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卧纪谭二卷宋 晓莹撰.docx
- 文档编号:28610979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36KB
云卧纪谭二卷宋 晓莹撰.docx
《云卧纪谭二卷宋 晓莹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卧纪谭二卷宋 晓莹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卧纪谭二卷宋晓莹撰
云卧纪谭二卷(宋晓莹撰)
云卧纪谭(2卷 附云卧庵主书一卷)
【宋】释晓莹 撰
No.1610-A 感山云卧纪谈
始予出自南闽。
远归江表。
分甘与草木俱腐。
诛茅城山。
以尚书孙公仲益所书云卧庵字而揭焉。
公又以诗见寄。
有身世两相违。
云间卧不飞之句。
盖其知予者也。
山顶高寒。
非老者所宜。
八见青黄。
病随日生。
繇是徙居曲江之感山。
年运既往。
与世日益疏阔。
顺时制宜。
以待溢然。
或逃可畏之暑于松坞。
或暴可爱之日于茆檐。
身闲无事。
遇宾朋过访。
无可借口。
则以畴昔所见所闻公卿宿衲遗言逸迹。
举而资乎物外谈笑之乐。
不谓二三子剽闻。
而耳亦熟矣。
遂相与记诸。
以云卧纪谈名之。
然予所谈。
未必世之贤者以为善。
令会稡成编。
无乃重予之过欤。
若夫文字性空。
言语道断。
以予终日谈为未尝谈。
则庶几焉。
云卧庵老僧自叙
云卧纪谭目录
卷上 富弼颂书秀紫芝文东山吉仁宗问大觉黄龙颂三关周茂叔青松社禅公颂古齐己粥疏查道僧堂记佛心才无尽送羽士明大禅持钵修演入定鼓山刊录回石头录叙道潜参寥子自云厨堂记大慧寓韩驹斋慈云陈词罗汉系南饭僧嚫金泉入黄龙室雪窦持龙牙从密英铁觜西湖清淳汪藻会诸山严阳尊者大慧云峰后身程辟招老南刘公观音石像净逊烧虱法语喻弥陀温公修造莫将谒南堂妙应风鉴李觏恭伯修仰书记讷叔至东林果公示欺客真净行宝莲径山本首座才苏噜宣首座圆悟书王梵志颂楚安方舟峰庆老御注圆觉经海会守从杨麟出家圆鉴远公寂音获谴
卷下 尼慧光说法孝宗原道辨隆庆闲泉大道颂大悲闲长老佛印谒王荆公老华严出世无际扫塔惟正禅师南老答邹长者严朝康颂古文殊道饶节从释氏且公颂古苏轼赞泗州信园头能诗皓布裈塔铭尼真如参道保宁玑道者冯氏赞大慧岳林寺重建简上座尊宿渔歌大慧再访无尽谦问张浚端故事辩粗大觉乞归山苏辙谒佛印雪堂行达磨赞苏辙左迁陈尧佐志墓报本元嗣书野轩诗颂徐禧问灵源无尽征诘永道抗辩伊蒲塞达观性辩苏轼衲衣无著道闲佛慧北邙行政书记诗
卷末 附云卧庵主书
云卧纪谭目录(终)
No.1610
云卧纪谈卷上
富郑公。
熙宁间。
镇亳州。
迎致颖州华严禅苑颙禅师。
获闻心法。
及致仕居洛。
以颂述志。
寄颙得法之师姑苏圆照禅师。
曰。
亲见颙师悟入深。
夤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仍有书曰。
弼留心祖道。
为日已久。
常恨不遇明眼人开发蒙陋。
虽久闻盛德。
而无由瞻谒。
昨幸出守亳社。
与颖州接境。
因里人张北部景山请得颙师下访。
相聚几一月。
以慈悲方便之力。
令有悟处。
会结夏逼日。
四月初。
遽且归颖。
其于揩磨淘汰。
则殊未有功。
衰病相仍。
昏钝难入。
昔古灵师所谓不期临老得闻极则事。
见之于弼今日矣。
天幸。
天幸。
弼虽得法于颙师。
然本源由老和尚而来。
宗派甚的。
必须亦欲成持。
更望垂慈摄受。
远赐接引。
未至令至。
即为南岳下庞蕴.百丈下裴休。
何以异哉。
公之贵极人臣。
顿明此道。
可谓没量大人矣。
又能讲法义于圆照。
叙陈宗派。
援古灵师临老得闻极则事以自谓。
岂欺人哉。
蜀僧祖秀。
字紫芝。
蚤以文鸣于士大夫间。
慕嵩明教之风。
着欧阳文忠公外传。
苏养直庠为序冠其首。
略曰。
君子以佛之教不见证于尧.舜.禹.汤之世。
而孔子.孟轲之后。
历代先儒虽当国。
不少禁。
亦听其横流?
