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8547881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45MB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
注意事项∶
1.I卷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Ⅱ卷在答题纸上作答。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太阳系八大行星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图中其他天体相比,Ⅱ天体()
A.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更长B.表面温度更高
C.自身的质量和体积更大D.有液态水存在
2.相对于Ⅱ天体,Ⅲ天体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最主要是()
A.Ⅲ天体公转速度快B.Ⅲ天体更靠近小行星带
C.Ⅲ天体大气稀薄D.Ⅲ天体的质量小
【答案】1.D2.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Ⅱ天体为地球,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和恒星相比,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不是最长的;表面温度没有太阳高,自身的质量和体积更加比不上太阳,最独特的是有液态水的存在。
故选D。
【2题详解】
Ⅲ天体是火星,与地球相比,火星的质量体积更小,表面的大气层厚度更小,所以更易受陨石袭击,故选C。
公转速度、靠近小行星带、质量小均不是更易遭陨石袭击的主要原因。
【点睛】地球生命生存的条件是:
1、必须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
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2、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
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3、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4、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甲、乙两地质年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宙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4.甲地质年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
A.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B.鸟类高度繁盛
C.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D.出现大型哺乳动物
【答案】3.B4.A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时代对应
动物是恐龙,恐龙繁盛的时代是中生代。
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应为古生代,故B正确,A、C、D错误。
【4题详解】
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为中生代。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的时代为中生代,鸟类高度繁盛的时代应为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应为古生代,大型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
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
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左图)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
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
A.增强①过程减弱③过程B.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
C.减弱③过程减弱②过程D.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
6.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A.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
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
【答案】5.C6.B
【解析】
本题可考查大气
受热过程以及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
农业生产中白膜的透光性比较好,多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可以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时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垄两侧黑色薄膜由于透光率低,阳光多被薄膜吸收,因此,可减少太阳辐射,故选C。
【6题详解】
垄两侧黑色薄膜由于透光率低,阳光多被薄膜吸收,因此,可减少杂草的光合作用,从而抑制垄两侧杂草滋生,同时还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故选B。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①点的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北风
8.③点对应的近地面天气状况很可能是()
A.晴朗B.阴雨C.高温高压D.低温高压
【答案】7.A8.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气压数值大小以及材料信息可知,该图应表示北半球高空。
在①点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之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高空偏转约90°),所以①点的风向为东北风,故选A。
【8题详解】
相比于同一海拔高度而言,③点为高气压中心,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气压分布相反,所以③点对应的近地面为低气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在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
(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定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
分清是在高空还是近地面,若是近地面,受到3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偏转约90°)。
热带雨林是土地生产力最大和生态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
下图示意"雨林是巨大的储水库"。
据此完成问题。
9.雨林这一巨大的储水库储存的主要水体是()
A.河湖水和地下水B.蒸腾水和大气水
C.地表水和冰川水D.大气水和生物水
10.一旦雨林面积减少或消失,最先受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B.地表径流C.蒸腾D.水汽输送
【答案】9.A10.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雨林储存的水主要是在河湖水和地下水,大气水是没办法被雨林储存的,雨林地区没有冰川,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据图可知大气水的百分之五十来自于雨林,一旦雨林面积减少或消失,最先受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蒸腾。
故选C。
【点睛】热带雨林主要的作用在于它包含的动植物种类丰富,可以代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保证整个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平衡.热带雨林蕴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世界上热带雨林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有机物质分解快,物质循环强烈,植被一旦被破坏后,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环境退化.因此,保护热带雨林是当前全世界最为关心的问题.热带雨林中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三叶橡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橡胶植物,可可、金鸡纳等是非常珍贵热带雨林的经济植物,还有众多物种的经济价值有待开发.开垦后可种植巴西橡胶、油棕、咖啡、剑麻等热带作物.但应注意的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有机物质分解快,物质循环强烈,而且生物种群大多是K-对策,这样,一旦植被破坏后,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环境退化,而且在短时间内不易恢复.因此热带雨林的保护是当前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它对全球的生态效应都有重大影响,例如对大气中和浓度平衡的维持具有重大意义.
