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
- 文档编号:28545260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8.03KB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
第一童櫛论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
(识记)
一、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包括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问题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了解)
(-)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1、中国
(1)春秋战国时期一一先秦儒家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对先秦时期儒家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
(2)汉武尊儒之后一一我国汉代至清末二千余年间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呈现了儒家一枝独秀的局面。
2、西方
(1)古希腊教育一一雅典文雅教育、斯巴达军事教育
(2)古罗马时期
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较全面地总结了演说家培养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3)公元4-14世纪,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
(4)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9世纪之间)
1、形成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成熟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I860)—书,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3、学科形成阶段,教学论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20世纪以来,教学论的发展进入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1、各种教学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2、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课程是作为教学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来研究的。
20世纪初,课程演变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1)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1934-1942年,“八年研究”推动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
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结果,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众多流派。
3、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了解)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理解)
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
从教育系统角度看,课程主要解决教育内容问题,教学主要解决教育形式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内容不是形式,形式也不是内容,同时,内容制约形式,形式也影响内容。
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都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无法互相取代。
第二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了解)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识记)
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了解)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理解)
(一)文本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二)实践形式: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
(1)理想的课程一一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一一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是列入课表、实际开设的课程。
(3)理解的课程一一即由任课教师实际领会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一一即实际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一一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了解)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三、古代学校的课程
(-)我国的古代学校课程
(二)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
(三)总结
四、现代课程的形成
五、现代课程的发展
六、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理解)
(一)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基于影响课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形成的三种课程形态,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表2-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知识本位
儿童本位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教育即生活
强调理论和间接经验的学习
强调实践和直接经验的学习
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
按照儿童心理逻辑组织课程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
主张综合设置课程
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五)必修课与选修课
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
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二、内部因素
(一)学制
(二)课程传统
(三)课程理论
(四)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识记)
课程LI标是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理解)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1•普遍性目标
2.行为性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表现性目标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掌握)
(一)学习者的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的发展
四、确定课程LI标的基本环节(了解)
(-)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分析课程LI标的基本来源
(三)选择课程LI标的形式取向
(四)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第二节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识记)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了解)
(-)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主活经验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掌握)
(一)注重基础性
(二)贴近社会生活
(三)尊重学生经验
(四)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了解)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理解)
(~)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三)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四)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第一节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识记)
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二、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理解)
(一)中央集权机制
(二)地方分权机制
(三)学校自主机制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理解)
(一)泰勒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1、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1)三个来源: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2)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课程
(二)斯滕豪斯过程模式
(三)施瓦布实践模式
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涵义
(一)何谓校本课程(识记)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了解)
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9广25%的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特征及其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掌握)
根本特征“以校为本”,具体内涵体现在: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
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
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和共同促进课程发展。
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了解)
(一)谁来开发
(二)怎么开发
第五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一、教学的定义(识记)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了解)
(-)教学的基本要素
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是大家都认可的教学基本要素。
(二)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本质及其论争(理解)
(-)关于教学本质的多样探索
(二)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待殊认识活动
第二节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一、古代教学及其特征(了解)
(一)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二)教学内容以人文科学为主
(三)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四)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二、现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
(一)现代教学的形成
(二)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
(三)我国现代教学的发展
1、壬寅癸卯学制和废除科举是我国现代教学兴起的基本标志。
2、我国教学体系的发展过程
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掌握)
现代教学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教学认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这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二)现代教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
(三)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优化教学的一般理论(理解、应用)
一、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
所谓优化教学,即使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二、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
这一标准具体表现为: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二)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
教学活动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这些消耗的资源即教学投入;教学活动影响这学生身心的发展,即教学产出。
优化教学的效率标准,强调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
(三)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合乎教学规律为真。
合乎价值理想为善。
主体创造和艺术欣赏为美。
三、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遵循教学规律一一基本依据
教学原则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列一方面,教学原则并不必然符合教育规律,时过境迁就可能过时失效。
在教学实践中应牢记不变的是教学规律,并努力以规律指导实践。
深入研究教学个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并合理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一一基本形式
1、教学实验是研究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方法。
2、教学改革是教学系统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一一力量源泉
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其力量之源。
1.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主体意识。
2.学生的主体意识,即是教学的结果,乂是教学的条件。
第六章教学目标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一般理解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识记)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了解)
