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云商业的大创想.docx
- 文档编号:28591515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6.73KB
哈佛商业评论云商业的大创想.docx
《哈佛商业评论云商业的大创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佛商业评论云商业的大创想.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佛商业评论云商业的大创想
云商业的大创想
正如我们在《C2B:
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模式》(参见本刊2012年2月号)一文中所述,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全球管理者经历了“长尾”、“众包”、“维基”、“湿营销”、“免费经济”等新理念的轮番轰炸,但这些躁动也只是大幕开启前轻量级的热场音乐。
当时间转入第二个十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正在掀起新一轮更加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
IBM面向全球1,700多位企业CE0开展的“2012年全球CE0调研”发现,在CE0们列出的未来数年影响组织的关键外部因素中,技术因素赫然名列第一。
这是该项调查开展以来的第一次。
在这个巨变的年代,寻找思考的框架与方向,要比探求结论本身更为重要。
那么,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商业世界,能否找到一个尽可能简明的思考与解释框架?
新商业的运作逻辑及其基本形态可能是什么?
我们的观察是:
思考的原点在于云计算,因为它是当前这一新技术群落中最为核心的技术。
随着云计算中心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育,它对(大)数据的赋能作用正在不断加强,云计算与(大)数据之间正在实现快速的协同演化。
继之,(大)数据的分享/交换所驱动的商业流程的网状协同,也开始了它作为主导性的商业运作逻辑的演化之旅。
伴随这一运作逻辑的持续扩散,我们所熟悉的商业将被重新定义:
一个网状、柔性的全新商业世界正在浮现!
云时代的商业全景图,是一幅比c2B商业模式更为宏大的巨图。
没有人能够想象出它的全貌,唯有全球20多亿网民,才是让这幅巨图一天天清晰起来并最终成形的终极推手。
在当下这一初始性的时点,我们仅冀望在这篇导读性质的文章里,让关心未来商业的读者暂时离开习以为常的地面世界,想象和感知·下云端的风景。
云计算:
信息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
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Carr)开创性地将信息时代的云计算与工业时代的公用电力相比较,开启了认知云计算的重要视角。
但时至2012年,云计算似乎仍然飘在空中。
一方面,对于云计算“人云亦云”的宽泛而缺乏实质的谈论还在延续;另一方面,云计算似乎也的确还没有展示出它对于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潜力所在。
无论现状如何,即使云计算已经被讨论得多少有些让人厌倦,其价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
那么,什么才是关于云计算的“关键信息”,又该如何理解云计算对于信息时代的真正意义?
云计算:
新技术群落的核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并非由单一的电力技术所驱动,同时出现的还有内燃机、电话通讯等技术,但电力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
电力照亮的不仅是家庭和工厂,也照亮了一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
同样,云计算也不是今天新技术群落的全部,但它也如电力一样,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群落里最具主导性和普适性的技术。
云计算的典型情境是:
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一个个庞大的计算集群,基于虚拟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使企业或个人可以方便、低廉、按需所取地使用计算资源。
云计算具有大规模的资源共享、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快速部署、低成本等突出优点。
云计算之所以能够成为类似于公用电力的革命性和集大成的科技,背后是IT技术数十年的演化。
例如,分布式计算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网格计算技术出现于90年代末。
因此,云计算绝非凭空而来,它是一个庞大的新兴技术群落中的一部分。
物联网、大数据等热门的技术系统与云计算几乎同时兴起,并非毫无理由,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需求、互相激发、协同演化的关系,它们都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群落里的组成部分。
而云计算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而今,云计算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快速演进,在问或出现的质疑声中,云计算的商用化进程也在提速。
例如,在华为,45,000名员工都在使用桌面云的协作平台,数据不再存储于每一台PC,而是存放在了云端的数据中心。
海航集团已经建立了云数据中心,并为内部近6万用户提供了500多个应用,包括IaaS服务(云主机等)、SaaS私有云服务(协作门户、E-HR等),以及公有云服务(95071移动应用服务)。
海航集团的用户不需要再购买IT设备或维持自己的IT人员,只需向海航信息公司缴纳服务费用。
总之,在IT投资已成为各家企业重要支出的今天,云计算降低了企业IT投资的成本,把IT从固定投资转变为可变投资,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IT的产消模式:
以工业化水准、高稳定、高质量的服务,释放了对IT进行个性化消费的商业浪潮。
云+端:
新商业基础设施及其应用的原型结构
云计算是新技术群落的核心。
提供云服务的云计算中心(如大型的云数据中心),则是信息时代提供计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也即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
作为云服务的承载实体,超大型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在今天已成为科幻电影般的一大景观。
例如,微软在芝加哥的数据中心,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2.4万台服务器!
