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docx
- 文档编号:28541185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176
- 大小:108.39KB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docx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
“学与教”设计
(2014--2015)学年度第
(二)学期
学校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教者
写在前面的话
为了全面贯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我市继续推进“研学”活动。
在讲学稿“自学-交流-检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育人为本”为宗旨,以“促均衡、提质量”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创新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促进人才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途径。
各校领导要加强指导,大力开展创新研究活动。
要结合本校教师特点,深入学习领会新版“学与教”设计的变化,一是研究重点,将讲学稿模式由原来“学与教”设计项目转化到“学与教”设计教学环节中,二是创新空间,由原来确定创新步骤到所有教学过程设计由学校与教师自主,给教师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去实践、创新。
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入工作、认真研究,提高质量。
各位任课教师要通过精细备课抓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科学确定“三点一项”(课标点、知识点、考点、能力项),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互助交流、面向全体、培优补差、“潜能”开发的新模式、新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所有的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让所有班级的成绩都能提升。
在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全市教育教学“研学创新”氛围,让教师提高质量过程逐步由“讲学”走向“导学”、再到“自学”,从而继续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高考成绩,让家长的企盼变为现实,创办让家长满意的优质教育!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本册教材的三维达标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图形的运动
(一),表内除法
(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初步感知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判断生活中的这几种现象,能利用这种现象进行剪纸等活动
8、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教材编排内容与可利用资源
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安排了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图形的运动
(一),表内除法
(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
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运动
(一),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
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
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开始,都安排了既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又包含数学知识的主题图。
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或现实背景引入。
教材注意提供既丰富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以前在教学中使用过的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等,仍可以继续使用。
另外本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简易天平、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等。
课标与教材所面向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
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
大部分学生作业字迹清楚,态度端正,
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
完成的学习内容感兴趣。
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而且还有一
小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其思维的发展,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实践创新的能力,发展学
生合作的意识,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3.2—3.6
数据收集整理(3)表内除法
(一)
(1)
4
2
3.9—3.13
表内除法
(一)(4)
4
3
3.16—3.20
表内除法
(一)(4)
4
4
3.23—3.27
表内除法
(一)
(1)图形的运动
(一)(3)
4
5
3.30—4.3
图形的运动
(一)
(1)
表内除法
(二)(3)
4
6
4.7—4.10
表内除法
(二)
(2)
混合运算
(1)
3
清明节
7
4.13—4.17
混合运算(4)
4
8
4.20—4.24
混合运算
(2)有余数的除法
(2)
4
9
4.27—4.30
有余数的除法(3)
3
劳动节
10
5.4—5.8
有余数的除法(3)小小设计师
(1)
4
11
5.11—5.15
万以内数的认识(4)
4
12
5.18—5.22
万以内数的认识(4)
4
13
5.25—5.29
万以内数的认识(4)
4
14
6.1—6.5
克和千克
(2)数学广角
(2)
4
15
6.8—6.12
数学广角
(1)总复习(3)
4
16
6.15—6.19
总复习
(1)期末复习(3)
4
17
6.23—6.26
期末复习(3)
3
端午节
18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2、从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有关问题,并进行解答。
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设计: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素材,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5、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资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主题图,练习中提供了多样的练习形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表内除法练习表等等。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所以大部分学生具备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能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
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并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计:
1、除法意义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2、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3、在操作、想象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怎样才能平均分”,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5、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求商方法。
交流时,要展示学生不同的策略。
如实践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问题;连续做减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能判断生活中的这几种现象。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分析: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本单元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认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两种现象。
不管是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还是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教学中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抽象出数学概念。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教学方法设计:
1、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教师可利用实物演示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做成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或符号来模拟、表征物体的运动方式。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会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除法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除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主要是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探索、感悟、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运用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同时,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且已经熟练背诵7-9的乘法口诀,本单元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只是数目大了些。
因此,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
教学方法设计: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供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在练习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索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如开放性问题等。
3、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3.以解决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时安排: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
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划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同时让学生体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了连加、连减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第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逐渐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同时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积累体会”的过程,既要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2、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掌握运算顺序。
课时安排: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1课时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2课时
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2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这部分内容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同时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有二: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理解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目的。
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
要注重选取每个学生都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
教学方法设计
1、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可以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3、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
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
2、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数的数法。
2、正确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材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每个画面都尽量蕴涵丰富的数字信息和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更大的数,掌握数的概念。
还可以自己尝试制作一个数位表。
这些活动的设计都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基本情况: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单元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
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学生抽象能力较差,在理解千以及万以内各个数字的组成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估算能力都比较差,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练习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教学方法设计: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
2.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比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3.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运用质量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
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学生也刚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了解了比较大的数。
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
认识称量工具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运用质量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计: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
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学人 教版二 年级 下册 同步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