内。
古今持此论者有矣。
独秀公以谓尧之丹朱。
不足以授政而禅舜。
舜亦忧商均而禅禹。
至汤武革命。
斯教之所始。
使孔子行事。
亦何以异此。
由尧迄武王。
佛未诞生。
有以也。
成康既没。
佛于是显迹。
然而未被中华。
以俟圣人生于鲁。
集大成于古帝王之教也。
甚矣。
圣人困于鲁卫.陈宋。
欲居九夷。
乘桴浮海。
当是时。
以外数万里之教。
加于中国。
天子.诸侯畴听之哉。
佛之法不苟传。
非显宗感而求诸远。
恐未能速应耳。
此皆秀公京师之书。
其骇古震今之论。
溢数万言。
特未传于世。
又秀尝赞东坡像曰。
汉之司马.杨.王。
唐之太白.子昂。
是五君子者。
皆生乎蜀郡。
未若夫子而有耿光。
夫子之诗。
抗衡者。
其唯子美。
夫子之文。
并轸者。
其唯子长。
赋亦贤于屈贾。
字乃健于钟王。
此夫子之绝技。
盖至道之秕糠。
夫子之道。
是为后稷.伊尹。
可以致其君于尧.汤。
时议将加之于鈇钺。
而夫子尤讽于典章。
海表之迁。
如还故乡。
信蜀郡之五杰者。
莫得窥夫子之垣墙。
秀之言论风旨。
不特此而已。
尝一脔可以知鼎味也。
靖康初。
秀尚留京师。
着华阳宫记。
极为详备。
其东都事略以为朱勉传赞。
盖勉董役读之者。
所谓寿山艮岳则昭然矣。
岂待寄目耶。
张丞相德远判福唐。
致秀住长乐光严兰若。
后归老蜀山。
翛然燕处。
一话一言未尝忘卫宗护教。
既福不逮慧。
为时论所惜焉。
新淦东山吉禅师。
闽人。
佛照光公受业师也。
道学充茂。
谈辩洒落。
高明士夫喜与之过从。
有李朝请者。
乃芗林居士之舅氏。
尝偕芗林谒之语道。
李曰。
家贼恼人时如何。
吉曰。
谁是家贼。
李竖起拳。
吉曰。
贼身已露。
李曰。
和尚莫荼糊人好。
吉曰。
赃证现在。
李愕眙不荐。
吉冲口成偈曰。
家贼恼人孰如何。
千圣回机只为佗。
遍界遍空无影迹。
无依无住绝笼罗。
贼。
贼。
猛将雄兵收不得。
疑杀天下老禅和。
笑倒闹市古弥勒。
休。
休。
不用将心向外求。
回头瞥尔贼身露。
并赃捉获世无俦。
世无俦。
真可仰。
从兹不复夸技俩。
怙怙安家乐业时。
万象森罗齐抚掌。
吉又尝以二颂发挥德山.临济棒喝之旨。
曰。
入门便棒。
七颠八倒。
匝地普天。
一时勘破。
入门便喝。
夜叉罗刹。
大地山河。
一时恶发。
吉乃道场山琳公之嗣。
[勉-力+日]于南闽。
首众开元。
就云堂午斋次。
说偈曰。
八十四年老比丘。
万般施设不如休。
今朝廓尔忘缘去。
任听桥流水不流。
遂泊然而逝。
其临大变。
殊异如此。
仁宗皇帝以皇祐四年十二月九日遣中使降御问于净因大觉禅师怀琏曰。
才去竖拂。
人立难当。
琏方与众晨粥。
遂起谢恩。
延中使粥。
粥罢。
即以颂回进曰。
有节非干竹。
三星绕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众人同。
于是皇情大悦。
既而复赐颂曰。
最好坐禅僧。
忘机念不生。
无心焰已息。
珍重往来今。
琏和而进之曰。
最好坐禅僧。
无念亦无生。
空潭明月现。
谁说古兼今。
于时华严隆公尝谓琏即心是佛颂乃虚空钉橛。
然琏公仰酬御问。
应机而然。
隆公言之。
亦各有旨哉。
