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的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548962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62KB
少年闰土的教案.docx
《少年闰土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闰土的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年闰土的教案
少年闰土的教案
【篇一:
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希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发展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课文中“我”的外貌,体会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穿着和外貌。
教学的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
看过那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
(生说?
?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
出示课题“少年闰土”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启发定向,选择目标。
老师引导:
请大家根据课题,想象课文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确定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A:
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那几件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B:
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C:
根据单
元目标,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D:
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引语:
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1、选择几个问题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2、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小伙伴,讨论自己学不懂的生字和新词。
3、在老师发下的卡片上,选自己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那些地方需要注意,那些需要提醒同学们,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
祭祀忙月秕谷鹁鸪?
?
四、重点学习四件事,品读、感悟。
1、选择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交流。
出示: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
”
2、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那些事?
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
快速读课文第四段,看看讲了几件事?
交流板书(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3、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4、说说你准备怎么学这几事?
可以用什么方法学?
(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
?
)(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5、让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
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伙伴进行交流。
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
(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
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A:
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
闰土啊,你会捕鸟吗?
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
?
师:
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
?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
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朗读
B:
用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查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景,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
学生评价。
C:
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
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小结,作业
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那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
(是瓜地刺查,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
二、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
(启发引导:
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查?
)
2、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划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
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
“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那些问题?
(他们指谁?
?
?
)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小,知识面狭窄。
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
得出结论:
“我”:
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
生活经历丰富,见多识广。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
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
“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
?
”让学生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用铅笔轻轻划去,比较着读,仔细品味有何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
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引导进行自主迁移。
过渡:
“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那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教师板书。
(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
)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
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
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教师出示下水文:
“瞧!
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
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
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精神?
?
”
6、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
六、结课,拓展。
选做题: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
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投影片:
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说说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课后写一份研究文章。
附板书:
少年闰土“我”出身农家少年地主少爷外貌紫色圆脸
戴小毡帽?
项戴银圈
生活经历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篇二:
少年闰土教案】
《17少年闰土》教案
方进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第一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我国有一位大文豪: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
?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鲁迅)
出示课本75页图。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出示课文插图)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识读。
2、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思考,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在读完课文后,集体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通过课前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
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闰土讲的许多“希奇的事”等等)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
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
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
“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3、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
学生认识到:
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
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4、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抓住人物的
特点)
5、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6、小练笔,进行仿写:
用一段话描写我班的一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
然后做猜一猜他描写的是谁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
五、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指名读第一句。
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
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
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
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4)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5)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
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
“其间?
?
”
4、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
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
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
(机智勇敢)
3、过渡:
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
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
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师: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
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
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
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
学生读所画句子。
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
师: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
“他们”指谁?
“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
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
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行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
同学们!
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过渡:
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
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2)、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3)、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三、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师:
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
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
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课件出示三十年后闰土的外貌描写,学生读)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
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一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教学时我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比较有效。
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读后,小组进行讨论:
“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
从“戴小毡帽”中看出他是一个住在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他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但很健康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壮、可爱的农村孩子。
学生认识到:
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
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接着我出示两段人物描写,学生非常感兴趣。
然后我再顺势布置作业,用15分钟的时间描写我班的一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然后做猜一猜他描写的是谁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
这样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
【篇三: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第五组课文的专题是:
初识鲁迅。
本课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
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
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
环境不同、阶级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
初识鲁迅,四篇文章,第一篇精读课文是《少年闰土》,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
从亲近鲁迅的文字入手,去感悟鲁迅。
这种安排非常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虽然鲁迅的头上带着许多的家,但在语文课堂,他首先应该是文学家。
我们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孩子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去亲近鲁迅。
而《少年闰土》是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一扇窗,应该引领学生去感悟语言的特点。
[设计理念]
感情朗读被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是学习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学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
因此,鉴于教材特点和学情,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
达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课文通过外在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的特点,教学时通过观察外貌、品味语言、情景再现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人物情感。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中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体验,以读促思,以读代讲。
4.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学科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
[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准备]
1.课前翻阅了《鲁迅传》《鲁迅小说集》《鲁迅与少年闰土》,收集并阅读了能反映鲁迅先生精神的文章,着重读了《故乡》,了解鲁迅先生生平的相关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梳理,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五单元,学习了课文第17课,谁
能说说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预设:
①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a.你说得简练、准确,让我们一齐来回忆闰土讲述的这四件事吧!