(三)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了解)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理解)
(一)导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标准功能
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
一、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了解)
(一)认知领域
(二)情感领域
(三)技能领域
二、西方其他的教学目标分类(了解)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二)奥苏伯尔的教学tl标分类
(三)罗恩特里的教学LI标分类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LI标分类
三、我国的教学目标分类
(一)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理解)
第一,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形成基本技能。
第三,发展基本能力。
第四,促进个性健康。
(二)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了解)
第三节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理解)
(一)整体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的编写(了解)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
(二)内容点教学口标的编写
第七章教学模式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儿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了解)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识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口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了解)
二、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了解)
(一)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教学模式的生成(了解)
(一)教学模式的来源
(二)教学模式的生成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理解)
(-)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二)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
第二节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近代儿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了解)
(-)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二)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三)杜威的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了解)
三、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掌握)
(一)由单一到多样
(二)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
(三)由单维建构到整体建构
(四)由刻版到灵活
(五)由被动性到主体性
(六)由传统手段到现代技术手段
第三节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理解、应用)
一、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模式的四个基本要义
1.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2.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
3.强调学生自主建构。
4.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二)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自主探究模式的三种水平
1.有结构的探究。
2.指导型的探究。
3.自由探究。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2.选题立题阶段。
3.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阶段。
4.实施阶段。
5.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
6.展示成果阶段。
7.总结反思阶段。
(三)基本原则
1、研究性原则
2、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3、动态性和生成性原则
三、问题解决模式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解决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山教师创设问题悄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目标
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
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一般性解决问题的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检验假设
第八章教学方法
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识记)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二、教学方法的组合(了解)
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大致有两种类型:
包容性组合和并列性组合(平行性组合)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了解)
(一)儿种常见的教学方法的分类
1.根据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划分:
(1)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2)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2.根据教学过程(学生认识过程)的阶段来划分
(1)保证学生积极的感知和理解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2)巩固和提高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3)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3.根据师生活动方式的特点来划分(我国对教学方法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本书作者对教学方法的分类
1.语言性教学方法:
2.直观性教学方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
4.研究性教学方法。
第二节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理解、应用)
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的作用
1.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知识。
2.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
3.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4.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讲授法的类型
1.讲述。
2.讲解。
3.讲读。
4.讲演。
(三)采用讲授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最基本的要求)
2.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
3.注意讲授的时间。
4.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
谈话法(问答法)(了解)
讨论法(了解)
读书指导法(了解)
练习法
实习法
实验法
演示法
参观法
研究法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
(-)发现学习法。
(二)程序教学法。
(三)纲要信号图示法。
国内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
(-)自学辅导教学法
(二)八字教学法
(三)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曲魏书生提出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四)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五)尝试教学法
第九章教学手段
第一节教学手段概述
什么是教学手段(识记)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
二、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理解、掌握)
(一)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二)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
(三)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四)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三、教学手段发展的历史(了解)
(一)原始的教学手段
(二)古代的教学手段
(三)现代的教学手段
第二节教学手段的分类(了解)
一、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
(-)视觉手段
(二)听觉手段
(三)视听手段
(四)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二、根据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
(-)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二)以物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第三节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了解)
一、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
(-)发展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
(三)经济性原则
(四)教学最优化原则
(五)健康和安全原则
二、制约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的各种因素
(-)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学习者因素
(三)教师因素
(四)经济因素
(五)时间、资源、环境因素
三、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学手段主要用于两种类型的教学:
学校课堂教学;远程教学。
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脱离不了一般的教学环节:
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个别辅导和考试考查等。
教学手段的使用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准备
(二)预演
(三)课堂展示
(四)反馈
第四节教学手段现代化及其对教学的影响(了解)
一、什么是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般来说,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教学活动为基本特征的。
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一一技术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除了技术上的现代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教学理论的现代化。
总而言之: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二、教学手段为什么要现代化
1.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发展变革是分不开的
2.技术的发展是影响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最直接因素
3.经济因素是制约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最现实的社会因素
4.除了社会和经济因素外,教学手段现代化还和教育系统自身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关
三、怎样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1、更新观念:
就是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2、技术改造:
当前渗透到教学领域并影响着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技术主要有:
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
(-)扩大教育规模
(二)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教学效率
第十章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了解)
(-)个别教学
(二)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
时代背景:
中世纪末期,在西欧,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进而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效率,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理论基础: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为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了、联想、系统、方法),使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工业革命后,欧美各国逐步推行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符合现代学校发展和普及教育的需要,因为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发展并普及。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背景:
19世纪70年代,班级授课制开始遭到批评,与此相应,一场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的改造运动以美国为中心开始活跃起来。
1.最早提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文纳特卡制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2.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以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教学为代表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新阶段。
如:
特朗普制、小队教学、活动课时制。
3.20世纪80年代以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教学 学习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