黄龙南禅师平时见学者来。
必问生缘.佛手.驴脚。
故丛林目为三关。
亦尝自作三颂。
发明其旨。
世只传其佛手.驴脚。
而遗却生缘。
庐山圆通旻公。
乃黄龙法孙。
于南岳广辩首座处。
见南公亲笔三颂曰。
我手佛手兼举。
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
当处超佛越祖。
我脚驴脚并行。
步步踏着无生。
会得云收日卷。
方知此道纵横。
生缘有语人皆识。
水母何曾离得虾。
但见日头东畔上。
谁能更吃赵州茶。
若以林间录所载佛手驴脚颂校辩之本。
十有一字不同。
无乃先后改更而然。
且如南公颂勘婆话呈慈明。
尚以有.没字见工拙。
由是而观。
岂无优劣哉。
舂陵有水曰濂。
周公茂叔先世所居。
既乐庐山之幽胜而筑室。
则以濂名其溪。
盖识不忘本矣。
于时佛印禅师元公寓鸾溪之上。
相与讲道。
为方外友。
由是命佛印作青松社主。
追媲白莲故事。
嘉祐中。
公通守赣上。
寻有谮公于部使者。
临之甚威。
公处之超然。
佛印闻而述庐山移文寄之曰。
仕路风波尽可惊。
唯君心地坦然平。
未谈世利眉先皱。
才顾云山眼便明。
湖宅近分堤柳色。
田斋新占石溪声。
青松已约为禅社。
莫遣归时白发生。
公未归。
间复趣之曰。
常思湖口绸缪别。
又忆匡庐烂漫游。
两地山川频在目。
十年风月澹经秋。
仙家丹药谁能致。
佛国乾坤自可休。
况有天池莲社约。
何时?
?
手话峰头。
公虽为穷理之学。
而推佛印为社主。
苟道之不同。
岂能相与为谋耶。
庐山汤泉在山南。
为小刹。
熙宁间。
禅公住持丛林亦雍肃。
因举。
南泉同归宗.麻谷去礼觐国师。
路次。
于地画一圆相。
云。
道得即去。
宗便于相中坐。
谷便作女人拜。
泉云。
与么则不去也。
宗云。
是甚么心行。
泉于是唤回。
禅乃颂曰。
独掌不浪鸣。
灵光各自有。
梵刹一才兴。
大家出只手。
大慧老师再董径山。
因勉学徒持钵。
亦尝举此。
禅公乃真净之嗣云。
仰山小释迦。
住豫章观音。
僧齐己为总辖庶务。
有粥疏曰。
粥名良药。
佛所赞扬。
义冠三檀。
功标十利。
更祈英哲。
各遂愿心。
既备清晨。
永资白业。
昔刊于石。
既经建炎兵火。
无复存矣。
豫章职方乘但云。
诗僧齐己粥疏。
己之所书。
文墨可观。
不收其词。
今禅林晨粥唯唱前四句。
且不知谁作也。
己世姓胡。
潭之益阳人。
幼捐俗于大沩。
依祐公。
盖与寂公为同门友。
其后居西山金鼓而示寂。
塔尚存龙盘。
乃其书堂。
元祐间。
马都运醇有小诗题院壁。
曰。
支遁逍遥不我逢。
等闲下马憩莲宫。
欲询齐己幽栖事。
七十山僧两耳聋。
慈照禅师聪公。
住襄州石门。
请待制查公为撰僧堂记。
曰。
乾明寺者。
去郡百里。
古曰石门。
因来易之。
高山崚谷。
虎豹所伏。
岐路硗确。
人烟夐绝。
非志于道者。
罔能栖其心也。
游官之徒。
羁束利名。
虽观其胜绝而罕能陟其境。
道守郡日。
知有学者法。
字守荣。
自雍熙三年参寻而至。
后安禅之堂卑隘隳坏。
于是发心重构。
克坚其志。
聚落求化。
多历年所。
召良工。
市美材。
迄景德三年始告成。
凡五间十一架。
春有学徒慧果。
?
