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859614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87.21KB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docx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考点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
《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8分)
【答案】
(2)思想: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与卢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就是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属于比较简单的考题,仅仅考查了记忆,这就要求高考复习中不能忽视基础史实的背诵问题;第二问中西结合,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的时代背景不难分析出答案。
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材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报纸影响
【名师点睛】复习中要掌握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线索: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04.(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名师点睛】我们往往对慈禧太后的印象都是冥顽不化,因循守旧。
其实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的,但这种改革是有一定限制的。
清朝末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往往称之为清末新政。
新政中涉及到了预备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制度等等。
但这都是一种被迫的改变,而且为时已晚,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05.(2016届四川绵阳高三第三次诊断考文综历史试卷)民国二年袁世凯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
民国三年,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仅三个月,就下令取消国会,改任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
十二月,梁辞去币制局总裁之职。
后袁世凯又任命梁启超为政治顾问,梁启超都推辞未就。
这说明梁启超
A.由维新改良转向民主共和
C.坚持民主宪政的追求
B.助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D.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始至终没有主张过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梁启超都推辞未就”可知,梁启超不赞同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民主宪政的追求,故C项正确;“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与材料不符。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
06.(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
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6分)
【答案】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6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6分)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康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以梁启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康梁维新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最大意义是思想的启蒙,因此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多次对其进行考察,这应该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
本题从题目设计上来说,第一问的解答基本紧扣材料,第二问的解答则更多地运用所学知识,题目难度不大。
从社会热点来说,是不是契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礼去世的热点呢?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不可以只注意历史现象,而忽视历史本质的分析归纳,这也是此类试题的难点所在。
解答本题一是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如时间“20世纪初”,内容“一目了然”等,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本质意图。
这就告诉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复习,特别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表明、反映类试题的解法。
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找本质即可。
0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大会,A项错误;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D项错误,南昌起义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的,没有陈独秀。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独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教材中对于陈独秀历史事件相关有:
1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南陈北李”之“南陈”,创有刊物《新青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从而向成熟转变。
备考中也可以以重大历史人物为主线梳理其他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事迹。
0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
【名师点睛】本题以1919年的进步报刊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
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真正的解放是靠自己的努力”“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这实质上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自我觉醒是社会变革的关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排除,老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要有意识的训练其排除的技巧。
0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
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
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应该选C。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
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
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应该排除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契合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和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热点,以诗界革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甲午战争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做题的关键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再利用教材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
这启示我们平时学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此题用排除法最容易解决。
0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
“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的几个主要阶段都有自己的理论主站点。
维新派的主站点有《中外纪闻》(原名《万国公报》)、《国闻报》和《时务报》;革命派创办的报纸非常多,有六十多种,最主要的是机关报·《民报》;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就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成为整个思想领域解放的主要战地。
到后来的政党政治,也有很多报纸报刊,他们宣传各自的思想主张,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要途径。
06.(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中国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显然导致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四个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只有A项。
07.(2016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中胡适的言论可知,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积极有用的思想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所以D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胡适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故排除A;胡适“整理国故”是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
故选D。
考点:
中国近代的思想姐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的思想
08.(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2)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认识:
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注: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官方答案为“略”)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撰写是江苏卷的独特形式,这种命题思维较高,要求学生要有较高思维能力历史小论文结构可以从以下谋篇布局:
(l)题目:
要简洁、醒目,既能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意。
为了更好地揭示论点,也常常用副题,作为对正题的补充。
(2)绪论:
主要导出论点。
绪论必须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
(3)本论:
必须根据论点,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看法,要周详地论证文中的全部论点。
这一部分内容多,为求眉目清楚,可以加上小标题或用不同的序码。
其中小标题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正驳对照式。
基本要求:
符合题目要求,做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段、文中要兼顾逻辑性(主要包括知识逻辑——历史学科的四大要素、思维逻辑),书写工整。
本论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必须全力把它写好。
(4)结论:
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中引出结论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01.(2016届安徽安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答案】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意义
02.(2016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
“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厢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
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题干的核心,“革命气息浓厚”,实际上仍在强调社会形态以及阶级斗争,据此,D项符合题意。
其余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核心意思不相符合,不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03.(2016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
“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孙中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十年之久
B.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答案】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04.(2016届浙江宁波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排除A;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C;“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1916年正值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因此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考点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01.(2016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答案】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02.(2016届江西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有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说明是民生主义,故D正确;民族主义主要针对满族,A错误;民权主义属于建立政府,B错误;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内容,C错误。
考点: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名师点睛】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要求。
03.(2016届安徽省名校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高考 联考 模拟 历史试题 分项版 解析 专题 12 中国 思想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