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3.docx
- 文档编号:28608377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91
- 大小:98.42KB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3.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3.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3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
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
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
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
⑴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⑵“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⑶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⑷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
(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
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
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
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
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
(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
(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
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
如“缓”:
缓慢、慢慢。
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
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
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中该词语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
考生要掌握诗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案】
(1)“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
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
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故答案为:
⑴“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
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如何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⑵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
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
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③分析情感。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shè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以上诗歌选自《________》,作者第一次在长诗《________》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shè
伫立
跋________
(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4)“驿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全诗,思考:
①本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
②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
【答案】
(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2)zhù;涉
(3)截段;截断
(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①桥。
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注意“伫”的拼音,“涉”的书写。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跋涉:
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截断,指切断;隔断。
故“段”改为“断”。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
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
,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结合“苦于跋shè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分析,应改为:
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结合“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分析,意象是“桥”。
“桥”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zhù;涉
⑶截段;截断
⑷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⑸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⑹①桥。
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绍。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⑶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⑸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⑹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故答案为: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忧”“拔”“斜”“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
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拔剑四顾心茫然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⑷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寒林空见日斜时
⑹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8.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至少两点)
跳水
艾青
从十米高台
陶醉于下面的湛蓝
在跳板与水面之间
描画出从容的曲线
让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赞叹
【答案】《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如:
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如“在跳板和水面之间/描绘出一条从容的曲线”,形象地描绘了跳水健儿跳水动作的流畅优美。
从主题方面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角度有:
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①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②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①桁:
通作“行”。
一桁,一带、一列。
②壮气:
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
野草。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②“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③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④“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⑤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2)“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餳《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⑤正确。
(2)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解析】【分析】⑴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①正确;②错误,词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境;③只有无奈和悔恨,没有不甘;④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开阔;⑤正确。
⑵“秋风庭院藓侵阶”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苔痕上阶绿”,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故答案为:
⑴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⑤正确。
⑵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 部编人教版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