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练习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后训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58066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76.81KB
配套练习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后训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配套练习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后训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练习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后训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练习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后训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训练
1.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1949~1956)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上山下乡
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对下表经济数据的分析解读,正确的是
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9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A.中共“八字方针”的出台立即收到了明显效果
B.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严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
C.浮夸风、“共产风”导致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1957年到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
5.“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B.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6.1953年毛泽东批示: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D.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7.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D.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8.下图是1955年的政治宣传画,图中“听毛主席的话,我自愿入社”的“社”指的是
A.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9.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
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1.下表主要反映了
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机床
产量
食品加工
纺织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年增
长率
60%
19.70%
35.20%
354%
8.70%
7.50%
3.70%
4.70%
A.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
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3.某特别报道对1953年以来的十二个五年计划进行了解读。
以下是对其中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1958-1962年的“二五”计划、1971-1975年的“四五”计划、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的命名,你认为排序正确的是
A.奠基之年跃进之年风雨之年改革之年B.跃进之年风雨之年奠基之年改革之年
C.风雨之年改革之年奠基之年跃进之年D.奠基之年风雨之年改革之年跃进之年
14.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12.图9是《中日GDP发展对比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B.二战失败并未给日本经济造成影响
C.因文革的发动,日本CDP超越中国
D.改革开放后,中国CDP一直领先于日本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因此“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均与题意相一致,A符合题意。
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直接排除BCD,故选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与判断的能力,“1958年”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8年在经济上的“左”倾错误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中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不是高速发展,经济上的“左”倾错误是造成当时中国工农业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由此可得出作者的判断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故选D。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左济工错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比较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导致出现重大挫折。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
4.C
【解析】
试题分析:
中共“八字方针”的出台是在1960年,而1961年除粮食产量有增加外,其余的都减少,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三大改造时期(1953至1956年),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鼓吹浮夸风、“共产风”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农产品产量并不都是持续下降,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
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材料所给的时间不符,排除A;1958年大跃进运动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经济计划指标,造成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牺牲农业追求生活主义工业化的问题,排除C;16年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存在着在改造的过程中过急过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是在20世纪初,故排除;B项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排除;C项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因此题干中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故D项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商品贸易和商业活动,不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所以选B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计划经济体制
8.C
【解析】从“1955年”时间限制入手,这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中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是走合作社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走和平赎买道路,而人民公社是1958年才开始出现的生产关系变革,包产到组是1978年之后开始的。
9.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了教材基础知识,建国初进行土地改革,50年代人民公社运动,60年代农业合作化,7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反映了10年工业产值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重工业的上升幅度,轻工业在60年有所下滑,而农业等总的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侧重于重工业,出现重、轻农比例失调的问题,结合时代背景,这主要是经济指导思想导致的,故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七八十年代,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于“一五”计划开始,排除C项;D项“开始好转”说法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11.A
12.B [解析]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一五”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自然灾害问题,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故排除D项。
13.A
14.C [解析]本题以统购统销的新材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1953年,二是国家统一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解题角度是原因与影响。
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故排除A项;B项也是在1952年以前实现的;统购
统销政策与为工业提供劳动力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D项;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说明农民经济生活受到国家计划体制的制约,故答案为C项。
15.A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训练
1.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
4.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5.图8是一张抓拍到的1961年某日在铁丝网网成的柏林墙即将封闭的一瞬间,一个参与围墙行动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一方的照片,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A.美苏冷战 B.欧共体成立 C.马歇尔计划推行 D.苏联解体
6.史学家评论说:
1991年“八一九”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至少在一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
这表明“八一九”事件
A.加速各加盟国离心的进程B.导致了“独联体”的形成
C.使戈尔巴乔夫失去了实权D.其实质标志着苏联解体
7.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
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欧盟成立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两极格局的形成
8.保罗·约翰逊在《现代:
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
“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A.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B.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
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9.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49年中国全国解放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10.美国《新闻周刊》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美国之外的世界正在崛起。
下列观点与之不相符的是
A.欧盟成立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B.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性大国
C.俄罗斯走出低谷,仍在挑战美国的支配地位D.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
11.历届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往往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心声。
1992年在巴塞罗那举办了第二十五届奥运会。
请根据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推断这届奥运会主题口号是
A.“欢迎回家”B.“永远的朋友”C.“点燃心中之火”D.“绿色奥运,人文奥运
12.国际关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分)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9分)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是指什么?
(3分)有哪些主要表现?
(6分)
材料三:
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
“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美国的外交“新规”反映了什么?
(3分)
【答案】
(1)原因:
二战结束,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势力膨胀,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根本对立。
(2)含义:
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
表现:
西欧、日本重新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影响力日益强大。
(3)说明:
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两极格局。
根据材料“1945年5月9日晚”“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并结合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变化及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就可以得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见为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3)本题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材料““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受到世界局势变化的影响。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配套练习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后训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配套 练习 18 中国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曲折 发展 课后 训练 测试 Word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