要感受一下数据中心的“体量”,还可以看一下它的用电量。
2011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达到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这一数字相当于2011年天津市全年的用电量!
绿色和平组织2010年的一份报告提到:
如果把云计算背后涉及的全球电信和数据中心当成一个国家,那么它在2007年全球能源消耗的排名中位列第五,仅次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
云数据中心里一列列不停闪烁的服务器,远不像工业时代高耸的烟囱那样令人印象深刻。
但这一新商业基础设施已经开始了快速铺展,其力量也已显现出来。
在云服务较为成熟的北美,亚马逊云服务的互联网使用流量已占整个北美互联网流量的1%,有约1/3的互联网用户每天会至少使用一项亚马逊云服务功能。
在这里,亚马逊所提供的公用计算服务,其角色正如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也许远景不易描画,但今天已经成为现实的“云+端”、“共享平台+多元应用”或“大平台+小前端”、“基础云平台+增值业务”等,已是这一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及其应用的原型结构。
Facebook试图收购的移动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收购价达到了约10亿美元的级别。
这样一家只有13名员工的公司,在成立仅15个月的时间里,用户就达到了近4,000万之多!
在发布的头24小时,Android版的Instagram应用下载量超过了100万次,约每分钟2,000次。
它的飞速扩张之所以能够实现,与亚马逊的云服务密不可分。
再如,cyclecomputing公司租用了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使用了5.1万个计算核心,以测试潜在的抗癌新药。
这套系统能在3小时内完成单一计算核心需要l2年才能完成的巨大运算量。
如果靠自建的基础设施来完成这项测试,数据中心造价将超过2,000万美元,而租用云服务则只需每小时支付不到5,000美元。
公用计算开启大历史:
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从经济角度来看,云计算的真正属性实为公用计算。
正是这一点,让云计算在IT发展史上,乃至整个信息社会的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真正核心的地位:
云计算正在开启的大历史,是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
信息文明的诞生与演进,充满了史诗般的传奇人物与伟大公司。
但反讽的是,只有当云计算推动着IT走向商业上的民主化——IT变得无所不在、平淡无奇的时候,信息文明才将真正步入成熟期。
可以确信的是,不是金融危机,也不是气候变暖,而是信息文明正在快速走向成熟期,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历史!
在工业时代,电力发挥的既是代表性基础设施的作用——支撑起了福特流水线那样的大规模生产体系,也是赋能者的角色一全面改变了工业经济的结构与过程。
如果说电力是它所引发或与之相伴的一连串事件的基础,如大生产、泰勒制、消费信贷、郊区化、家庭生活方式改变等,那么云计算也将是它所引发或相伴的一连串事件的基础。
随着云计算的进一步渗透,它也将激发出信息革命的全部能量,无数的创新应用与商业模式将得以涌现,商业运作的逻辑也将得以再造。
历史耐人寻味。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企业纷纷拆除自有电厂,转向了公用电厂,几乎与此同时,它们又纷纷开始建立用于处理信息的自有设施,如打孔卡和制表机——也即企业自有IT设施的前身,关于信息时代的一切即从那时开始。
而今,则是逐步拆除这些自有数据中心的时候了。
要说服企业“关停并转”多年来耗资不菲建设起来的自有数据中心也许并不容易,不过事情的演进也许比人们预料的更快一些。
在美国,2011年底已关闭了195个传统数据中心,到2015年将关闭约800个。
亚马逊公司近日预言:
20年内,云计算中心将会取得绝对的主导地位,企业自行拥有或运营数据中心的时代即将终结。
将面临技术和商业上的诸多挑战,但它终将成熟,并一步步地实现其历史性的扩张。
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段,在100年前是公用电厂大规模替代私有电厂的时段,在今天则是云计算中心这一公用计算设施替代私有计算设施的时段。
这是一个新商业基础设施的安装期。
大数据:
云商业的核心生产要素
云计算不只是商业基础设施,它也是商业创新的赋能者,并将催生全新的商业逻辑、规则、形态和格局。
那么,云计算赋能于商业创新的触媒,或云商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什么?
云计算与大数据协同演化
要理解未来商业的基本逻辑,首先要明白一个重要的因果关系。
云计算这样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发展动力就是为了满足海量数据的计算需求。
看看下述事实,就很容易明白这一点:
当淘宝每天有近亿的访问者、8亿件商品、500多万卖家,并且要求实时的反应时,数据量和计算量都是巨大的,淘宝网对于云计算的需求也因此而变得非常迫切!