?
锡至京。
请余识之。
将刊于石。
乃书曰。
自佛法广被。
达磨西来。
具信根者。
求证本源。
星居旷野。
蔽身草木。
衣不御寒。
食不充腹。
及正法渐漓。
人法替怠。
百丈禅师乃营其栋宇以安老病。
迩来禅刹竞构宏壮。
少年初学恣卧其间。
殊不知化缘者劳形苦骨。
施财者邀福忏罪。
明因果者如卧铁床。
若当冤敌。
自非朝夕密密增长圣胎。
其次亲善知识者。
志求解脱。
可以暂容其形。
龙神攸护。
其或心汩盖缠。
身利温暖。
不察无明。
不知命缩。
唯记语言。
自谓究竟。
韶尽迁谢。
堕彼恶趣。
丈夫猛利。
得不动心者哉。
荣公。
生凤翔虢邑。
出家于雍州鄠县白云山净居禅院。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八日。
记世之所传。
只从佛法广被。
至得不动心者哉而止矣。
所以黄太史答芝昙秀手简曰。
查公前朝名士。
游杨文公.王文惠公之门。
参禅学道有气息者也。
然此僧堂记。
恐尚有首尾耳。
公早参琅邪觉禅师。
躬事薪水。
因琅邪示以注三祖信心铭。
于上大写一句。
而下细写一句。
至数句之后。
豁然悟旨。
觉遂告之曰。
老僧一期描?
?
虚空。
直须吐却始得。
妙喜老师尝谓。
大观间。
闻太平州耆宿言其如此。
佛心禅师才公。
始于受业院袭声梵。
应时俗。
因如城置法器。
遇一叟语之曰。
汝自是法器。
何用更佗觅。
才忽猛省。
即趋西禅法席。
闻方丈海印隆禅师云。
平生睡不落人前。
起不落人后。
遂窃慕焉。
及见老宿达道者看经。
至一毛头狮子。
百亿毛头一时现。
才指问曰。
一毛头狮子作么生得百亿毛头一时现。
达曰。
汝乍入丛林。
岂可便理会许事。
寻又问以。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此何理哉。
达使其自看。
才由是凡出入门。
必跨定其限。
默思。
不在内.外.中间。
却在那里。
其纯诚若此。
于时西禅众逾万指。
才发心领净头职。
一夕汛扫次。
隆适夜参。
至则遇结座。
掷拄杖云。
了即毛端吞巨海。
始知大地一微尘。
才豁然有省。
及出闽。
造豫章黄龙山。
与死心禅师机不契。
乃参灵源禅师。
凡入室。
出必挥泪自讼曰。
此事我见得甚分明。
只是临机吐不出。
若为奈何。
灵源知其勤笃。
告以。
须是大彻。
方得自在也。
居无何。
窃观邻案僧读曹洞广录。
至药山采薪归。
有僧问。
甚么处来。
山曰。
讨柴来。
僧指山腰下刀曰。
鸣剥剥是个甚么。
山拔刀作斫势。
才忽欣然掴邻案僧一掌。
揭帘趋出寮门。
冲口说偈曰。
彻。
彻。
大海干枯。
虚空迸裂。
四方八面绝遮栏。
万象森罗齐漏泄。
才之生缘长溪县。
出世南岳上封。
归闽。
住东山.大乘.福清.灵石。
后迁鼓山而示寂。
其为人褊急。
丛林蚤目之为才煎云。
丞相张无尽居士。
平居与庐山东林照觉总禅师为方外侣。
元丰辛酉秋。
以序送羽士。
蹇拱辰。
字翊之。
往参问于总。
曰。
成都道士蹇翊之来。
言于余曰。
吾乡羽衣之族。
世相与为婚姻。
娶妻生子与俗流无异。
拱辰因观道藏.神仙传记。
翻然觉悟。
当吾血气刚强。
视听聪明。
喔咿哇呜顺吾耳。
青黄赤白炫吾目。
甘脆膏腴爽吾口。
馨香馥烈适吾鼻。
滑泽纤柔佚吾体。
欢欣动荡感吾意。
此六寇者。
乘吾瞀乱。
昼夜与吾相亲而未尝相释也。
一旦吾之形秏而羸。
气秏而衰。
精秏而萎。
神秏而疲。
八风寒暑之所薄。
百邪鬼祟之所欺。
阴魄欲沈。
阳魂欲飞。
