
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交流发现。
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从这两个实验中说明了什么?
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
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3、讲解:
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接着,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看月食时,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4、总结:
这时候人们已经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可认识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设行不行呢?
接下来人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作业:
P44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1.地球的故事第2课时总序第24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10月19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2)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假设—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2)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篮球、橡皮泥、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对地球形状作出了什么猜想啊?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们是怎样来验证这一猜想的。
二、活动三:
验证地球是个球体
(一)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讲解: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
麦哲伦(课件展示他的画像)。
有同学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2、布置任务:
阅读书上42页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学生阅读、交流。
4、提问:
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设?
麦哲伦为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价?
有收获吗?
是什么?
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5、小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
1、在探究的过程中懂得利用科学技术。
2、对待心中的疑问,要大胆去猜测,更要想办法去证明。
3、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也要学习麦哲伦的坚持不懈的吃苦精神。
三、在太空中看地球
1、讲解: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多媒体课件】(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2、提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吗?
最早给地球拍照是什么时候?
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后,课件揭示相关资料)
3、提问: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吗?
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吗?
(指名学生回答)
4、课件展示杨利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讲解:
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宇航员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氧气、没有水也没有重力,是对人生存极限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一翻,那么现在必须把身体锻炼好。
5、提问:
通过各种实践,人们已经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到底有多大?
你知道飞机、人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的时间吗?
6、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作业:
P44第3、4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2.风光无限的地貌第1课时总序第25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2年10月22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假设—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2)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
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沙盘、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
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二、认识常见的地貌
1、提问:
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
(学生自由回答)
2、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中国地形沙盘)
3、提问:
(1)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貌(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等)
(2)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3)在这块沙盘上,不同地貌各有什么颜色表示?
学生讨论、回答。
4、【多媒体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三、美丽的家乡
1、讲解:
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
2、【多媒体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3、布置任务:
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4、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5、提问:
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7、总结归纳【五岭农耕博物馆沙盘图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家乡的地貌,并了解了这些不同地貌的特点,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富饶的,其中有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湘南明珠东江湖,她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湘南大地;还有众多的山地,是一个绿色的宝库。
希望大家热爱家乡,用自己的行动建设家乡,使家乡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作业:
P47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2.风光无限的地貌第2课时总序第26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2年10月22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假设—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2)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
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沙盘、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
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
(展示五岭农耕博物馆的沙盘模型)
2、讲解:
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
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具体怎样分工合作?
请制定一个计划。
3、小组讨论。
4、讲解:
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
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
5、提出要求:
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
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
6、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7、讲述:
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
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8、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9、学生谈参观感受。
10、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作业:
继续完善地表模型,力求美观、精致。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3.地球的内部第1课时总序第27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2年10月29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3、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其中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书籍以及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
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
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师:
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
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
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
。
【多媒体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
说说猜想的依据。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
4、师:
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
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
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5、师:
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多媒体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
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
(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
作业:
P50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3.地球的内部第2课时总序第28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2年10月29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3、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其中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地球构造模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质学家开始利用钻探技术,获取岩心、岩屑、岩层中的流体(气体和液体),【多媒体课件展示】并通过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和在钻孔中安放仪器进行长期观测,来获取地下岩层中的各种地学信息。
科学钻探被称为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我国在“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也于2001年4月18日在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镇毛北村北侧开钻,2004年12月21日14时16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1井钻进到5000米深处。
二、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
1、分组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师:
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
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
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
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
可以搜集资料,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作业:
P50第3、4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4.地球仪第1课时总序第29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2年10月31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3、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
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教学难点:
(1)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
(2)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解: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
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活动一蓝色的星球【多媒体课件】
1、模拟
讲解:
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
提问:
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
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结:
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2、填图
讲解:
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
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布置任务:
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
(提醒学生字写小点)
学生填图。
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3、估测
引导学生质疑: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
我们能想办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
学生思考、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
学生估测、记录
汇报估测结果。
小结:
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哪个小组的数据最接近呢?
课后向他们取经。
作业:
P54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课题:
三、4.地球仪第2课时总序第30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2年10月31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3、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
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教学难点:
(1)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
(2)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二、新授
㈠、活动2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地轴
观察:
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小结:
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
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2、经线、纬线
讲解:
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
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
讲解: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
这就是纬度。
找一找:
北纬30度在哪?
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
讲解: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
这就是经度。
找一找:
东经125度在哪?
找一找:
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伦敦(0度、北纬51度)
讲解:
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
(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
找一找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
总结:
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㈡、活动3麦哲伦的航线
讲解:
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
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
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
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
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
作业:
P54 第3、4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5.地图第1课时总序第31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2年11月1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
3、科学知识
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重点:
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
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
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
二、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谈话:
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
提问:
你知道我国古代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
【多媒体课件】
讲述:
我国古代对地图的研究和绘制有着悠久的历史。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物品中就有地形图。
这些地图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
三、讲解:
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
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
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板书)
教师讲述:
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
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2、练习:
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
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
3、地图上的方向(板书)
(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
[练习](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科学 一期 第三 单元 表格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