(学生齐说)板书: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夜刺猹和潮汛观鱼
②知道了课文的习作思路。
a.你说得真清楚。
③知道了这一单元的主题和要求。
a.明确了学习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课文。
④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
a.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这堂课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2、这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回顾梳理课文思路,强调单元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谈谈鲁迅先生留下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打下基础。
】
过渡:
交流中少年闰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起来,他给我讲述新鲜事的情景也不禁浮现在眼前。
二、浏览课文,感受形象。
1.我们来看图,这幅课文的插图就画着闰土在给我讲新鲜事呢!
谁是闰土?
你怎么知道?
快速浏览课文,找文中的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来说明。
2.我们从这两句外貌描写中发现能概括出闰土外貌特征是这几个词语。
课件出示图2,出示:
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项带银圈。
读到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从哪儿读到的。
a.你从紫色的圆脸看到了一个长期在海边生活的,健康的闰土。
[
b.你预习的资料真充分。
(相机板书:
海边农村少年)
c.你从戴银项圈看出父母疼爱,你真会联系上下文学习。
3.鲁迅先生说描写人物像要我们善于细致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那些与描写人物精神、性格无关的东西。
这种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
瞧,鲁迅先生就用了这寥寥几笔,刻画了一个健康可爱的、父母疼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设计意图:
朗读感悟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外貌特点,看图观察闰土的外貌,初步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感受鲁迅先生描写人物的精妙之处。
】
4.我们再来仔细看图画,闰土在干吗?
我又在干吗?
三、品读课文,感悟希奇。
1.听闰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新鲜事,文中的我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希奇什么意思?
(稀少、新奇、新鲜特别,十分有趣。
)无穷无尽什么意思?
(许许多多、说也说不完)让我们带着希奇的感觉齐读这句发自我内心的感叹吧!
(齐读)
a.请大家看课件,关注自学要求。
出示课件:
学习要求:
默读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想想这几件事希奇在哪儿?
做简单批注。
b.完成之后,请你来做闰土给你们小组的同学生动有趣的读读你最喜欢的希奇事,并交流希奇在哪儿,小组成员间相互做补充。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以感受闰土讲述故事的希奇入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自学文本,角色体验,朗读感悟,思维探究,为之后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
3.交流:
你觉得哪件事最希奇,希奇在哪儿?
说说理由。
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也可以联系文中我的感受。
预设:
a.看瓜刺猹
①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对海边农民特有的善良、朴实、热情感到希奇。
a.你能充满热情地来读读这句话吗?
老师来读管贼吗?
和学生配合。
②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这些动物可真希奇。
③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闰土看瓜刺猹这件事着实让人觉得希奇。
a.是呀!
是呀!
瞧,闰土捕猹的动作,说是捏了胡叉,这胡叉就是钢叉,想必肯定不轻,但是文中却说闰土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让你感觉到什么?
(反应灵敏、机智勇敢、怕打草惊猹)
【设计意图:
一个动词捏体现了闰土的机敏有力,对钢叉的操纵自如,悄悄地捏,轻轻地走,把闰土捉猹时的灵敏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里品析捏是让学生感知鲁迅先生运用动词的准确。
】[
b.好一个悄悄地捏,轻轻地走,鲁迅先生运用动词真准确。
细致地刻画了闰土捕猹的经历,而这些也是我们闻所未闻的。
文中的我知道吗?
你从那句话读出来的?
c.你真会联系上下文读书。
看瓜刺猹这个故事,你还从哪儿感受到希奇?
④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其他动物逃跑可能是四处乱窜,怎么也没有想到猹向人跑,可见这猹狡猾、伶俐的希奇呀。
a.谁能做闰土来给大家生动有趣地讲讲这个故事吧?
老师来读我说的话和你配合。
大家认真倾听,想象一下听这样的伙伴讲述如此希奇的故事,你的头脑里会有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
看管刺猹的图画。
)
⑤听着这希奇的故事,你的头脑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谁能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月亮地下,海边的沙地里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瓜地中,十一二岁的少年闰土项带银圈在瓜地看瓜。
我仿佛听到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看到他悄悄地捏了胡叉,蹑手蹑脚地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少年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