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8590130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4.31KB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故事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
《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
这是什么?
(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
(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
(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
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
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
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马)
3.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
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
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
(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
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
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
学生汇报。
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自己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
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
这样写,看起来怎样?
读起来呢?
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
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心里在想什么?
你马上要做什么?
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
(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
何时将要。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
跑。
清秋:
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
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
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
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
(生读)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
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写景
何当金络脑,抒情 施展才华
快走踏清秋。
为国立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 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
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
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
(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
课件出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
是呀!
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出示相应的图片)
总结:
哦,原来石灰就是先 ,然后 ,最后 。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
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
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
(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精神。
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
抓关键词)
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
(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
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
你们来大胆的猜猜?
(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
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
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
一起来读。
(配乐读)
(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
知人论诗。
(板书)
(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
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
(咬:
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
(2)立根:
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
(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
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
(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
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 傲然挺立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坚定不移 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
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
(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
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
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配乐读)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 《梅花》(王安石) 《青松》(陈毅)
2.小练笔:
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
(所托之物参考:
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
七:
板书设计:
石灰吟 竹石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
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
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
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做题目?
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
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严峻:
严肃而厉害。
幼稚:
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
惊慌、害怕。
轻易:
指随随便便。
会意: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
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
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
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交流、整理:
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
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
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
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
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
(四)课堂练习
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
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思考:
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
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
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
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
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d.作者“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
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
③教师点拨:
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
(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
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
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
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
“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
“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我”当时是惊慌、恐怖。
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
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
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
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整理: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出示幻灯片)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
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
”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
为什么?
(例如:
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
敌人搜身时神态:
严峻;提审时神态:
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
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
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单元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