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
- 文档编号:28622418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84.74KB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2018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1.(2017浙江金华十校第一次联考,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
A.性别比例B.垂直结构
C.年龄结构D.死亡率
2.(2017云南、四川、贵州百校大联考,2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2017湖南长沙长郡中学第二次周测,18)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
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进行捕杀
4.(2017湖北荆州高二下期末,6)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和生殖后期(丙)三个层级。
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情形。
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种群是( )
A.甲>乙>丙B.甲>乙=丙
C.甲=乙=丙D.甲<乙<丙
5.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
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6.(2016广西南宁一中月考,6)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年龄组成可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
B.出生率和死亡率只与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
C.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的变化不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7.(201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第二次月考,36)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8.(2017黑龙江大庆中学高二期末,38)下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
9.(2017江苏启东中学第一次月考,18)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10.(2017江苏南京学情调研,20)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
D.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
11.(2016浙江普通高中选考,8)下列关于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所有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
C.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防治的依据
D.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种群数量将增多
12.(2017浙江稽阳联考,19)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升髙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
B.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表现为“S”型
C.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D.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13.(2015北京理综,4,6分)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14.(2014广东理综,6,4分)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15.(2014福建理综,3,6分)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16.(2016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开学考,3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制约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
17.(2015山东理综,27,12分)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18.(2015课标Ⅰ,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答案全解全析
1.B 种群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及空间特征等,A、C、D正确。
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特征,选B。
2.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田鼠的繁殖能力强,导致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正确;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C正确;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因此二者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错误。
3.D 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A正确;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正确;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害虫种群数量小于K/2时进行捕杀,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4.D 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使得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等于生殖后期,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甲<乙<丙说明生殖后期的种群数量较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小,选D。
5.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其中出生和迁入使种群密度增大,故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正确;D表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即图中a的含义,D正确。
6.A 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用于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若为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也与环境因素有关,B错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错误。
7.B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A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由于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鲫鱼体积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常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8.D 从图中曲线可知,第3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
种群中个体总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故选D。
9.C 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1.2,说明该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1/2K,由此推知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白头鹎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10.D 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趋势都是0→最大→0,说明两个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都是S型,A正确;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大于0,甲种群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正确;图中乙在t5的时候种群密度最大,所以t5时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C正确;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t3,乙种群为t5,D错误。
11.D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不同,A错误;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比率,B错误;害虫种群密度能作为防治害虫的依据,C错误;增长型年龄结构的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预示种群数量将增多,D正确。
12.B 种群的数量和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相关,A错误;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受多种条件制约,增长曲线一般表现为“S”型,B正确;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C错误;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13.A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大蚂蚁的存在都影响了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进而影响了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C、D正确;实验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观测点,这种调查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
14.B 由图可以看出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多少,而图中落叶松是一个物种,故B错误;幼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由图可知幼虫的数量变化并不会立即影响松树的松针长度,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D正确。
15.B 由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中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的,所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A错误;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D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应取全部数据的平均值,C错误;分析图可知,每年的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死亡率,B正确。
16.D 分析题图,a、b两个种群的数量开始都增加,后来b种群数量减少,最后灭绝,而a种群数量增加,最后基本不变,则两个种群的关系为竞争,A错误;a种群数量的增长为“S”型增长,受本身密度和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制约,B错误;b种群最后灭绝,不属于J型增长,C错误;开始时a、b两个种群数量较少,竞争较弱,随着两种群数量的增加,竞争逐渐增强,当b种群灭绝后,竞争程度又会减弱,D正确。
17.
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解析
(1)该湿地由浅水区到陆地的种群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图中直线p上的点(如A、F)表示种群数量稳定,该曲线上方的点(如B、D、E)表示种群数量会增长;Nt小于a时,甲种群数量(Nt+1)低于直线p,乙种群数量(Nt+1)明显高于直线p,由此可知甲种群数量在减少,更易消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18.
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其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关系、标志重捕法及适用范围、能量流动的特点等。
(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
依据题给条件,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种群 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