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申请课题课题申请经验漫谈教学文案.docx
- 文档编号:28566029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2.73KB
最新如何申请课题课题申请经验漫谈教学文案.docx
《最新如何申请课题课题申请经验漫谈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如何申请课题课题申请经验漫谈教学文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如何申请课题课题申请经验漫谈教学文案
如何申请课题:
课题申请经验漫谈
今天我给大家做的讲座主题是如何申请课题。
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在大学校园的老师和有志于学术道路的青年学生们来说,都是必须要熟悉和掌握的,可以说是一门必修课。
课题申请是研究人员科研知识和能力的“缩影”。
只有重视并认真地做好研究课题方案的设计,制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获取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
一句话,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和建树。
我在人类学系工作以来,申请过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课题,经验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从败多胜少到胜多败少,到了今天,我在今年的九月份被全国社科规划办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民族问题研究领域的专家成员,承担协助制订本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国家资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评审本学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出资助金额建议;参与本学科国家资助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验收等工作。
课题申报其实不仅仅是一个选题和设计的过程,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实际上是对申报者科研素养、专业知识和研究基础的一次检阅。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写给儿子的诗中告诫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可以说,要提高课题申报的成功率,“功夫”既在“诗内”,更在“诗外”,真正做到了内外兼修。
一、课题申请的相关准备
(一)选定研究方向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科研选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确定研究方向,二是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方向就是你个人主攻的科研方向,最擅长和专业的领域;研究课题就是在这个范围内选定具体研究对象。
如果说研究方向是你进攻的堡垒,课题就是你在进攻的过程中选择突破点和制高点,明确实现全面占领的具体课题任务,制定实施的计划和步骤,以及所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方向有别于研究课题。
科研选题的过程,首先是要选择研究方向,其根本目的在于定向地选择研究课题。
明确研究方向,对于保证选题的“四性”(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有着深层的影响。
第一,有研究定向才有学科视角,对选题起着导向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的奥秘。
无论是经济社会系统,还是科学发展的本身,研究的课题层出不穷。
正如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所说:
“已知的有限,未知的天穷;从知识方面看,不可解释的事物好象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不过站在其中一个小岛上。
”如果不选择研究方向,面对如此广阔的领域和数不清的问题,将会不知从何着手进行探索。
研究方向的选定,意味着科研工作者学科视角的形成。
学科视角是由公认的学科奠基人和主要代表者所给定的,并且是在学科发展的历史中积累和定型的。
从学科视角去思考和研究问题,具有独特性,也有利于拓宽研究领域。
课题申报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综合性的,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展开研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有通过研究定向确立了学科视角,才能从综合性的问题中开拓研究空间。
举例:
像小城镇、城镇化、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问题是这样,新农村建设问题也同样如此。
如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批准了20来个课题,这些课题涵盖了马列主义•科社、党史•党建、经济理论、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民族问题研究、中国历史、图书馆学、体育学等10多个学科,如: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创新农村党组织工作机制研究”;“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中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机制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和政策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方公共投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平等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研究”;“新农村社会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自主性的关联性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乡村集市变迁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西部农村医疗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农民工与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维吾尔族农村文化发展研究”;“面向学习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县级图书馆功能设计研究”,等等。
由此足可看出,正是具备了不同的学科视野,才使得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呈现出群雄并起、百花盛开的局面。
第二,有研究定向才有学术定位,对选题起着开拓作用。
对研究者而言,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值得研究,只有在学术系统中可以定位的问题,才有研究的价值。
学术性问题一经解决,重复一次均属多余。
为此,选题时既要看课题本身的价值,又要综合分析该课题在整个研究方向中的地位。
必须搞清楚自己所选择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有哪些人在进行研究,在哪些领域研究,从哪些角度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领域没有涉及或研究得不够深入,从而针对前人的研究基础,自己计划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采取怎样的思路进行研究,这样就可抓住问题的关键,实现选题上的突破。
明确研究定向,不仅有助于开拓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可以从老领域中开发出新的课题。
比如,城镇化问题是一个国内学术界长期研究的领域,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每年都有课题立项,而这些立项课题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举例:
2002-2006年所立项的有关课题有:
“户籍制度改革后农村城镇化推进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机制与对策研究”;“提高我国农村城镇化质量的系统研究”;“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镇水资源保障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风险问题研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对策——基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城市化、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研究”;“青藏高原城市化模式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移民的犯罪问题研究”;“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心村庄发展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转型研究”:
“城市化的城乡人口结构差别效应研究”;“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研究”,等等。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对自己的课题就作不出准确的学术定位,也就不可能在相关的研究领域有新的开拓。
第三,有研究定向才有学术承续,对选题起着累积作用。
由于研究方向是选择研究课题的范围,相对于研究课题来说具有长期稳定性,所以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之间存在着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的关系。
即:
每一研究课题,不过是整个研究方向的一个局部;眼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不过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科学探索的一个阶段。
事实上,科研工作总是一步步进行的,积少才能成多。
科研工作者个人的研究方向,不仅是初次选择研究课题的范围,而且也将是多次选择研究课题的范围。
科学工作者在较长时期内有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就会愈来愈熟悉该领域,有可能一步步扩大研究成果,从而使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连续积累性。
(二)注重学术积累
课题申报实际上是在充分占有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分析,向评审专家展示自己的研究水平所处的高度和深度。
要真正设计好一个课题,确非一日之功,它建立在申报者的学术积累之上。
如果说积累是基础,是内化,那么课题设计就是升华,是内化基础上的外化。
没有积累,没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课题设计就难以推陈出新。
其一,资料积累。
及时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准确的情报信息,是避免课题设计低水平重复的前提。
查阅文献,搜集信息,是进行科研选题的重要环节,而且贯穿于平时的研究过程之中。
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对科研选题材料的收集,并通过对所搜集资料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为自己正确命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或实践依据,避免所选题目根基不深而“站不住脚”等问题的发生。
也就是说,只有平时加强了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掌握,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心中有数,发现该研究领域的问题和空白点,才能在选题和设计时尽快确定主攻方向和研究目标,筛选出最佳方案,使课题先进、新颖、可行。
其二,课题积累。
任何课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特别是申报国家级基金的课题,实际上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课题开发“累积”的产物。
一般而论,课题形成和发展具有3种模式:
(1)梯状式。
是指研究课题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是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由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从一个阶梯向另一个阶梯,形成多层次、多等级、多阶梯的课题发展系列。
(2)树状式。
课题的形成和发展犹如树上有枝、枝上有杈、不断生长的谱系树,每一个分支点就是新课题、新学科的生长点。
越是深入到未知领域,越会形成新的课题。
(3)网状式。
相关课题增多后,会在相互交叉点上产生出一些综合性的课题。
不论申报课题的形成和发展属于哪一种模式,它都是科研工作者学术积累的结晶。
其三,成果积累。
对课题选题和设计而言,前期基础工作是涉及到能否立项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自己在该方面具有哪些研究基础,近3年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对申报成功课题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前期研究成果是很难立项的。
为此,应加强申报课题的前期研究,申请者要力争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期研究,对涉及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动向以及前沿、重点、热点、焦点等,会更加熟悉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作出前瞻性思考,以敏锐的目光,进行战略性远眺遥望,发现方向性问题,找出突破口。
其四,素养培育。
美国学者Merrick在《科学的哲学:
如何辨识有潜力的研究》一文中谈到,前途最看好的项目应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项目的组织者是才华出众的研究者,他们把自己的研究看成是“甜蜜的科学”,他们要解释在其科学领域中出现的异例,同时也没有僵化在主流科学的范例中;其二,他们极其热衷于自己研究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并急切地去探索新的认识、新的理论,为度量世界寻找新的工具并勇于变革;其三,他们致力于作为宇宙基本特征的关键问题研究,一旦突破就会引起革命性变化。
Merrick实际上告诉我们,课题的选题和设计与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素养高度相关。
因此,科技人员在平时应该不断地培养科研业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观察力及捕捉机遇的能力,掌握基本技能;要有进取心、事业心及科学探索的求知欲,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不断积累知识。
科研人员学术素养的提高,对成功申报课题有着长远的影响。
(三)掌握设计“过程”
课题申报是一个过程。
就撰写申请书而言,是一个必须经历许多必要的工作环节的过程;就课题开发而言,则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
要使课题申报获得成功,必须抓住设计的全过程。
从方向的确定,到范围的选择,再到课题的论证,是选题和设计的基本过程。
这一过程实际上包括着四个基本环节:
(1)文献调研。
指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通过手工或计算机进行系统的查找,进而获得课题设计所需要的较全面的文献信息或文献线索。
应全面调研信息源,提高课题查全率。
(2)确定选题。
根据调研的结果,初选出多个问题;按照选题要求,筛选出一个适宜的课题;进一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拟出初步的研究计划和几种可行的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
(3)查验论证。
选题后需要检验选题是否有原创性,研究的基本价值等。
可通过去权威查新机构查新,也可以与同行或相关领域专家就选题进行讨论,或者是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4)制定方案。
提出如何开展研究的具体设想,规定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课题设计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必须抓住不放。
