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 15首内容+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860989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0.45KB
唐诗宋词选读 15首内容+练习.docx
《唐诗宋词选读 15首内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 15首内容+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选读15首内容+练习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1)对这首唐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早春时节,作者与友人陆丞一起游览风景,作诗唱和,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
B.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尾联以“忽闻”示听闻友人诗作之意外,巧妙表现陆丞的诗无意中触到了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
D.全诗构思精巧,结构缜密。
首联扣题,尾联借景抒情,“归思”即为全诗诗眼,也照应首联“宦游人”。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6分)
(3)“偏惊”意为“最惊”,请细味全诗,概述“偏惊”二字在结构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
(4)“梅柳渡江春”一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什么特点?
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
(3分)
(1)D
(2)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
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
(3)答:
“偏惊”二字,既与上文“独有”二字呼应,指出“偏惊”缘自宦游人的特殊境遇;又总引下文对江南春景的描写。
“惊”为凝情之笔。
不独是惊讶之色,亦是内心的惊惕。
它源于思乡之痛和仕途的失意。
(要点:
呼应上文“独有”,总引下文描写;表达思归失意之情。
)
(4)答:
江南春早春盛。
(1分)诗人化静景为动景,用“渡”字形象描绘出由江南向江北,梅柳次第花发木荣,整个江南便已春意盎然的情景。
(2分)或:
诗人长于运用拟人手法。
将梅柳人格化,想象它们由江南渡向江北,形象描绘出自南向北,花发木荣,整个江南春意盎然的情景。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
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其一
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
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
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
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友人,此刻与“我”同望明月。
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描绘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
“灭烛”月光满屋,更加可怜月的孤独;“披衣”庭院散步,露水湿衣,相思之浓。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对友人思念之切,情感真挚,深化中心。
C更加可怜月的孤独错误
15.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
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
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怨”,因“思”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
灭烛”,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逗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为浓重。
D.尾联。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
参考答案:
5B“怨”,因“思”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应理解为:
“怨”字,诗中指“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
1、简析“月”的作用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雄浑阔大手法:
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
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10.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
(3分)
11.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首联以一种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积极的用世思想。
B.颈联写远眺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
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
参考答案:
10、(3分)王维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诗
11、(2分)C
2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3分)
A.曹操《观沧海》 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王安石《登飞来峰》 D.文天祥《过零丁洋》
2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5)B
(6)示例:
“天寒梦泽深”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8.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泪沾襟”的原因。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2分)(类似意思即可,如:
水落石出清冷凄寂,草木凋零凄冷萧索)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3分,其中衬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自占1分,翻译或者解释句子2分)
9、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
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
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
(三方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填空:
首联把地点____、时间____、季节____、环境_____全点了出来。
2.后面明明写了浣女渔舟,怎么说是“空山”?
答:
3.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几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诗中出现“松、泉、竹、莲”意象,都是美好高洁的,有何深意?
答:
5.尾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答:
6.写出你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理解。
答:
(以下是2006年资阳巿中考题)
7.这首诗选自____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 》。
(1分)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1分)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9.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3分)
答:
10.山中明明有浣女、渔舟,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是“空山”呢?
