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8553911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92KB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docx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8题;共37分)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hān
jiè
chī
崇祯
雾凇
沆砀
铺________
一________
________人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 B. 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
C. 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D. 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下面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酒逢知己千杯少。
C.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 君向潇湘我
5.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 拏:
________
②拥毳衣炉火 拥:
________
③雾凇沆砀 沆砀:
________
④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________ 更:
________
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
“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7.《湖心亭看雪》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字宗子,号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
8.对课文《湖心亭看雪》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交代作者住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 第二段通过对天、山、云、水,上下浑然一白的白描手法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衬托,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C. 第二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
D. 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
二、综合题(共1题;共7分)
9.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为了弘扬千年蜀道文化,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第七届蜀道文化旅游节于5月18日在剑门蜀道·剑门景区开幕。
材料二:
广元是从成都到西安这条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从建县至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它是中国古栈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是三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走廊,又是武则天的家乡,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川陕苏区主战场。
它的文化主要集中在剑门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抗金抗元文化、特色女性文化、红色文化和川北民俗文化等方面。
(1)学校开展以“弘扬千年蜀道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方案补充两个活动内容。
活动主题:
弘扬千年蜀道文化
活动内容:
________ ________
示例:
画说蜀道文化
(2)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蜀道文化,第四中学拟邀请本地民俗专家李先生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讲座。
假如学校委派你前去邀请,你会如何说?
三、文言文阅读(共3题;共70分)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上下一白 B. 余拏一小舟 C. 一童子烧酒 D. 湖心亭一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
作者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所展现的景色。
(6)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 文章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 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文中是怎样写西湖雪景的?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映衬?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
痴人“痴”在何处?
请分别概括。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
与杏桃相次开发④,尤为奇观。
石篑⑤数为余言:
“傅金吾⑥园中梅,张功甫⑦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⑧,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⑨,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⑩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为春为月:
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岚:
傍晚的山光。
③勒:
抑制。
④相次开发:
一个接一个地开放。
⑤石篑:
一个人的号。
⑥傅金吾:
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张功甫:
人名。
⑧恋:
迷住。
⑨绿烟红雾:
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⑩湖光染翠:
湖水成为绿色。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夕岚
夕舂
苏堤
罗纨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歌吹为风________
②始极其浓媚________
③艳冶极矣________
④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②月景尤不可言。
(4)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5)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6)本文最后一句话中“此乐”是什么意思?
“俗士”是什么人?
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答案】zhēn;sōnɡ;dànɡ;毡;芥;痴
【解析】【分析】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如“祯”“凇”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芥”“痴”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故答案为:
zhēn;sōnɡ;dànɡ;毡;芥;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书写。
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本题形声字较多,注意仔细区分字音字形。
2.【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余”都是“我”的意思。
B项,“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
C项,“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
D项,“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3.【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A句有误,句意是: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据此断句为:
湖中/人鸟声俱绝。
故答案为:
A
【点评】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湖中”是定语,“人鸟声俱绝”不需要划开。
4.【答案】B,C
【解析】【分析】与BC两句相似。
“酒逢知己千杯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正好与“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其一,表达“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二,与刚熟悉的人饮酒作乐。
其它两项反映不出这两点。
故答案为:
B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和诗歌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致。
5.【答案】撑(船);裹、围;白汽弥漫的样子;哪能;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拏:
动词,撑(船);拥:
动词,裹、围;沆砀:
形容词,白汽弥漫的样子;焉:
疑问代词,哪能;更:
副词。
还。
故答案为:
①撑(船);②裹、围;③白汽弥漫的样子;④哪能;⑤还;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拏:
生僻字,动词,撑(船);拥:
动词,裹、围;沆砀:
形容词,白汽弥漫的样子。
6.【答案】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凇、沆、砀、径、妆、渐、莲、映”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点评】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易错易混淆字词:
凇、沆砀、白、径、踪、淡妆、渐欲、莲、碧、映。
7.【答案】陶庵梦忆;明末清初;张岱;陶庵;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注意“庵”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
陶庵梦忆;明末清初;张岱;陶庵;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
①作者:
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
8.【答案】D
【解析】【分析】最后借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二、综合题
9.【答案】
(1)礼赞蜀道文化;漫话蜀道文化
(2)李先生(李老)您好!
我是第四中学的学生,我校邀请您于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蜀道文化”讲座,不知您是否方便?
【解析】【分析】⑴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只要活动围绕主题,活动形式有实际可操作性即可。
⑵本题属于半开放性试题,口语交际试题,先要有称呼,然后根据情景和人物身份,写出邀请的目的、时间、地点,注意语气委婉,有礼貌,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⑴礼赞蜀道文化;漫话蜀道文化
⑵李先生(李老)您好!
我是第四中学的学生,我校邀请您于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蜀道文化”讲座,不知您是否方便?
【点评】⑴本题考查主题活动和设计。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的围绕主题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从三个方面设计活动:
一是围绕活动的目的和主题设计,二是设计的活动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设计活动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⑵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洁得体和情境说话。
答题时应注意,读通情境抓住中心,用词要符合特定的语境和语体色彩,有合适的称呼和礼貌用语,说话对象的身份、年龄、场合等。
一定要说清邀请的具体时间要求等:
于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蜀道文化”讲座。
三、文言文阅读
10.【答案】
(1)消失;勉强,尽力;哪能
(2)A
(3)①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②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4)本文写景的句子有两处,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然后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
(5)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叶小草般的小舟,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罢了。
(6)C
【解析】【分析】⑴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绝”一词多义词,这里是“消失”。
⑵A项中的“一”是副词,“全,都”的意思,其他三项均为数词。
⑶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俱”“绝”“一”等字词的翻译。
⑷此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第一段是写景,第二段写人和事,所以写景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采用了白描的手法。
⑸描绘文言语句所表现的景象,要在理解文言文语句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后进行描写,描写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脱离原意。
注意抓住“湖上”的景物来描绘。
⑹《湖心亭看雪》表现的是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不是与民同乐。
所以C项不对。
故答案为:
⑴消失;勉强,尽力;哪能
⑵A
⑶①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②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⑷本文写景的句子有两处,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然后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
⑸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叶小草般的小舟,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罢了。
⑹C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再参考古今义或词类活用等情况,准确解释词语。
绝:
消失,古今异义词;焉: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和特殊用法,不能遗漏,调整语序补充成分,句意要通顺连贯。
⑷本题考查分析白描手法。
答题时应注意,寻找写景的句子较容易,有两处,整体: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西湖近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⑸本题考查描绘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主要是意译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⑹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文章所抒发的情感。
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
本文主要写自己的情怀和感受,没有体现与民同乐的情怀。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11.【答案】
(1)①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②游西湖时:
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超凡脱俗),为下文做铺垫。
(3)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4)奇景“奇”在:
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
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解析】【分析】⑴解答此题先要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抓住“怎样”来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先交代未游西湖时的天气状况,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一个“独”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在这里能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更能衬托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⑶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
⑷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突出景奇在“万籁俱寂”;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突出景奇在“天地一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景奇在“万物渺小”。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故答案为:
⑴①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②游西湖时:
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超凡脱俗),为下文做铺垫。
⑶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⑷奇景“奇”在:
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
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写景顺序。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找到写景的句子,根据关键词句分析顺序,未游西湖是概括,游西湖时先总写,后具体分写。
⑵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语,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效果,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表现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做铺垫。
⑶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结合主旨和人物性格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心亭看雪 统编 九年级 上学 语文 12 湖心亭 同步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