其中特别需要提出来的是要注意查验论证环节。
这一环节相当于对课题进行预评审,包括课题研究目的和预期的成果是否符合社会实践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开题报告对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是否正确,开题报告的论据是否充分、可靠;课题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如何;课题所采用的初步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是否先进、合理、可行;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人员能否胜任课题的研究任务;提供该课题所需条件的必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等。
课题申报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经历较长时间思考的过程。
即使有一天你突发灵感或创意,找到了一个极佳的选题,那也是因为你经历了较长时间读文献、听报告、讨论等“洗礼”后的“回报”。
美国学者MariedcsJardins在其《如何在研究生院成功:
学生与导师指南》一文中写到:
作为一个优秀研究人员,其不仅仅是“偶尔”突发创意并实施之;大多数优秀研究人员是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读文章、与同事讨论问题、写文章并修改文章,或呆呆地望着天空,倏地突发创意并加以实施。
确实,课题研究只是经过学术积累过程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像学术研究中的“顿悟”或“灵感”,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课题申报者长期沉湎于某一领域之后豁然开朗的必然结果。
课题申报需要我们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才华,更需要投入对研究的执著和挚爱。
二、课题设计方法:
选题的要求
申请学术研究课题,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需要进行的首要工作。
许多科学研究项目,都是通过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研究课题的申请,从而获得经费,展开研究而取得成果的。
申请课题能否成功,竞争力如何,取决于相互衔接的两个方面:
一是选题,二是论证。
选题是课题申报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论证则是整个申请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
课题申请者所填写的申请书,是评审的专家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
能否写出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直接影响到科研课题能否获得批准立项,也是对申请者科研素质的考验。
任何课题申请都是从选择科研课题开始的。
选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课题申报成果的水平和价值。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确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也强调:
“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
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
”选择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是每一项具体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整个课题申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前提。
如何选题,涉及的因素固然很多,但至少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科学性之“核”
选题要有科学性,这是科研活动的“内核”,也是课题申请最根本的要求。
而科学性则具体展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根据。
即是说,所选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的理论根据,这是使整个科研工作路线、方向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
科学中已判明为正确的理论是对以往事实的正确总结,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以科学理论为根据,归根到底还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你们如果不凭籍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的。
如果没有事实,那你们的理论就会成了虚妄的挣扎。
”任何课题的确立都应以已知的科学理论或技术事实为基础。
遵循这一原则,应力戒选题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和虚假性,否则,企图在幻想的沙漠上构筑科学的殿堂,即使是最有成就的学者,也会受到失败的惩罚。
第二,科学的问题。
按波普的说法,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研究就是回答问题。
但仅仅一般地“提出问题”还不能表明科研课题的形成,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只有提出有创见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构成一个课题。
对科学而言,课题与问题的共同点在于:
两者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未知的东西。
只不过问题是课题的基础,课题是问题的深化,是由一些有价值、有创造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的。
课题与问题的不同点在于:
1)课题是具有独立性的科学问题,也就是说,作为课题各有其不同于其他课题的特殊的质。
要使问题升华为课题,首先要进行筛选,然后还要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对未知的问题进行科学预测,从本质上找出该问题区别于它问题的特殊的质。
2)课题是有明确意义的科学问题。
所谓明确的意义包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课题在科学上是成立的,可以从已知的条件加以实际研究;二是课题是用科学术语表述的,比一般性提出问题要成熟和深刻。
第三,科学的认知。
作为选题根据的“客观事实”,不应是反映事物非本质的“个别”现象,而应是反映事物本质和发展方向的、如同列宁所说的事实的“全部总和”;对选题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也必须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显然,一个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建构在人们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
首先,必须对构成该问题的各项事物和现象作一番透彻分析,也即正确地揭示客观对象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其次,运用科学的概念、语言工具,去正确地表述所形成的问题;再次,必须对问题展开的步骤即问题可能解决的途径预先做一番构思与论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前景包含在问题之中。
当然,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问题的认识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尊重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既要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又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无疑,在课题设计上推陈出新,能提出创造性的新发现,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就必须不断提高正确揭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水平,增强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二)创新性之“魂”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选题的一条根本性原则。