则六寇者。
曾莫吾代。
而天下之至苦。
吾独当之。
房闼之恋莫如妇。
血肉之恩莫如女。
拱辰于是悉囊中之所有与之而谢去。
绐以佗事出游百里。
遂泛涪江。
下濮水。
历缙云。
出涂山。
访岑公之洞府。
瞻神女之祠观。
而达于渚宫也。
将泛九江。
入庐山。
结茅于锦绣之谷。
长啸乎香炉之顶。
抚陶石以遥想。
挹远溪以濯足。
盖吾之术以性为基。
以命为依。
始乎有作。
终乎无为。
窃闻先生究离微之旨。
穷心迹之归。
奏无弦之曲。
驾铁牛之机。
故不远而来见先生也。
当试为余言之。
余曰。
壮哉。
子之志乎。
难行能行。
难弃能弃。
吾弗及子矣。
余适有口疾。
不能答子。
吾有方外之侣曰常总。
居于东林。
必能决子之疑。
请持吾之说而往问之。
噫。
无尽不指蹇见道家流。
而指往东林。
厥有旨哉。
径山明禅师。
绍兴辛酉。
随侍大慧老师过衡阳。
日化于市。
以赡庵众须。
一绳为率。
癸亥秋。
辞往浙西持钵。
期明年上元回。
大慧以偈送之。
曰。
藞苴明大禅。
孟浪绝方比。
识得玄中玄。
作得主中主。
赤脚走长街。
一日数百里。
色力既勇猛。
殊不畏寒暑。
如是二三年。
日日只如此。
人皆谓渠狂。
渠只笑而已。
秋阳方炽然。
忽来辞妙喜。
持钵入闹市。
普化乃知己。
肩横楖?
?
杖。
其兴不可止。
临行赠汝言。
汝令须记取。
甲子上元前。
却要到这里。
仍求得大慧像赞曰。
直饶画得十分。
犹是真常流注。
普化倒翻筋斗。
[爬-爪+瓜]着了明痒处。
有个末后句。
当机难禁制。
咄。
且不要絮。
明。
道貌丰硕。
气宇雄迈。
应机施设。
必以法为乐。
故得丛林大禅之誉。
至于偈颂。
多率尔而成。
亦有新意。
隆兴元年春。
自庄山被旨住径山。
由广德军开法院僧首宗俨求颂发挥其修造。
明掇笔书曰。
这个俨僧首。
灵机常在手。
?
?
着磕着处。
塞却娘生口。
言外领略得。
三三不成九。
僧首如是传。
大作狮子吼。
诸佛亦如是。
喝下须弥走。
做起参天大梵刹。
千年万岁摩星斗。
今径山姑苏别业。
岁入二万斛。
乃明化于杨和王府。
未几而示寂。
既撰田记。
明无与焉。
昔韩昌黎奉诏撰平淮西碑。
为李愬部卒石孝忠推仆。
以其纪功不及于愬。
以是方于田事。
大略相似。
惜丛林无孝忠之作耳。
豫章东山僧修演。
里中刘氏子。
得法于石门谦公。
有偈曰。
未悟之日要参禅。
一见石门便坦然。
蒙师指个真消息。
方知盐咸醋是酸。
自尔修杜多行。
常于夏夜裸体以饲蚊蚋。
有施与衣。
则受而转济无者。
亦尝说偈见意曰。
四十年来常跣足。
不剃头兮不澡浴。
郡官为我换衣衫。
只恐平生愿不足。
以故世称为刘道者。
居无何。
告其徒曰。
吾将入定。
可以砖泥为护。
须三年后与汝相见。
及期果出定。
显化异常。
落成梵宇。
至天禧二年岁余二日。
复将入定。
遂嘱徒属以。
四十九寒暑。
当启吾圹。
即瞑目焉。
治平三年。
如其所嘱之数。
由是寺僧以其事闻于太守程公辟。
率僚属就视。
而趺坐俨然。
遂傅以香泥。
奉安佛殿之西庑。
以应民庶祈祷。
夫演公悲愿宏深。
而能回首尘劳。
曲开方便如此。
福州鼓山于绍兴之初刊行古尊宿语录二十有二。
洪之翠嵓芝禅师者。
其一焉。
芝开堂于郡城。
有问。
如何是洪州境。
答曰。
滕王阁下千峰秀。
孺子亭前薄雾生。
又问。
如何是境中人。
答曰。
出入敲金镫。
朱衣对锦屏。
其刊本漏却答境一联。
与问人一句。
乃以对人而酬境。
其颠错若此。
绍兴甲子逮今。
模印流通天下不知其几许。
遂使标志此道者。
