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8626175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82.31KB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土壤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
采用植物的干物质重;采用上层林木的平均树高;采用土壤肥力因子;采用经济林木的平均产量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内在物质和能量的存在状况以及被植物利用和转化的程度。
几种主要岩石的类型和特性
岩浆岩:
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共性:
非碎屑壮的块状构造;没有规则的层次排列;不含化石。
沉积岩:
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
其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5%。
共性:
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矿物成分复杂并呈碎屑状组织;有时含有化石
变质岩:
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共性:
一般具有片理及片麻构造;矿物质地致密,坚硬;不易风化。
例如片麻岩,石英岩,板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等。
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
1和2:
1:
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
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比较砂质与粘质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特点。
砂质土壤主要特性:
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畦幅宜宽不宜过长;养分少,不保水肥,水肥少量多次施用;易耕,温度变化快,暖性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质土壤主要特性:
粘粒含量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畦幅宜长不宜宽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水肥少次多量升温慢,冷性土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
1)植被草本>木本,草甸>草原,阔叶>针叶,常绿>落叶
2)气候潮湿,寒冷有利于积累;干燥,炎热有利于分解
3)地形低洼处高,海拔高处,有机质含量高
4)母质质地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5)生产措施
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
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土壤有机质的损失量;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改善土壤肥力特性(物理性质:
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②降低土壤粘性,改善土壤耕性;③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④促进土壤升温。
化学性质:
①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②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③影响土壤保肥性;④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⑤影响土壤缓冲性。
生理性质:
①影响根系的生长;②影响植物的抗旱性③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④药用作用。
)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一)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腐殖酸是重金属离子的络合剂。
以Cr3+为例。
(二)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提高有机质含量的措施
合理耕作制度(退化或熟化);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田菁、紫云英、紫花苜蓿等;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主要作用:
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循环;产生并消耗各种气体,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分解有机废弃物,是新物种和基因材料的源和库;病原微生物。
胡敏酸和富里酸的特征
从颜色看胡敏酸棕色到黑色,富里酸黄色。
从分子量看,胡敏酸大,富里酸小,在1万以下。
胡敏酸的C,N,S含量高于富里酸对水溶解度,胡敏酸不溶或难溶,富里酸溶于水胡敏酸羧基和酚基低于富里酸胡敏酸一价盐溶于水,二价或三价盐不溶于水,富里酸都溶。
矿质化过程和腐质化过程区别
矿质化过程和腐质化过程是有机质转化的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
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通气良好时,矿化过程快,养分释放快。
如过快,养分会损失,且腐殖质形成过少,对养地不利。
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以嫌气性微生物活动为主,养分释放少,腐殖质过程快。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温度,水分及其有效性,pH,氧气和Eh值,生物因素,土壤管理措施
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合成;有效养分含量;土壤物理结构;作物生长发育
砂、粘、壤质土壤主要特性
砂质土壤主要特性:
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养分少,不保水肥;易耕,温度变化快,暖性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质土壤主要特性:
粘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升温慢,冷性土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壤质土壤主要特性:
粉粒大于30%,北方称为二合土;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土壤质地改良措施
①客土法地改良;②深耕、深翻、人造塥;③施用有机肥
土壤容重的用处
①计算土壤孔隙度根据实测土壤的容重与密度;②计算工程土方量;③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④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定额
吸力和土水势的区别点在于:
①土壤吸力只包括基质吸力和溶质吸力,相当于基质势和溶质势,但它通常是指基质吸力
②土水势的数值与土壤吸力的数值相同,而符号相反。
另外,土壤水是从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而土壤水则是从土壤吸力低处流向高处。
土壤水吸力的影响因素:
质地、结构、温度、滞后现象
水分特征曲线的用途:
首先,可利用它进行土壤水吸力S和含水率θ之间的换算。
其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