创新性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十分注重的一个方面,并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还有一个统计,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申请者因选题缺乏创新而被否定。
选题具有创新性,就是要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结果也应该是前人所不曾获得过的成就,这样才能体现出研究的新颖性,研究出来的成果也才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没有创新性的选题是没有价值的,也称不上科学研究,这是衡量科研成果大小的重要标准。
选题的创新性代表研究的价值,包括原始创新和次级创新两个层次。
所谓原始创新是指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上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建立以及在新领域内的拓展等,它包含全新的研究选题、全新的研究思想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次级创新是对现有概念、理论体系、方法等的改良和深化,为充实和完善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为源头创新增添积累。
在课题申报书中,选题的创新性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1)理论创新。
主要包括:
①新思路。
具有实质性的源头创新思想或思路,可以是对新问题规律的认识,也可以是对旧问题的新认识,或者说是更深入的认识。
②新内容。
包括前人所未触及的一些科学分支,或由学科之间交叉而产生的新的领域,以及由于环境、社会、技术等条件变化而产生的新的问题领域。
③新命题。
提出新的概念、假说以及理论体系。
所选的课题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新颖性、独创性,意味着选题一经解决,将能在科学理论上引起突破,或能填补科学研究的空白,或能开拓新的科研领域,或能补充、丰富原有的理论学说乃至创立新的理论学说。
(2)方法创新。
主要是指在科研中所采取的方法是前人未曾采用过的,或者前人虽采用过但添加了新的内容。
方法创新往往主要来自研究需求的驱使,可以是对已有方法的改进,也可以是一种全新方法的建立。
创新的方法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或别人不能解决的旧问题,或增强科学性,或提高工作效率,或扩大适应范围。
方法创新可体现于指标体系、计量指数、抽样方法、分析计算方法等多个方面。
(3)资料创新。
包括通过调查研究获取新的第一手资料,发掘或整理新的资料。
这些新资料应该能使人们获得揭示某些科学问题真面目的新方法、新角度和新的理解境界,能够充实或修正研究内容。
对一份课题申报书来说,选题创新既可以体现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资料创新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只体现在其中的一、二个方面。
但不论怎样,当研究范围确定后,必须注意研究思路、研究视角、理论框架、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特别是研究思路不创新,即使你的问题很重要也不可能提出有创新的研究方案,如农民工问题就是这样。
在选题过程中遵循创造性原则,毫无疑问必须具备创新意识。
因为,创造性活动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迫切的进取心,需要有攀登险峰、独辟蹊径的勇气。
创新的意识越强烈,创造性想象越丰富,越有可能选择出创造性的课题。
与此同时,也必须提高选题的技巧,这些技巧主要有:
一是思辨选题法。
运用思辨分析求变、求异,从老论题、旧论题中多角度地开发选题,通过多角度的思辨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法去考察、分析选题,在老论题、旧论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思辨法可从不同侧面开发选题的多维性,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从而拨暗启明,别开生面。
这就要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可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其成果有无不完备、不深入、不妥当之处?
某学科领域中,哪些问题尚待解决?
在已解决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补充或修正?
当前学术界有较大争议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争论的焦点何在?
占上风的意见有何不足?
相反的意见有何可取之处?
二是热点选题法。
所谓热点就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热门论题。
热点选题并非随流跟风,而是在尚温未热时就已洞察、切入将热的选题,在及时捕获有关信息、抢抓先机的基础上超前选定论题。
特别是应用性研究,要善于把握时代脉膊,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既能突出选题的针对性,又能提高选题的生命力。
如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研究、社会体制变革中的社会政策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多元发展战略研究,等等。
三是逆向选题法。
所谓逆向就是摆脱思维定式禁锢、打破常规范式影响,转到方向相背或相去甚远的方面选题。
逆向选题要具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意识,积极寻找那些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和问题。
特别要注意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边缘区”、“结合部”、“交叉点”中寻找切入点。
恩格斯早就说过:
“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与自己无关,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能取得最大的成果。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
“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的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
”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集中于“边缘区”、“交叉点”上。
一些重大课题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发展问题、农村建设问题等,都是边缘交叉综合性选题。
社会学目前的前沿领域是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论,正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点上。
可见,选择空白点、无人区进行科学研究,可望取得开创性成果。
四是移植选题法。
所谓移植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其他领域而导致新课题产生的一种思维策略。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说:
“移植是科学发现的一种主要方法,大多数发现都可以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时,往往有助于进一步发现。
”移植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统一,就是学理与方法的统一。
但由于选题取向的不同,论题的内涵或是偏于甲学科,或是偏于乙学科,可以有所侧重。
不同学科可以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由此引发出跨学科的论题。
五是延伸选题法。
所谓延伸就是对已有论题的延续和扩展,通过借鉴、参考他人研究思路和原创成果,进一步开拓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如何 申请 课题 经验 漫谈 教学 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