11.下图所示区域风向随季节发生变化,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斜线区域为季节性渔场。
读图,完成问题。
该渔场的原因主要得益于()
A.该海域寒暖流交汇,营养物质丰富
B.该海域水温高,浮游生物丰富
C.夏季西南风为离岸风,导致该海域底层海水上泛
D.陆地河流带给该海域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区域风向随季节发生变化,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对于渔场附近的非洲大陆而言,夏季的西南季风为离岸风,风吹动表层海水向东北方向流动,底层冷海水上泛,底层营养物质随之上涌,表层水域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因此该渔场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底层海水上泛,C正确。
该渔场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无关,海水上泛会导致水温下降,虽靠近陆地,但并无大江大河注入,A、B、D错误。
故选C。
杭州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径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
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
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录观。
读图,完成问题。
12.图示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
A.甲——河流地貌B.乙——风沙地貌
C.丙——海岸地貌D.丁——冰川地貌
13.关于丁地地貌的景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B.奇峰林立C.沟壑纵横D.冰川广布
【答案】12.B13.B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
甲位于内蒙古中东部,当地气候干旱,地貌应是由于风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乙地位于新疆,该区域的风沙活动是比较强烈,地貌呈垄、槽相间分布,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雅丹地貌,B正确;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图中冰川林立,应为冰川地貌,C错误;丁地位于云贵高原,为石林景观,属喀斯特地貌,因流水溶蚀而成,D错误。
故选B。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丁地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奇峰林立;沟壑纵横为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云贵高原无冰川发育。
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确定四地的地理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到华北某山区古村落进行研学实践。
该村落堪称山区院落民居的典范,村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院落。
下图示意该村落及周边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村落因多古民居、古桥等而著名,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想拍摄村落全貌,应选择的最佳拍摄位置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15.判断该古村落民居和绿化的最佳布局方案是
A.坐西朝东,房前落叶阔叶林、房后常绿针叶林
B.坐北朝南,房前落叶阔叶林、房后常绿针叶林
C.坐南朝北,房前落叶阔叶林、房后常绿针叶林
D.坐北朝南,房前常绿针叶林、房后落叶阔叶林
【答案】14.D15.B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处地势较低,不能俯瞰村落全貌,A错。
②处东南方向有山脊阻挡视线,不能通视,B错。
③处东侧有山丘阻挡视线,C错。
④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村落全貌,D对。
故选D。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古村落位于我国华北某山区,由于我国华北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房屋建筑最好的朝向是坐北朝南,这种布局有利于冬季采光;房前落叶阔叶林不会遮挡冬季的阳光,房后常绿针叶林冬季可以有效地削弱寒冷的北风,B对。
故选B。
读我国植被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①④两地植被类型分别为()
A.①为温带草原,④热带雨林
B.①为温带荒漠,④常绿阔叶林
C.①为亚寒带针叶林,④常绿硬叶林
D.①为温带草原,④为亚寒带针叶林
17.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之间会产生竞争,为争夺生存空间,形成丰富的垂直结构。
图中垂直结构丰富的地区及反映的环境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④处气温高,降水少
B.①处气温低,降水少
C.⑤处气温高,降水多
D.③处气温低,降水多
【答案】16.B17.C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①处位于贺兰山以西,为干旱地区,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④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为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B正确。
ACD错误。
故选B。
【17题详解】
垂直结构丰富的地区为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之间竞争而产生,那应该是植被种类相对较多的地区,一般水热状况较好的地区,植被种类越丰富,⑤处气温高,降水多,植被种类丰富,故选C。
【点睛】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的不同,分别就有了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
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想对应的具有代表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就形成了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从世界各地自然带的分布,植被具有如下的规律:
1、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这这种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这种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当然,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也会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
18.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有关土壤形成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矿物成分和无机养分,A正确;气候决定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B正确;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母质虽然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的矿物养分,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高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性。
而草本、木本植物的着生,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C正确;地形决定土壤的厚薄,但对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影响不大,D错误。
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故选D。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
左图图为我国东部某地
土壤剖面图,右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0.针对该土壤
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答案】19.C20.B
【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肥力及改良。
【19题详解】
从上右图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导致肥力流失较多,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
【20题详解】
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土层破坏,而图示土壤表层肥力较低,不适合直播,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对;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
2016年度第1号台风"尼伯特"于7月9日在福建泉州石狮沿海登陆。
下图为"尼伯特"台风移动路径局部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1.台风登陆泉州时,不可能出现()
A.多风暴潮
B.多狂风骤雨
C.气温上升,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22.监测台风移动路径,可以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A.人工拍摄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答案】21.C22.B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台风从海洋登录陆地,台风过境带来风暴潮和狂风骤雨;由材料可知,此时为夏季,台风过境会带来降水降温,缓解高温酷暑,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台风属于低压系统,台风登陆泉州时应当是气压下降,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2题详解】