第三,水分特征曲线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第四,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影响饱和导水率的因素
质地水通量与孔隙半径4次方呈正比。
结构土壤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有显著的影响。
有机质含量。
粘土矿物种类。
饱和导水率的特点
①饱和率是常数②是土壤导水率的MAX
③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沙质土>壤质土>粘质土
非饱和条件下土壤水流的数学表达式与饱和条件下的类似,二者的区别在于:
饱和条件下的总水势梯度可用差分形式,而非包和条件下则用微分形式;
饱和条件下的土壤导水率Ks对特定土壤为一常数,而非饱和导水率是土壤含水量或基质势(ψm)的函数。
土面蒸发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
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水汽扩散阶段
(土壤保墒措施在蒸发的第一阶段进行效果最佳;第二阶段次之。
)
盐土的水分蒸发:
夏季积盐多;蒸发力弱积盐少;盐往高处走,盐斑的扩大。
水分高效利用的途径:
合理开采、分配和管理;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土壤水的调控措施主要包括土壤水的保蓄和调节。
1、耕作措施秋耕中耕镇压等
2、地面覆盖薄膜覆盖秸秆覆盖
3、灌溉措施喷灌、滴灌、渗灌
4、生物节水
土壤空气和进地面大气空气组成的差异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CH4等)
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大,O2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地或露地均是如此;
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加强,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加,夏季CO2含量最高;
覆膜田块的CO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O2则反之;
土壤空气中的CO2和O2的含量是相互消长的,二者的总和维持在19~22%之间。
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一)影响根系发育;
(二)影响根系吸收功能;(三)影响种籽萌发;(四)影响养分状况;
(五)影响作物抗病性
土壤通气性的调节
1、调节土壤水分含量;2、改良土壤结构;3、通过各种耕作手段来调节土壤通性
对旱作土壤,有中耕松土,深耙勤锄,打破土表结壳,疏松耕层等措施;对于水田土壤,可通过落水晒田、晒垡,搁田及合理的下渗速率等措施。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
环境因素:
1.纬度和海拔高度。
2.坡向和坡度。
3.地面覆盖。
土壤因素:
1.土壤颜色2.土壤质地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1.土温影响作物种子萌发出苗2.土温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3.土温影响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4.土温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气、热条件;二、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
三、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四、合理轮作、氮磷配合、提高水的利用率
五、降低土表蒸发,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
土壤养分来源
1.矿物质风化所释放出的养分2.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3.有机质分解释放的养分4.根系的富集作用5.降水增加土壤养分6.施肥
土壤中养分的形态
水溶性养分、交换态养分、缓效态养分、难溶性养分、有机态及微生物活体中的养分
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
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为: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移动)。
可变电荷的成因主要是胶核表面分子或原子团的解离:
A.含水氧化硅的解离
B.粘粒矿物的晶面上的OH和H的解离
C.腐殖质上某些官能团的解离
D.含水氧化和水铝石表面的分子中OH的解离;pH<3.2
土壤的电荷数量
土壤电荷主要集中在胶体部分;胶体组成成分是决定其电荷数量的物质基础;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的电荷具有非加和性
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主要有:
质地、土壤的质地越粘,土粒越细,其电荷总量也越多;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质地完全相同的两种土壤,它们所带的电荷数量可以完全不同;pH值主要影响可变电荷的数量。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阳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
质地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的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也越大;有机质OM%∞CEC;
胶体的性质及构造蒙脱石>高岭石;pH值在一般情况下,随着pH的升高,土壤的可变电荷增加,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也增加。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1)电荷的影响;根据库仑定律,阳离子的价数越高,交换能力也越大。
(2)离子的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的离子,其交换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其离子半径及离子的水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的。
(3)离子浓度和数量因子。
影响交换离子有效度的因素主要有:
盐基饱和度离子的饱和度越大,被解吸的机会就越大,有效度就越大;土壤中的互补离子效应;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由交换性离子变为非交换性离子的有效度问题
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实际意义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锰、铁、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对多种微量重金属离子起富集作用,其中以氧化锰和氧化铁的作用更为明显。
由于专性吸附对微量金属离子具有富集作用的特性,因此,正日益成为地球化学领域或地球化学探矿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专性吸附在调控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有试验表明,在被铅污染的土壤中加入氧化锰,可以抑制植物对铅的吸收,土壤是重金属元素的一个汇,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并对这些金属离子从土壤溶液向植物体内迁移和累积起一定的缓冲和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专性吸附作用也给土壤带来了潜在的污染危险。