不见古人大全。
可不惜哉。
西蜀钓鱼山回禅师。
早为石工。
而有契证。
故丛林目之为回石头。
蜀之名士冯当可.唐文若与数客语论次。
举。
孔子曰。
由。
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回缄默静听。
徐曰。
古人意莫不如此。
坐客骇异。
且命回释其大意。
回即说偈曰。
会得知之为知之。
步步踏着上天梯。
叵耐古人无意智。
刚惹闲人说是非。
举座倾服。
后冯公当可叙回语录曰。
五祖晚得南堂。
慥暴生狞。
凌跨勤远。
天遒地窄。
投老大隋。
回道者以运锤攻石之手。
仰击坚高。
出力既粗。
一锤便透。
归坐钓鱼山下。
乖崖峭壁十倍其师。
狼毒砒霜不容下口。
其徒彦文更不瞥地。
要取余毒。
散施诸方。
余恐后人不着便宜。
自取僵仆。
故为叙引。
以冠前文。
绍兴间。
卍庵颜公自径山首众归蜀。
经钓鱼山。
值回为众入室。
颜直前酬酢而出。
少顷。
回询于众曰。
适来黥面僧子安在。
有识颜者曰。
其僧乃径山颜首座。
已登舟矣。
回使侍者邀颜上山。
讲丛林之礼。
颜尝为剧寇虏而黥面也。
钱塘僧道潜者。
以诗见知于苏文忠公。
号其为参寥子。
凡诗词迭唱更和形于翰墨。
必曰参寥。
及吕丞相为奏妙总师名之。
后与简牍。
则曰妙总老师。
江浙石刻具存者多。
今略记公离钱塘。
以长短句别之曰。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
西兴浦口。
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
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
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
正暮山好处。
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
如我与君稀。
约佗年东还海道。
愿谢公雅志。
莫相违。
西州路。
不应回首。
为我沾衣。
噫。
今世之小生。
于有道宗师。
必名呼而示其忽慢。
亦安知文忠于一诗僧尚尔。
况道德崇重者耶。
白云端和尚。
住浔阳能仁。
新其堂与厨。
略记其实曰。
古之称善知识者。
盖专以祖法为务。
旦夕坐于方丈间。
应诸学者之问而决疑焉。
若院之事。
则有学者分而集之。
故善知识之称。
得其实而有尊矣。
愚嘉祐丙申孟夏。
自圆通应命来继兹席。
虽不揆其实而至。
且患其法堂.厨舍悉皆颓圮。
有风雨不堪之忧。
何足以容众而继人之后者哉。
已而。
得州人周氏怀义大新其堂。
明年。
有慕蔺来者。
又新其厨。
然后风雨不足忧。
而徒众得以安焉。
周氏素达于吾教。
不欲书以自显。
愚谓厨资出诸远近之人。
不书之。
无以嘉其善。
乃并以二善刻于厨壁。
噫。
考于古之称善知识者之义。
愚尚有愧焉。
己亥九月十七日住持沙门守端述。
石刻既毁。
前辈典刑无复见矣。
今立根椽片瓦。
便彰饰说。
邀功归己。
欺于后世。
安肯自书其愧耶。
待制韩公子苍。
与大慧老师厚善。
及公侨寓临川广寿精舍。
大慧入闽。
取道过公。
馆于书斋几半年。
晨兴相揖外。
非时不许讲。
行不让先后。
坐不问宾主。
盖相忘于道术也。
故公诗有禅心如密付。
更为少淹留之句。
公因话次。
谓少从苏黄门问作文之法。
黄门告以熟读楞严.圆觉等经。
则自然词诣而理达。