人工拍摄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A错;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自然灾害,B正确;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功能是进行分析决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与导航。
故选B。
【点睛】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亚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
北太平洋西部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
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3.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地震、干旱、火山、洪涝
B.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C.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24.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23.C24.B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根据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持续时间进行判断。
地震灾害持续的时间最短,所以①为地震;火山暴风能够持续几小时,洪涝灾害持续几天到几月,干旱持续的时间最长,可以达到几年。
所以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本题选择C选项。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蝗灾属于生物灾害,蝗灾的形成与气象灾害关系密切,③洪涝和④干旱能够影响生物发展条件,形成生物灾害。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点睛】
25.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大
B.地震来临时,人们先感到左右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C.地震多发生在板块内部
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地震的相关知识,学生利用教材知识进行直接作答,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小,A错误;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来临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B错误;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C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26.结合"台湾岛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北回归线横过台湾岛的中编南部。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
北部海岸多为岬湾与岩岸,西部海岸多沙滩、沙丘、舄湖、泥质滩地,南部恒春半岛是珊瑚礁海岸,东部属断层海岸,坡度陡峻而多断崖。
(1)说明台湾岛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其成因。
(2)B所在地为该岛理想的晒盐场所,请说明其成因。
【答案】
(1)分布规律:
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
成因:
台湾岛东部为夏季风的迎风坡,西部为背风坡,西部多晴天,东部多阴雨,西部太阳辐射比东部强;北部纬度高,南部纬度低,南部太阳辐射比北部强。
(2)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地处副热带海区,该处海水盐度较高;多淤泥质海岸,滩涂广阔,适合建盐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等值线图的判读以及台湾岛的区域特征及其成因。
【详解】
(1)据图中太阳辐射总量线
分布规律可知,太阳辐射总量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东北部位于台湾山脉关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西部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相对较强。
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
南部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能较强。
(2)晒盐的场所需要地势平坦广阔,晴天多,光照强的淤泥质海岸。
B位于台湾岛的西南侧,根据图可知,太阳辐射能丰富,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地处副热带海区,该处海水盐度较高;多淤泥质海岸,滩涂广阔,适合建盐场。
【点睛】
27.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有"千岛之国"之称,岛上植被茂密,生物资源丰富。
下图为印度尼西亚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1)图示地区的植被类型为____。
该植被的最主要特征是____。
(2)印度尼西亚有"地质灾害的超市"之称,简述其自然原因。
(3)图示地区该植被的大面积锐减,分析其可能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答案】
(1)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地处板块交汇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
(3)不利影响:
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加剧温室效应;植被减少,造成土壤流失加剧,造成河流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印度尼西亚区域地理为背景考察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以及植被的生态意义。
【详解】
(1)印度尼西亚地区地处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是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同时因为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
(3)热带雨林面积的大面积减少,减小生物的生存空间,降低蒸腾量,光合作用减弱,增强温室效应,减少下渗,地表径流短时间内增加,增大水土流失的概率,增加河流含沙量,淤塞河道,造成洪涝灾害多发。
【点睛】
2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左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下右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
(1)结合图示信息说出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气候条件。
(2)分析东北黑土退化严重的原因。
(3)列举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
【答案】
(1)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植物生长旺盛,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2)大面积的草原、草甸开垦成耕地,使土壤中有机质来源减少,加上作物的吸收,导致土壤养分的消耗量大于积累量;风力侵蚀、汛期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施用化肥,减少了有机质的还田量,使得土壤板结变硬;种植结构不合理(一个地区长期种植单一农作物)。
(3)秸秆还田,广施农家肥,种植绿肥;免耕、少耕和休耕(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作物轮作。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以东北地区为背景考查黑土的形成、退化及恢复措施。
【详解】
(1)东北平原黑土最典型的特征是有机质含量多,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枯枝落叶。
从气候角度来说,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降水丰富适合生物生长,秋季枯枝落叶为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冬季气温较低,枯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慢,积累了较多的有机质在土中,形成了肥沃的黑土。
(2)从自然原因看,东北地区属于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力较大,土壤上覆盖物较少容易出现风蚀现象,夏季降水较多,易出现水蚀现象,导致养分流失,土壤退化;从人为原因看,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草原草甸,开垦成耕地之后,农作物消耗有机质速度较快,肥力下降明显;黑土区的种植结构较为单一,由于常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土壤中严重缺乏某些微量元素,从而使得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农户为追求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污染严重,并且理化性质出现恶化;也有顺坡耕作,不注意水土保持,引起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地块遭侵蚀切割。
(3)结合上题的问题,要想恢复黑土肥力,可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
有机质消耗的快——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休耕等;化肥农药使用过多——施农家肥、精准施肥、发展处方农业等;风蚀严重——采用免耕、少耕等方式;种植结构单一——不同作物轮作等。
【点睛】
29.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解析 山东省 枣庄市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地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