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关系
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
由于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度。
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
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
淹水或施有机肥促进土壤还原的发展,对土壤pH有明显的影响。
酸性土淹水后pH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嫌气条件下形成的还原性碳酸铁、锰呈碱性,溶解度较大,因之pH值升高。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特点:
①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
②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虽有纯化学反应,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物参与的。
③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多相体系,即使同一田块不同点位都有一定的变异,测Eh时,要选择代表性土样,最好多点测定求平均值。
④土壤中氧化还原平衡经常变动,不同时间、空间,不同耕作管理措施等都会改变Eh值。
严格地说,土壤氧化还原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衡。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微生物的活动;易分解有机的含量;土壤中易氧化和还原的无机物的含量,如土壤的氧化体和硝酸盐含量高时,可使Eh值下降得较慢;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土壤的pH值
影响石灰用量因素有:
(1)土壤潜性酸和pH值、有机质含量、盐基饱和度、土壤质地等土壤性质;
(2)作物对酸碱度的适应性;(3)石灰的种类和施用方法等。
土壤元素典型的再循环过程
①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②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③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物残体,释放养分;④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对“必需”养料元素定的三条标准:
(1)如果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生长或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2)这种元素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它有所具有的营养作用
(3)这种养料元素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具有直接的作用。
土壤氮素的来源
(1)固氮作用;自生固氮、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
(2)降水;(3)灌水;(4)施肥有机肥、无机化肥(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
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因素
植被与气候一般:
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
豆科>非豆科;木本植物:
阔叶林>针叶林。
温度愈高,有机质分解愈快,OM含量低,N少;湿度愈高,有机质分解愈慢,OM积累的多,N多。
土壤有机质含量;
质地;质地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N%低高
地形及地势
土壤氮素的有效化过程
有机态氮的矿化过程;氨化过程;硝化过程(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
土壤中氮素的无效化过程
反硝化-生物脱氮过程(生物化学反应);化学脱氮过程(亚硝酸分解反应、氨态氮的挥发);粘粒矿物对铵的固定;生物固定;硝酸盐的淋洗
反硝化作用的条件是
1)具反硝化能力的细菌,反硝化细菌现已知有33个属,多数是异养型,也有几种是化学自养型,但在多数农田都不重要;
2)合适的电子供体,如有机C化合物、还原性硫化合物或分子态氢;有效态碳的影响最大;
3)厌氧条件,与田间持水量大小密切相关;嫌气状态O2<5%或土壤溶液中[O2]<4⨯10-6MEh<344mv(pH=5时)
4)有硝态氮存在;5)pH7-8.2pH<5.2-5.8或pH>8.2-9时,反硝化作用减弱。
土壤中氮素含量的指标
全氮:
无机态氮、有机态氮
土壤速效氮(无机态氮)溶液中的NH4+,NO3-;交换性NH4+
土壤有效氮(水解性氮)水溶性和易水解的有机态氮;无机态氮:
速效氮
农业土壤中氮的来源
施入的含氮肥料:
化肥、有机肥。
愈发达地区占主要地位;
生物固氮:
共生、非共生固氮、根瘤菌每年每公顷固氮50Kg。
降水;尘埃沉降:
每年0.1-0.2Kg/ha;灌溉水和地下水补给:
污水含氮量更高。
土壤吸附:
空气中的NH3每天可吸附25-100g/ha氮
土壤中氮素的去向
作物的吸收:
(主要方面);
土壤有机态氮的有效化:
在微生物作用下,水解、氨化分解为氨和铵盐,通过硝化细菌的作用,最后产生硝态氮;
土壤无机态氮的损失:
NH3的挥发损失;生物反硝化损失:
生成N2NON2O;化学反硝化损失:
HNO2不稳定各种反应损失;土壤中氮的固定:
生物固氮、化学固定、吸附等;土壤中氮的淋洗损失:
主要是NO3-N
土壤的氮素循环
影响土壤磷含量的因素
(1)母质中矿物成分的不同;基性岩>酸性岩,碱性沉积体>酸性沉积体,如由石灰性风化体形成的红壤的含磷量比由的红壤多得多。
(2)土壤质地的差别土壤细粒部分所含的磷主要是次生的磷化合物。
(3)磷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从上到下,磷的含量逐渐降低。
原因
磷的迁移率很低;植物根系的富积;有机胶体或无机胶体对磷酸根的吸附作用,上层较强;耕作制度和施肥的影响;
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
有机磷化合物的分解(植素的分解、核酸和核蛋白的分解);无机磷酸盐的有效化(酸溶作用、氧化-还原作用、络合作用)
土壤磷的无效化过程
化学沉淀机制;表面反应机制;闭蓄机制;生物固定(特点:
①表聚性;②暂时无效;③把无机磷→有机磷)
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
1)土壤酸碱度pH6.5-6.8之间为宜,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2)土壤有机质
①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而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吸附。
②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它螯合剂的作用,将部分固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
③腐殖质可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对磷酸根的吸附。
④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溶于水形成H2CO3,增加钙、镁、磷酸盐的溶解度。
3)土壤淹水
①酸生土壤pH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了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反之,若淹水土壤落干,则导致土壤磷的有效性下降。
②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
③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