东坡家兄谪居黄州。
杜门深居。
驰骋翰墨。
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
后读释氏书。
深悟实相。
参之孔老。
博辩无碍。
浩然不见其涯。
故为其载于墓志。
隆兴改元仲夏。
东莱吕伯恭登径山。
谒大慧。
为两月留。
大慧语及韩公得斯论于苏黄门。
伯恭亦谓闻所未闻也。
右街僧录慈云大师善因。
以政和五年夏诣庙堂。
陈词曰。
伏为教门。
于四月十六日。
奉圣旨指挥。
为道录董南运诉释教所有毁汉天师等事。
下有司取藏经。
见行捡寻焚毁次。
今不避冒渎朝廷。
辄有陈述。
切缘天下寺院大藏经文。
元系太祖.太宗圣旨雕造印行流通。
及都城寺院并后妃之家功德院藏经。
又系本朝所赐。
其辩正论。
尝蒙仁宗皇帝收入崇总录。
若御府之书遽然焚毁。
在臣子之心。
有所不忍。
恭惟国家功成治定。
政教兴隆。
崇奉祖宗。
凡所旧书未闻焚毁。
只如扬子捶提仁义。
灭绝礼学之言。
世人谓之指斥老氏。
庄子作盗跖.渔父之篇。
世人谓之毁摈孔圣。
然而老子之道愈兴。
孔子之教益着。
此所以孟子有戒尽信书之言也。
明矣。
岂非毁之者适所以尊之。
今道教中有辅正除邪等论。
毁斥释氏切害甚多。
而教门未尝取乞除毁。
伏望钧慈特赐详察。
使释.道二教不许互相排诋。
以专柔无诤为事。
各守一道。
上助清朝兴化之万一。
乞特降朝旨。
禁止引用斥道教之言。
免焚毁藏经。
则天下幸甚。
由是庙堂奏闻。
至六月十一日奉 圣旨依奏。
呜呼。
靖康之乱。
推原其端。
实由林灵素之徒。
私于快己。
黩紊朝纲。
卒致生民堕于涂炭。
悲夫。
庐山罗汉系南禅师。
临汀张氏子。
母妊时。
梦烈丈夫擐金甲巡行庭隅。
遂诘其由。
对以。
有善知识寄生汝家。
故来卫护耳。
逮生而恃怙。
拊抱即啼。
遂从保母乳育。
甫十岁。
依金泉院僧德廉出家。
廉于俗。
则伯父也。
虽距里闬不远。
阅三霜未尝归省。
适其父?
?
世味与廉。
讲手足之敬。
南怅然曰。
清净伽蓝以荤茹秽污。
其可耶。
廉闻而诟其礼违敬顺。
深加屏斥。
于时役者疏剪庭柏。
南冲口成洗柏偈以见意曰。
两株寒柏种阶前。
翠叶灵根渐次坚。
自禀万年高操在。
等闲霜雪莫相煎。
廉骇异之。
至年十九。
占僧籍。
因与同院僧海评为檀越礼梁武忏。
忽感慨谓评曰。
佛菩萨既是吾徒之祖。
悉不能知其从来。
至于读忏文。
字句尚差。
况奥义乎。
今肖类以为胤嗣。
宁无愧心耶。
既而谒郡之开元潭公。
赏月次。
潭使其徒着语以见志。
南遽应曰。
中秋十五夜。
明月碧溪流。
不独鄞江上。
光充四百州。
潭欣然谓其未易量也。
寻出游江国。
首造庐陵隆庆闲公之室。
次诣仰山伟公。
咸器重焉。
元丰己未。
至长沙道林参礼祐禅师。
于言下疑情顿释。
祐既谢院事。
随侍氐庐岳。
逮元祐丙寅。
祐住罗汉。
南辅相建立丛林。
雄冠江表。
祐因告老。
南继其席。
则年三十有九。
处事抚众。
风规峻整。
道誉四驰。
阅于七白。
忽升堂告众曰。
罗汉今日倒骑铁马。
逆上须弥。
踏破虚空。
不留朕迹。
乃归方丈。
跏趺而逝。
实绍圣改元甲戌。
门人行初摭其事。
命蜀僧允平纪次。
可谓备矣。
续僧宝传以南为首。
既不得其详。
无乃摸象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卧纪谭二卷宋 晓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