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docx
- 文档编号:28594857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49KB
让学生动起来.docx
《让学生动起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动起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作者姓名:
郑玉学
单 位:
北京市密云县西田各庄中心小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只有经过主体活动才能实现。
因为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活动。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积极建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学生。
数学课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更不例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学生主动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会创新,能实践。
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一、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几乎每个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都认为:
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最基本的两种品格就是对事物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而对科学的热爱则表现在当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时充满了愉快感,仿佛自己的生命价值都在研究之中。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们都离不开自己所热衷的事业。
科学研究在感情上给了科学工作者一种巨大的鼓舞和一种溢满心房的喜悦。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就是对他们的奖励,以至于哪怕是很小的发现,都会给他们以心灵的震撼。
数学知识也不例外,但小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不可能一下子产生,也不可能在成年后自然而然地产生,它是一个人从小在与数学知识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小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就表现在学习中产生的愉快情绪上。
儿童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到快乐,虽然这种快乐在形式上与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快乐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发现和占有知识的一种满足。
了解儿童学习快感的程度与原因,利用各种方法真正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要使学生愉快的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就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例如:
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我引导学生自己开设小商店,出示了羊、牛、狗、蜜蜂、鸽子等学生熟悉的小动物的毛绒玩具,以及他们喜欢的食物、饮料等,让学生自己课前调查每一种物品的价格,标好价后,请大家自己推荐一名同学当小小售货员,其他学生到这个小小的商店进行购物并提出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有了新的目标,学生马上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动起来。
2、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数学课的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
根据心理学要求,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注意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旦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其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思维的马达就会运转畅通。
他“总觉得想做点什么”,“非弄个明白不可”,“非想个办法不行,”经过一番思索,就会想出平时想不到的好主意,好想法来。
所以在选择数学课的内容的呈现方式时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切实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日常接触的事物中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寻找,以此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去探索、体验,使学生愉快的活动起来。
例如,要求学生看完此例题后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同时合作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辆汽车运6台电冰箱,7辆汽车共运多少台?
运30台电冰箱需要多少辆汽车?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对此问题表现得很积极,所创造的问题既多样又丰富。
在数学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创造新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讲究教学艺术,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同时要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通过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当学生喜欢你的课,格外想听你的课时,学生就会喜欢你教的数学了,就会在你的数学课堂上愉快的动起来。
二、让学生主动的动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体现了在学习观上的根本转变。
这一转变意味着数学教学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的主题。
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会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动起来。
1、教会合作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动起来。
学生之间既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又有性格、习惯、情感、心理方面的差异。
但小组合作并不单是形式上的合作,还是学生心理、情感、认知的投入合作。
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4—6人一组,把性格、兴趣、性别、学习水平、能力等不同的学生合理搭配,每个组里都安排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组内既有分工(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指导员),又有合作。
在合作中,教师既要指导合作方法,又要注意“点”、“面”结合。
“点”即指要发挥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强者的带头作用,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与同伴大胆交流;“面”即要照顾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具有合作技能:
即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技能。
只有学会这些合作方法,学生才能在安排的合作活动中主动的活动起来。
2、教会动手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动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学具,动手动脑,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学习过程中有具体形象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获得学习的成功。
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加深对“凑+法”的理解。
如计算9+3这道题,先让学生在左边摆9根小棒,在右边摆3根小棒,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算?
该把几凑成10?
3应该分成几和几?
”引导学生边摆边说:
“要把9凑成10,先把3分成1 和2,9加1得10(同时把1根小棒与9 根小棒合并)再加2得12。
然后,老师让学生把小棒收起,动脑想“9+3”的计算过程。
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一方面可以借助实物图形的表象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凑+法”的计算过程;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3、教会发现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动起来。
发现学习的中心思想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教给儿童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帮助他们知道如何着手学习,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牢固掌握学科内容,成为自立自主的思想家。
发现学习的过程一般是:
教师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矛盾;教师提出问题(课题),并提出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提出假设,学生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如有不同看法,可以展开辩论;对问题作出结论,获得理论知识。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四大益处:
培养学习技巧,增强记忆,发挥智慧潜力,增进内在动机,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动起来。
三、让学生自信的动起来。
充分的自信使儿童对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充满了快感。
这种快感是儿童学习快感的最高层次。
他们不仅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产生愉快的情绪,而且对整个抽象的学习活动也产生了快感。
这种快感的范畴也扩大到了人的智力和脑力活动的全部过程中。
也就是说,无论何种形式的智力活动,都能给这种儿童带来快感。
他们会为从事智力活动、运用他们的智慧而感到快乐。
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乐趣,才能充满信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1、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自信的动起来。
在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学习动机大多来自于成人的要求,以追求分数和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为目的。
由于经常的成功带来的学习快感,它不是学习过程本身带来的快感,而是由学习获得的成绩,受到教师同学的称赞,家人的宠爱所带来的。
它虽然能引导儿童学习的兴趣,但不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自觉性。
因为儿童只是对好的成绩感到愉快。
只要成绩一有变化,儿童的这种快感就会随之变淡或消失。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创设一些成功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的动起来。
例如:
对于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除了好奇,几乎还没产生快感。
教师可以采用题目少而简单,但次数多的考试,使每个儿童都能得满分,然后大面积地表扬考得好的儿童的方法。
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愉快感,学生随之才会自然而然的在数学课上愉快的动起来。
2、注重课堂评价,让学生自信的动起来。
评价与展示是学生个体活动后的升华,其任务是通过作品展示,向学生进一步提供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对每个人在活动中的参与与态度进行评价。
做好学生心态的调整,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要面向全体,注意到每一个人。
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自由展开争论、评价。
教师要教会学生评价,评出优点、评出不足、评出建议、评出希望,尽可能地给予激励性评价。
可以对小组自评、对他人评价、组与组之间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延迟评价等立体型的评价结构。
作为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活动课中的位置,要适时的“显和隐”。
所谓“显”就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的加以点拨启发和诱导。
所谓“隐”,就是教师看到学生主动性发挥时,就要主动让出活动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
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引导者,更是学习的促进者。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就能参与到评价中去,整个评价过程系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才能自信的活动起来。
四、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在课堂上,只有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权力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出发,动脑筋、想办法。
整个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即包括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人人参与,又包括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参与。
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将统一要求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以促进学生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提供广阔舞台,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例如:
在教学《十几减9、8、7、6》这一课时,教师从生动的小兔拔萝卜的情境中引出算式:
13-9=?
教师提问:
你会算吗?
快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了很多方法:
有的说:
“我用的是数数法:
可以从13开始连续往下数9个,还剩4个。
”有的说:
“我用的是比较法:
13-10=3,所以13-9=4。
”有的说:
“用加做减法:
9+(4)=13,13-9=4。
”有的说:
“推理法:
10-9=1,11-9=2,12-9=3,13-9=4。
”有的说:
“连减法:
13-3=10,10-6=4。
”还有的说:
“破十法:
10-9=1,1+3=4。
”……因为教师在上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以及能力基础,挖掘学生的原认知,让学生把它作为学习的起点,从而激发探索欲望,明确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探索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准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听着他们兴奋的描述自己想到的好方法,我都给予其微笑或语言的鼓励,同时,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以信任与支持的目光,对每一个敢于表现的同学都给以表扬,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分享了同学们成功的喜悦┅┅所以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总之,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绝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关键是让其手、脑真正地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下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将会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不断涌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