再如英国电动车厂商Smith,为监控汽车的运行状态,在车上安装了大量的监控传感器,实时发送车辆的速度、功耗、发动机转速等数据到数据中心。
据报道,数据每秒会进行4,000条MysQL数据库的写入操作,每天达15亿次,smith公司的服务器很快就无法承受,只能把数据通过云迁移到了大规模的数据中心。
麦肯锡公司曾有一个估计:
~2009年,美国经济几乎所有部门中,每一个雇员数量在千人以上的企业所存储的数据平均值至少为200TB,这一数字是沃尔玛1999年数据仓库的两倍!
《卫报》2009年的一篇报道也提到,全球的数据总量已达4,870亿GB,如果将其印刷和装订成册,书的厚度将超过从冥王星到地球距离的10倍,而且其增速也超过了NASA火箭的爬升速度。
在数据量暴增的今天,无论是处理视频、图片、日志、网页等非结构化的数据,还是常常高达上百TB的离线数据,抑或是实时处理数千万乃至数亿条记录,都离不开云计算强大的存储与计算能力。
这正是云计算蓬勃发展的动力。
数据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而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反过来又让数据驱动商业成为可能。
在云商业的新时代中,数据正在变成比土地、资本、劳动力更加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
回溯IT的发展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今日从何而来”。
工业文明发轫后的前两个世纪里,处理物质和能量的技术,其发展水平要远高于处理信息的技术。
这种整体失衡的格局持续存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论是巨型企业如美国的铁路公司,还是不断膨胀的美国政府,都越来越难以应付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事务所产生的海量信息。
现代IT应用的前身——制表机等办公设备在19世纪末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说明处理信息的技术能力开始快速追赶处理物质和能量的技术。
此后很长时间里,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对IT都进行了持续不断、无所不在的巨大投资。
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美国公司在软件上的开支上升了100倍!
加特纳公司(Gartner)的研究也提到,2012年全球公司在IT产品和服务领域中的支出总额将超过3.6万亿美元。
这种投资的结果显而易见。
以最具代表性的晶体管而言,IBM曾测算,2010年世界上每个人约拥有10亿个晶体管,而平均每个晶体管成本只有十万分之一美分!
再如,英特尔公司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微处理器晶体管数目约为2,300颗,而2006年推出的core2Duo处理器则已内含2.91亿个晶体管之多!
数十年来,无论是上述IT硬件集成度、普及率的飞速上升,还是大型机、小型机、微机、客户端/服务器种种计算模式的演变,其核心动力都在于有效应对海量数据,并努力把数据转化为商业上的战略价值。
从核心要素投入的角度来看,美国曾以大约50亿吨钢的耗费,才最终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与此类似,对IT的持续投资,也使之成为过去几十年来的核心投入要素。
然而,这种投资一度曾受到所谓“IT黑洞”的质疑——人们很难找到IT投资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
直到今天,由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协同演化,一个由数据驱动的商业黄金年代才终于看到了它的收获期!
不论是把大数据比喻为石油一样的自然资源,还是把它看做全新的经济要素,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利用的效率,数据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
虽然测算数据对于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并不容易,但一些研究认为,建立在信息利用基础之上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达到了70%左右。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也表明:
如果美国医疗卫生部门能有效利用海量数据来提高效率和质量,每年通过数据获得的潜在价值将可超过3,000亿美元;而充分利用海量数据的零售商,也能将其利润提高60%以上。
已经被言说了几十年的所谓“信息经济”,在今天终于走向了名副其实。
网状协同:
云商业的基础运作逻辑
在云计算尚处于产业化和商用化初期之时,试图去刻画云商业的运作逻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的观察也较为粗线条:
(大)数据是云计算赋能于商业创新的核心触媒,超链接的、网状分布的(大)数据的分享/交换,驱动着商业运作逻辑正在由线性控制转向网状协同。
大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
数据在商业运作中重要性的飞速上升,使大数据在当下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概念。
但大数据到底“大”在哪里,它对于商业运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
自从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就不仅仅是物质的转变和移动,同时也包括对各种商业信息的处理。
钱德勒在《信息改变了美国》一书中甚至认为,从报纸、邮局、电报、电话一直到今天的互联网,美国人已经为进入信息时代准备了300多年!