影响钾含量的因素
(1)母质富钾矿物:
长石类正长石钾微斜长石等,含钾量约在7-12%之间;
云母类白云母黑云母含钾量约在5-9%之间;次生粘粒矿物水化云母(伊利石类)绿泥石等四川的紫色土含钾较丰富
(2)风化及成土条件北方>南方高温、多雨而淋溶强度大,K。
(3)质地粒径越小,含K越多;质地越粘,含K越多。
土壤中钾的有效化过程
矿物风化;微生物分解;缓效钾的释放
土壤中钾的无效过程
钾的矿物固定;钾的生物固定;水溶性钾的淋失
土壤硫转化主要包括:
有机硫的矿化和固定;矿物质的吸附和解吸;硫化物和元素硫的氧化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4级或6级)
(一)水溶态
(二)交换态
(三)专性吸附态(四)有机态
(五)铁、锰氧化物包被态(六)矿物态
土壤中养分向植物根的移动
截获;质流NO3-、Cl-,在土壤中不易为土壤吸附,质流则是移动重要方式;扩散磷、钾一般以扩散输送为主
土壤调查的步骤
准备工作、野外调查研究、资料整理汇总
土壤调查的技术
土壤制图单元的确定;制图比例尺的选择;观察点的布置;实验室分析;土壤制图;土壤调查报告
耕作的基本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改良土壤结构;
(2)把作物残茬和有机肥料掩埋并掺和到土壤中去;(3)控制杂草或其它不需要的植株。
土壤粘结性的力学本质:
范德华力、氢键、库仑力、水膜表面张力。
粘结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比面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
免耕法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
残茬覆盖;联合免耕播种机;应用广谱的除草剂
酸性沉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少量的酸雨可其到增加土壤氮、硫营养的作用;过量的酸雨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淋失。
尤其是NO3-;当土壤中交换性Ca和Mg低于20%和5%时,缺素症;盐基离子对酸雨的敏感性:
Ca>Mg>Na>K;土壤酸化降低钼的有效性。
土壤污染的特点:
渐近性、长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
治理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则:
1、以防为主,且不要先污染后治理;2、严格执法,依法管理各种土壤污染源的排放;
3、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4、建立先进的土壤污染监测、预测与评价系统;(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提高政策的决策水平,民主化和科学化;改变资源的经营与所有体制。
)
重金属污染特点:
难移性、累积性、不可逆性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
施用改良剂;
工程措施(清洗法;电化法;客土法;其他如阴阳离子膜交换技术、热解吸法等;调节土壤条件,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和活性。
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控制Eh值。
);
生物修复技术;
有机物(农药)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①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减轻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②调控土壤pH和Eh,加速农药的降解。
③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提倡进行生物防治。
)
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
土壤退化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土壤退化速度快,影响深远;局部改善而总体继续恶化
土壤质量制约因素
1)土壤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
人均土地少;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生态脆弱区范围大;耕地质量总体较差,自持能力弱
2)水资源制约
人均水资源少;分布不均
3)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制约
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
1)直接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生产力;2)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
3)通过水分和能量的平衡与循环的交替演化诱发区域乃至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候变化
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的类型
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半干旱地区土壤沙化;半湿润地区土壤沙化
造成土壤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干旱程度;②全球气候变化;③地质因素
2、人为因素①水资源的过渡开采;②生态环境的恶化;③滥垦、滥牧、滥伐。
土壤荒漠化的防治
营造防沙林带;;实施生态工程;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合理开发水资源;控制农垦
土壤流失(侵蚀)的因素
植被破坏;坡地耕作,土壤流失量与坡度呈指数关系;季风气候的影响;地形地势的影响
土壤流失的防治
一、要宣传和树立全民的“国土危机”意识
二、以防为主,标本兼治
①严禁乱砍乱伐,加大植被保护的力度
②尽快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严格限制利用强度;
③按自然规律利用和开发土壤资源;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④实施科学的耕作法,如土壤保护耕作法。
⑤加大水土保护的工程投入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农田工程、生物工程等
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①由于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界深度,使地下水和土体中的盐分随土壤毛管水通过地面蒸发耗损而聚于表土。
②利用地面或地下矿化水(尤其是矿化度大于3g/L时)进行灌溉,而又不采取调节土壤水盐运动的措施,导致灌溉水中的盐分积累于耕层中。
③在开垦利用心底土积盐层的土壤过程中,过量灌溉的下渗水流溶解活化其中的盐分,随蒸发耗损聚于土壤表层。
50年代大搞平原水库导致我国平原地区次生盐碱化面积大增。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应重点围绕“水”字做文章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合理灌溉掌握灌溉时机,排盐而返盐,提高产量。
②节水防盐技术如滴灌、渗灌等,防止大水漫灌。
③减少输水渗漏④井、灌、排相结合。
2、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水改旱,可有效防止次生盐化;
3、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控制灌溉水质。
潜育化的治理
开沟排水;多种经营;合理施肥;耐渍品种。
土壤的三大功能:
生产力(生产功能);环境质量(环境功能);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学 考研 复习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