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x
- 文档编号:2860194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21.18KB
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x
《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人教版必修5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重点
1.记:
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积累有关“建筑”的名言名句。
2.读: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并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技巧。
3.写:
运用比喻手法,学写一般的说明文。
4.练:
分析说明文中的比喻说明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
有关“建筑”的名言
1.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约翰波特曼)
2.如果房间与自然界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
3.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
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
(贝聿铭)
4.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果戈理)
5.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沙里宁)
6.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林语堂)
7.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设计的领导人之一。
著有《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
《中国建筑史》是由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当时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2.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一是“小”。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三是创造性。
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一定的启发。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单音字
①墁地(màn) ②斗拱(ɡǒnɡ)
③额枋(fānɡ)④屋檩(lǐn)
⑤接榫(sǔn)⑥框架(kuànɡ)
⑦柁墩(tuódūn)⑧穹窿(qiónɡlónɡ)
(2)多音字
①殷
②槛
③横
④折
(3)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大同小异:
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②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极多。
③喜闻乐见:
喜欢听,乐意看。
形容很受欢迎。
(2)近义词辨析
①布置·布局
辨析:
两者都有“分布”的意思,但使用的范围不同。
“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或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
“布局”,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也指围棋、象棋竞赛中一局棋的开始阶段布置棋子。
例句:
a.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建造而成的。
b.老李之所以输得这样惨,是因为一开始只为了抢占“底盘”,不注重棋的整体布局。
②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
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人工技艺极其精巧。
夺,胜过。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例句:
a.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巧夺天工。
b.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鬼斧神工。
③题材·体裁
辨析:
“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例句:
为庆祝建党90周年,省宣传厅举办了一次书画展。
本次展出的书画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时代感强。
在艺术体裁上,既有书法、绘画,又有雕塑、摄影。
④装饰·妆饰
辨析:
二者都有增加附属的东西,使其美观之意,但“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妆饰”指打扮或打扮出来的样子。
例句:
精致的水晶装饰可以让你成为众人的焦点,把你妆饰得美丽、高贵、有品味。
四、速读感知课文
1.“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偏正结构的短语。
两个修饰语,“中国”“建筑”,中心语“特征”。
(1)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范畴。
(2)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的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地位重要,特征鲜明
一、重点突破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
请找出每一段的关键词。
这九大特征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为什么重点说明这几部分?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1)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2)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3)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4)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5)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这几部分是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最能表现中国建筑的特征。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则,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二、疑点探究
5.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他呼吁: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中国建筑史》)
(示例二)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
梁思成先生就是要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
(示例三)科普文章不光让人们“知”,更要让人们“感”。
这些文章,既是“科学的”,有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又是“人文的”,以人文的观点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
在学习科学文化论著的时候,既要能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又要从中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三、美点赏析——比喻的表达效果
6.文章在不少地方使用了比喻,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使用比喻的地方比比皆是,如: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在此,作者用人们常见的帷幕作比,指出墙壁所起的隔断和划分空间的作用,说得清晰明白。
可见,使用打比方的方法,能够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科学论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格上的比喻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自然科学论文中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四、随堂写练
7.请运用比喻手法写一个说明片段,100字左右,内容不限。
妙笔生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蛇岛由于草木繁茂,昆虫众多,又地处海口,就成了来往迁徙的鸟类的“歇脚站”。
每当候鸟过往盛季,百鸟来到岛上,簇拥山头,盘旋高空,早迎朝霞,晚送斜阳,一派热闹景象。
在这里,许多种昆虫、果实和种子成了小鸟的美食,可是许多小鸟也成了蝮
蛇的佳肴。
建筑为了什么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
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
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
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
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
桌椅的高度该是多少?
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才合适?
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支笔和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画下他认为值得参考的速写。
坐在车内,他有时会指着车窗外的城市建筑问学生:
这样的处理,合适不合适?
好不好?
给建筑系学生讲演,学生期待着听“这么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大谈设计,他却告白:
“我来说说台阶的踏步怎么做,好吗?
”然后讲了一大通踏步尺寸与人体的关系云云。
后人怀念他:
“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断言这样才算继承民族传统,才具有中国气派。
北京市的规划部门甚至规定,不做大屋顶方案,就不发施工执照。
然而杨廷宝说:
“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
我们搞设计,不能赶浪头、随风倒。
”
于是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
这个后来成为中国公共建筑之典范的作品,当时却差点儿被人当作“靶子”来批判,幸亏周恩来发话:
“这个建筑不是设计得很合理吗?
这座宾馆解决了问题了嘛!
”
杨廷宝说“不反对”,确是由衷之言。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
他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始终热爱中国那些亲切的带着乡土味的东西,比如天津泥人张的手艺、北京天桥的叫卖……
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帷幕(wéi) 屋脊(jī)
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
B.埋怨(mán)接榫(shǔn)
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
C.点缀(zhuì)辍学(chuò)
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
D.穹窿(qiónɡ)哺育(bǔ)
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
答案 D
解析 A项“脊”读jǐ。
B项“榫”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读shà。
C项“角色”的“角”读ju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宫殿庙宇 直言不违 和颜悦色 随声附和
B.如鸟斯革回廊抱厦额枋梁架宣宾夺主
C.砖石墁地繁文缛节高潮迭起叠床架屋
D.招摇装骗梳妆打扮世外桃源桃园结义
答案 C
解析 A项违—讳。
B项宣—喧。
D项装—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_的建筑体系。
(2)考古学家所________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________若干个庭院________天井建造而成的。
A.独特发掘 或/或
B.独到发现和/和
C.独到发现或/或
D.独特发掘和/和
答案 A
解析 “独特”,独有的、特别的;“独到”,与众不同(多指好的)。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或”,表选择;“和”,表并列。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C.汉语有些字的构词能力强,认识了常用字便认识了许多词,但其中许多词仍不可以望文生义。
D.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答案 B
解析 B项“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这里使用对象是“非典”,故不恰当。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
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
(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答案 D
解析 A项“葱岭”“朝鲜”“缅甸”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B项括号应放在句号前。
C项顿号应改为逗号。
二、一法一练——如何使用比喻说明法
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贴切。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事物,即本质不同;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
运用比喻时,要准确把握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如用“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等比喻构件的形状图案,不仅生动逼真,十分贴切,而且高度赞扬了中国建筑体系所具有的装饰特色,使文章意趣盎然。
二是要易懂。
用熟悉的比陌生的,浅显的比深奥的,具体的比抽象的,让人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如用文学和语言的关系分析各民族间建筑的“可译性”问题,便于读者理解明白。
三是要新颖。
文中“大文章”“小品”的比喻就比较新颖别致。
为了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说明文常使用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修辞手法)。
本文就运用了不少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
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
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
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
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
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
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
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
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
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
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
他的口号是:
“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
”——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
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
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
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6.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 特征 学案人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