他特别提到,在这一进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采用了多种办公设备,引入了科层制管理,由此才能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有效的记录、存储、检索、分析和交流。
沿着钱德勒的思路可以发现,此后很长时间里,虽然信息处理领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但在总体上,受制于IT技术的就绪度和普及率,事实上只有少量比较关键的数据得到了记录、收集、整理和分析。
而且严格地说,这类数据其实更接近于加工后的信息,只是对复杂商业世界的一种简化,而不是实时、全方位的裸数据。
随着云计算带来的海量数据收集、存储和计算能力的飞跃,原则上所有商业活动中产生的数据都可以被收集下来。
全面实时地收集所有的商业数据,必然会远远超过原来可以想象的规模,因此它才会被称做“大”数据。
而物联网的价值也在于通过各种设备的联网,自动实时记录更多的数据。
数据量的飞升,带来了商业运作逻辑的根本变化。
当商业活动围绕少量的重要数据展开时,企业内的管理和企业间的协作是单向的、线性的。
而当数据是全方位、实时产生的时候,企业内的管理和企业问的协作就越来越像互联网一样,要求网状、并发、实时的协同了。
更具体地说,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之前,商业运作的基本过程是“结构化的数据附着于结构化的流程”,而现在的情势则正在转向“非结构化的数据驱动非结构化的流程”。
这一多少有些绕口的判断,解读的钥匙在于对“结构化”的理解。
从数据的角度看,企业拥有的商业数据,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三类。
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指关系型数据库里可以用二维表来表达的数据,而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则主要是视频、图片、文档、网页、声音等。
在过去,企业能够运用和处理的主要是结构化数据,虽然这类数据在企业总体数据中占的比重实际上很低,大约只有1%~5%,但由于企业在产消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企业内外的商业环境也相对稳定,因此这类附着于相对稳定的、结构化的商业流程而产生的结构化数据,成为了企业运用和分析的主体数据。
互联网、云计算的到来,让企业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变。
今天商业环境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员工和消费者等个体,则正在获得极大的主导权,而且也是数据产生的主要来源(姑且不论来自物联网等物理设备的数据)。
这一方面让企业要面对的数据具有了“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的特性——员工持有的多样化的终端设备,挑战着企业固有的IT架构及背后的管理流程,海量消费者所产生的数据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持有多样终端的员工和企业之外的消费者所产生的数据类型,主要都是文本、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的数据,这在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所拥有和需要运用的数据类型。
而且,这类非结构化的数据并不必然地附着于企业的流程。
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漂移于企业固有的商业流程之外,甚至是先于,也不依赖于企业流程而存在,有很强的自主性,而企业的商业流程则越来越必须对这类先期出现的数据做出响应——换句话说,如果仍然借用“流程重组”的概念,那么接下来的“流程重组”,其基本特点将是非结构化的数据驱动非结构化的流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非固化的、灵活动态的商业流程协同!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此前数据是商业决策的附庸,对于管理只起到辅助作用。
典型如企业内部的BI部门,就是定位于通过数据分析帮助高管做决策。
但这样的模式无法利用好今天大部分的新数据。
而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的实时数据直接驱动商业决策,企业必须改变自己的流程来适应流动的、非结构化的数据,而不是对数据削足适履。
最适合这种数据特征的运作模式将是一张新的网:
实时协同的价值网。
在工业时代线性控制的逻辑下,企业内部表现为流水作业和科层制结构,在企业之间则表现为线性的单向供应链,其基本特性是:
集中化所导致的单向化、片面化分工,单向化传送(以企业为中心向消费者交付产品);每个环节上都由单一角色(专门化)执行预设的功能(每一个企业和个体都变成了“螺丝钉”);供应链各角色之间是“线性串联”和紧密耦合的关系。
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状协同的逻辑下,企业内部开放化、社区化,在企业外部则表现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网状协同的在线价值网,其基本特性是:
分布式所导致的多元化分工,多向化互动(消费者与企业的紧密互动);价值网里每一企业的角色都随消费需求而变,并在不同价值网里扮演多样化的角色;价值网里各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超链接”和松散耦合的关系。
因此,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协同演化,特别是大数据在近年来看似突兀的崛起,其实正说明了IT技术发展半个多世纪至今,才真正开始有能力去支撑、映射、驱动真实商业世界的运作。
网状协同的实现过程
大数据的分享/交换,是网状协同运作逻辑中最关键的一环。
由特定的共享/交换机制所连接起来的企业之间(B2B)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B2C)的协作,才能让大数据在流动中发挥巨大价值——既然知识必然地分布于不同的个人和组织之中,那么唯有通过分享和交换机制,让大数据流动到有相关知识的个人或组织那里,才能够挖掘出它的价值。
阿里集团定位为“数据分享的第一平台”,“相信别人更聪明”,能够更好地利用阿里的数据,即是基于这一思考。
近期天猫网推出的聚石塔产品,定位于打造一个能够支撑海量商家、大量第三方服务商(如IT、物流等)和电商平台(即天猫网)之间在线实时协同的云平台,它为观察网状协同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雏形。
长期以来,快速发展的天猫网商家在IT领域面临着诸多困难:
自有IT系统的安全性和扩展性不够,在“双ll”这样的大促活动中暴露出缺乏弹性的窘境;与天猫网的数据交互效率不高,在大促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丢单、漏单;商家、服务商使用的各类软件由于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无法实现快速流动,数据孤岛的现象极大地加剧了业务流程的复杂性。
针对上述问题,聚石塔向商家及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了安全稳定、弹性升级、随买随用的阿里集团的云资源,如云主机、云存储等,使得商家和服务商的数据与业务流程由此能够实现云化,从而在快速变化的电商行业中拥有足够的IT可靠性与灵活性。
此外,聚石塔还具有数据推送、数据集成的功能。
在数据的推送方面,此前商家与天猫网的数据交互,是一种通过数据接口的抓取模式,这种基于公网的传送方式效率比较低,且容易出错。
而在聚石塔的云平台上,基于阿里内网的数据推送代替了基于公网的数据抓取——天猫网会将数据快速、高效地推送到商家的数据库里。
数据集成方面,聚石塔将会形成统一的电商数据总线和接口标准,使各个软件系统都与这一数据总线实现协同,同时通过确定定单状态的数据标准,使定单动态在各个软件之间实现快速流转。
最终,聚石塔将通过把会员信息、商品信息以及交易信息等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开放和共享,使商家所使用的IT服务商的各类IT系统之间最终实现彼此连通。
聚石塔还只是一个早期尝试的产品,它肯定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
但它已经初步体现了基于云平台的、由数据分享所驱动的、各类商业主体的业务流程之间网状、快速、实时协同的业务模式雏形。
网络:
商业新图腾
数据分享驱动网状协同,这一商业运作逻辑在根本上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直接相关。
就数据传输的拓扑结构来看,传统的电话网,要求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独占的连接,其他人无法参与进来——这是一种链状的、固化的、结构化的连接(流程)。
而互联网则类似邮政网的运作,正如邮政网里没有一封信会独占一个传输通道,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之前,也无需建立一条特定的通路。
数据被拆分为不同的数据包之后,每个数据包都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路由器去传递,在发送数据的源头和目的地之间存在着多种路径可以选择——这正是一种网状的连接(流程)。
我们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但我们相信,商业流程的网状协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联网技术结构在商业领域的映射。
就像流水线直观地表现了工业时代机械运作的基本特点,熟悉而又陌生的“互联网”正在成为今日商业世界的新图腾!
一个柔性的新世界
在云商业的环境下,随着网状协同这一运作逻辑的持续演绎与扩散,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企业间的协同模式,以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又将向何处演化?
我们熟悉的商业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从一个线性、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不确定、流动、网状的世界,柔性将是云商业最突出的特质。
商业模式方面,以销定产、0nDemand地满足柔性需求的C2B模式将成为主导;协同模式方面,线性、固化的供应链,将向着柔性的协同价值网不断演化;在生产方面,柔性生产虽已有数十年的发展,但新的个性化需求,将驱动这一领域的技术革命跃上一个新高度;此外,组织和个人作为基本的角色,其行为模式和角色“扮演”也将更加柔性化。
商业模式:
C2B将逐渐取代B2C
面向海量消费者,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是很多企业长久以来的梦想。
但没有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终将是纸上谈兵。
随着消费者和企业被云计算所赋能,产(B)消(C)双方正在开始新一轮的协同演化。
C端消费者的角色与行为,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力量正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而B端的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感受到了巨大的变革压力,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商业模式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从C端来看,在淘宝电子商务、谷歌搜索、苹果AppStore、Facebook社交网络等云平台上,今天的消费者已经是积极能动、对消费极有识见、处于广泛的社会网络连接中的价值共创者。
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不断被激发出来,他们对设计、生产、售后等的参与更为便捷和主动。
他们正在变成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者所不熟悉的陌生人。
不再孤陋寡闻:
云时代的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商品信息、同类商品的比较信息,以及他人的评价。
不再分散孤立:
消费者在网上处于无所不在的社区之中——比如团购、旺旺群、QQ群、论坛、微博、博客……淘宝网发起的帮助海南蕉农的“聚蕉行动”中,10天内就团购了520吨香蕉。
此外,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在社区中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不再消极被动:
那些积极参与到企业设计与生产流程的消费者,不只是少数发烧友了。
借助云设计等工具,消费者可以较方便地参与到企业的商业流程之中。
从B端来看,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网状协同,这一运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哈佛 商业 评论 大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