11.人们常称赞王维的诗“诗中的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
你能够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答案:
1. 山 晚 秋 雨
2.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 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
5. 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志向。
6. 这一联一静一动,一光一色。
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7.唐《王右丞集笺注》(1分,正确一处0.5分)
8.D(1分)
9.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3分,能扣住画面,抓住人物活动的情景即可)
10.这里的“空”应作静解释,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的寂静,因此,才听到山泉流动声,浣女欢笑声,荷叶摆动声;另外,由于山中林木的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所以作者说是“空山”。
11.明月的清晖,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
【第一组】
1.作者王维在诗中称自己为,我们课内还学过他的作品。
(2分)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描绘出一幅山中拂晓的画面:
秋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B.颔联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C.颈联写竹林里传来阵阵欢笑,是姑娘们到河边洗衣去了。
D.尾联表达出诗人的心志:
任凭秋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依然景色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第一组】
(答案:
1.王孙;《观猎》2.B分析:
A错在“拂晓”,应是“傍晚”。
C错在“姑娘们到河边洗衣去了”,应是“洗罢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
D错在“秋天的花草”,应是“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
)
【第二组】
1.尾联中“歇”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空”渲染出宁静淡远的氛围。
B.颔联上句是俯视:
月照林间;下句是仰观:
泉流石上。
C.颈联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D.尾联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隐居山林的意愿。
【第二组】
(答案:
1.消散,逝去2.B分析:
应为“上句是仰观,下句是俯视”)
【第三组】
1.王维是朝诗人。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
B.诗中的泉水、青松、翠竹、荷叶等意象,都是高尚情操的写照。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韵脚是秋、流、舟、留。
D.这首诗寄托着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三组】
(答案:
1.唐2.D分析:
错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应是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
2009年上海市中考试卷
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009年上海市中考试卷
(答案:
1.诗人自己2.B分析:
错在对“春芳歇”的解释上,应是“春天的芳华凋谢”。
)
2014届杨浦二模卷
1.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2分)
2.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山居秋日新雨之时的薄暮之景,清新宜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以静写动,以无声衬有声,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C.诗歌是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诗歌寄托了诗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洁的情怀。
2014届杨浦二模卷
(答案:
1.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2.C分析:
A错在“新雨之时”,应是“雨后”。
B错在“以静写动,以无声衬有声”,应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
D错在“安贫乐道”,应是“隐居山林洁身自好,寄情山水田园的情怀”。
)
2015届黄浦二模卷(与《天净沙·秋》比较阅读)
1.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2分)
A.落日残霞B.老树寒鸦C.青山绿水D.红叶黄花
2.《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2分)
A.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B.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2015届黄浦二模卷(与《天净沙·秋》比较阅读)
(答案:
1.(2分)A2.(2分)B)
2015届松江二模卷
1.下列与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雨后秋山B.明月清泉C.浣女归舟D.王孙惜花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理想。
(2分)
2015届松江二模卷
(答案:
1.D2.远离官场,归隐自然)
2015届长宁二模卷
1.“暝”的意思是,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2分)
2.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的“山间月夜图”。
(2分)
2015届长宁二模卷
(答案:
1.日落/夜晚天气晚来秋2.幽静雅致(或动静结合/声画相映)
2017届徐汇二模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4分)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②山居秋暝
【唐】常建【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①首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以声衬静;第②首中的“,”是以动衬静。
(2分)
2.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2017届徐汇二模卷
(答案:
1.(2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2分)D)
2017届虹口二模卷
1.诗中“随意”的意思是(2分)
2.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现了秋雨初晴薄暮时分的空气清新宜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声有色地突出了山居村民生活淳朴欢快。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地描绘了山间月夜景色幽静雅致。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寄托诗人洁身自好、清雅庄重的君子情怀。
2017届虹口二模卷
(答案:
1.任凭(随它去、任由)2.A)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1)“对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指什么?
(2分)
(2)诗题名“独”,你认为诗人究竟是“孤独”还是“不孤独”?
请简述理由。
(3分)
答案:
12.
(1)(2分)“三人”是指月亮、诗人和诗人的影子(月、影、人)。
(2)(3分)
孤独。
(1分)诗人与明月、身影时而同饮,时而歌舞,但毕竟是自己的想象,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
(2分)
不孤独。
(1分)月下独酌本是苦闷之事,但诗人却能邀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一起饮酒、起舞,甚至定下再次的约会。
抒发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2分)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
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
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1.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风景秀丽的两句是,。
表达时间流逝,人事变迁,不知春秋变换的两句,。
表达人世变换,时间永恒的两句是,。
2《送魏万之京》中抓取秋天典型意象,表达对友人路途担忧的两句是,。
采用拟人手法,想象友人路途凄凉,表现寒气逼人的两句是,。
表达对友人劝勉的两句是,。
3.李白的《送友人》中点出告别的地点的诗句是,。
借物写人,表达不忍离别的两句是,。
4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5.《春江花月夜》“,。
”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
6.杨迥《从军行》中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战斗场面激烈悲壮、有声有色的是,。
从视觉、听觉出发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是,。
表现从军边塞,无悔无怨(或表达了自己投笔从戎,戍边卫国壮志豪情)的是,。
采用借代手法写出唐军反应迅速,军行迅速的两句是,。
春江花月夜》(选修)
1、《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一幅境界深远的图画: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与此相应的诗句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春江花月夜》中“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
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4、《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四句,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托物寓情,白云飘忽,“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5、《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四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把“月”拟人化,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宋词选读 15首内容+练习 唐诗宋词 选读 15 内容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