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62328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9.36KB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150分,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帖,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出才气愈易成功。
但是这种肤浅的炫耀对于文学作品却是大污点。
一般文学作者越有才气,也就越难避免炫耀雄辩的毛病。
从前文人夸口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文成一字不易,作诗押险韵,和韵的诗一做就是几十首,用堂皇铿锵的字面,戏剧化表情的语调,浩浩荡荡,一泻直下,乍听似可喜,细玩无余味,这些都是卖弄才气,用雄辩术于文学。
爱好这一类的作品在趣味上仍不很高。
选自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有品格。
品高的艺术不只是外求光辉,还要内在充实,是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B.现在新进作家有时也会有卖弄辞藻的毛病,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
C.文学作者越有才气,就越喜欢炫耀雄辩,并以此显示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
D.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段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出文艺的特点是“表现而不是卖弄”,并分别对“表现”和“卖弄”在文艺中的体现做了形象的阐述。
B.比喻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
比如,用“大家闺秀”论证品高的艺术品,用“小家娼妇”论证品低的艺术品,说服力强。
C.从第三段起,作者重点论述“卖弄”。
文章分别列举了文艺作者卖弄的几个层面,论证条理清楚,分析缜密。
D.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论证方法多样,说理深入浅出,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才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
B.如果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必要,那么,辞藻绚丽夺目也是需要节制俭省的。
C.文艺作品中,卖弄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卖弄的作品,艺术品味却不一定就低。
D.作品中用典也是作者卖弄学识的体现,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北京,南京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
还是南京?
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
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
他们也没回来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
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
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
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
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
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
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
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5.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电影产业在过去十多年中飞速发展,2017年电影票房达500多亿,2018年2月单月电影票房更是突破80亿,中国电影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了加快内地电影产业发展,2017年国家立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而在行政上更是提升电影产业的行政级别,由以前统一在广电总局下管理的一个处,提升为可以和广电总局行政平级的电影管理局,更在地方设立电影处,推动地方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培养影视专业人才,培养高素质团队,地方政府将参与进来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渠道,电影创作市场将迎来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设立电影管理局,由中宣部统一管理,从行政上就杜绝了一部分电影审查无规则的乱象。
而且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影审查将至少有五人以上的专家组审核,地方各级文化部门与电影相关的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设备等将被统一转到地方各级电影部门。
(摘自《电影划入中宣部统一管理,将对电影行业产生哪些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国内电影票房经历了2016年在高速路上的“急刹车”后,在备受压力的2017年成功再起步——在《战狼2》《羞羞的铁拳》等“爆款”的拉动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
跨入“500亿时代”,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理性增长的稳健期,而下一个发力点在何处?
中国电影产业如何走质量型发展之路?
2017年,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
国产影片票房301.04亿元,占总票房的53.84%。
公开上映的影片中,票房过亿影片共92部,其中国产影片51部。
全年新增银幕9597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
一系列数据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增长并日益成熟的发展趋势。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14日15版,有删改)
材料三:
某媒体的一篇分析文章称,中国电影还没有绽放“芳华”就匆匆步入中年危机,挥别票房高速增长的草莽时代,像个油腻的中年人依偎着越来越少的既有IP度日。
其实,2017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并没有表现出“中年危机”,也未如“拐点论”说的那么悲观,更不是个别评论人士所谓的“触底回升”(因为并未出现“底”),而是继续蓬勃发展,相比1997的10亿元,票房增长50多倍。
(摘自《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回顾》,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2-2017年间,中国内地票房逐年攀升,2017年已经跨入“500亿时代”,而北美票房则有起有落。
B.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的增速,虽未如“拐点论”说的那么悲观,但有明显的高速路上的“急刹车”现象。
C.2012-2017年间,北美票房的增速变化虽不够明显,但仍以最低637.5亿美元,遥遥领先于中国内地。
D.2017年,内地票房突破500亿,增速达历史新高,表明中国电影产业呈高速增长并日益成熟的发展趋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电影迈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源于过去十多年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电影票房的飞速增长。
B.《电影产业促进法》让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电影局、电影处等机构的设置,为影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C.中宣部统一管理的电影局,在行政级别上得到了提升,电影的审查更加严格,杜绝了电影审查无规则的乱象。
D.2017年,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高达16.2亿,中国电影历史性地突破559亿元票房大关,并非“触底回升”,也不是摆脱“中年危机”,一些分析文章说法欠妥。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分析中国电影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原因。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备入益州
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备疑未决。
庞统言于备曰: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
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
”备曰: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统曰:
“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备以为然。
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
刘璋敕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
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
“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
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会之。
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
备曰:
“此事不可仓卒!
”庞统曰:
“今因会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备曰:
“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推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
璋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
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B.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C.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D.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喻为辅助得力的帮手,辅佐帝王的重臣,此指主要官员。
B.孙车骑指官职为车骑将军的孙权,车骑将军是皇帝册封的位次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的高级军官。
C.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
D.益州牧指益州的最高官员,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一段叙述了法正、庞统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攻取益州,以图大业。
尽管刘备不赞同,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
B.选文第二段写张飞、赵云与孙权争夺刘备的儿子刘禅,表现了张飞、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C.选文两次写到了刘备与庞统的对话,两人的意见不一致,第一次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但第二次却拒绝了庞统,说明刘备还是有主见的。
D.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讲究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5分)
(2)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蝉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
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冬天。
C.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
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悲慨之情。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
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
15.“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2)《逍遥游》中以“水击三千里,”两句写出了大鹏击水、腾飞高远,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壮观景象。
(3)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写老人的矛盾心理。
《观刈麦》一诗中也有表现此种矛盾心理的句子: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迁徙盛举。
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
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
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
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
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
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
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
B.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
C.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
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他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他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①,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从早期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传抄题壁,从金石的铭刻镌铸到丛帖的椎拓摹写,②不仅促进了知识的积累,更引发由观念聚合重组而产生的思想变革与突破。
反之,③,不论创新、协调、绿色,还是开放、共享、共赢,都是生活发展中的理念,也是发展理念下的生活。
21.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消费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
因为太高,踮起脚来还是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
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2.D3.A4.B
【解析】A项,“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
C项,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
D项,补叙不对,应是插叙。
故选B项。
5.【参考答案】①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
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
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
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
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
6.【参考答案】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
②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③伏笔照应巧妙。
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等。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D(“增速达历史新高”不正确,“表明”也不是因为2017年,而是“一系列数据背后”)
8.BD(A项“特别是近十年来电影票房的急速增长”无中生有,C项“杜绝了电影审查无规则的乱象”以偏概全)
9.(4分)示例:
法律保障,国家立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行政保障,中宣部统一管理电影局;“爆款”电影拉动,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硬件设施增加,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增长。
(每点1分)
10.B11.C12.A
13.【参考答案】
(1)(我)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
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呢?
(2)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14.AD
15.情感:
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
听到蝉鸣,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
②困局异乡的思乡之情。
蝉鸣之声触动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
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西安市 远东 第学届高三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