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教育法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540262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34.56KB
最新电大《教育法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docx
《最新电大《教育法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教育法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电大《教育法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最新电大《教育法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
《教育法学》形考共有5个任务。
任务1、任务2、任务5是客观题(01任务_A、02任务_A、05任务_0001),任务3、任务4是主观题。
在考试中,可以多次抽取任务1、任务2、任务5试卷,直到出现这几套试卷中的任意一套,就可以按照该套试卷答案答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01任务_A
一、判断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
1.教育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错误
B.正确
2.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A.错误
B.正确
3.政府规章是指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和发布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A.错误
B.正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此项规定为义务性规范。
A.错误
B.正确
5.学校教育权属于国家教育权的范畴,学校教育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得放弃和转让。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
1.颁布于()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于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
A.1980
B.1986
C.1994
D.2006
2.下列方法中,()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要素或某些侧面加以比较,确定其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间的关系或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运行规律的学习方法。
A.文献阅读法
B.调查研究法
C.比较研究法
D.系统思考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体现了教育的()原则。
A.平等性
B.终身性
C.公共性
D.方向性
4.《教师资格条例》属于()。
A.行政法规
B.规章
C.法律
D.地方性法规
5.教育法的()是指以一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形成的门类齐全、协调一致的统一体。
A.原则
B.规范
C.体系
D.渊源
6.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通常包括假定(法定条件)、()和奖惩。
A.处理
B.适应范围
C.效力等级
D.名称
7.国家教育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法对教育行使的()的权力。
A.领导
B.管理
C.监督
D.领导和管理
8.家庭教育权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被监护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A.未成年人的父母
B.未成年人的家庭
C.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D.未成年人的代理人
9.社会教育权是指来自于行使国家教育权机构以外的()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
A.社会组织
B.公民
C.个人
D.社会组织或个人
10.法律赋予一定的主体有权享受教育的资格,称作()。
A.学习权
B.受教育权
C.教育权
D.人身权
三、多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
1.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A.教育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
B.教育事实规律
C.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D.教育法的基本理论
2.以下各项中,()属于教育法的渊源。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文件
D.自治条例
3.教育法的效力包括()。
A.时间效力
B.空间效力
C.对人或组织的效力
D.对具体事件的效力
4.我国主要对()等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做出了法律保护。
A.老年人
B.流动人口子女
C.儿童
D.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
5.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于()。
A.两者都是教育法所赋予一定主体的一种资格
B.两者都是法律所赋予一定主体有权承担教育任务的资格
C.两者都是教育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一定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D.两者都是教育法所保障或允许的,一定主体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四、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24分。
)
1.简述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教育法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准则,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其主要包括:
(1)教育的方向性原则:
主要指我国的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主要指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3)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受教育机会平等;二是指应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发展教育事业;(4)教育的终身制原则:
主要指应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简述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依托。
答案: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相互依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受教育者的存在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的基础。
在教育活动中,一定的教育和受教育主体被分别赋予了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但若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受教育权的存在,则教育权也就如同虚设。
(2)教育权主体与受教育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使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
无论是教育权还是受教育权主体,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担负着一定的义务。
而教育权主体的权利往往与受教育权主体的义务相对应;反之,受教育权主体的权利也往往与教育权主体的义务相对应。
(3)教育权的滥用或不合理设定会导致侵害、限制或剥夺一定主体的受教育权。
教育权是人民赋予教育权主体的权力,如果教育权主体滥用权力,则会导致侵害受教育权主体的权利,如果不合理设定教育权力,则会导致限制甚至剥夺受教育权主体的权利。
五、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16分。
)
1.请结合实际说明依法治教的现实意义。
答案:
(1)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管理教育事业。
依法治教的现实意义有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①明确教育发展的轨道。
依法治教既是依法治国方针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是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法律关系的日趋复杂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将教育从主要依政策治教、依人治教转变到依法治教的轨道上来。
②保证教育教学秩序。
在提出依法治教的口号之前,我国主要是依靠政策,有时主要是依靠人治来管理教育事业的。
甚至某个领导人的一句话就能决定教育的命运,出现了以党代政、以人代政、以权代政的情况。
这种管理教育的方式造成了很多错误的决策,使教育秩序混乱,发展受到影响。
实践证明,为使教育管理更加有效,必须依靠法律,以确保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干扰。
③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从事教育活动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的教育机构,都必须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纳入法律的规范之中,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办事。
例如,学校的设立、招收学生、管理学生、教育教学、教育经费、教师资格等等,在处理这些相关问题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去做。
如法律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我们就必须遵守法律,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
对不符合教师资格的人,不能聘任为教师,等等。
④保障教育权利、履行相关义务。
在依法治教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逐渐完善,为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主体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以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⑤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教育领域内的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为此,对违法行为要坚决纠正,对违法者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根据情节给予相应惩处。
⑥提供法律救济。
依法治教不仅要知法、懂法,并且要守法、护法,同时还要执法、用法,要增强法律保护意识,积极为受害者寻求适宜的法律救济途径。
(2)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
六、案例分析题(共1道试题,共20分。
)
1.
某小学不接收适龄孩子就近入学
【案情简介】
2012年9月3日,某报新闻热线陆续接到几位家长的紧急求助电话:
我们的孩子今年已步入学龄了,按就近入学原则应进入本区的某小学就读。
可自8月31日以来,该校就是不接收我们的孩子入学,学校相关负责人称,要想入学得找校长签字才行,而校长则根本不露面。
现在,别的孩子已在上课了,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接到家长们的投诉后,记者迅速与该区教育局联系,教育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按计划,该小学今年招收6个班,每班50人,目前招生名额已满,致使一些学生无法入学。
因此,他们想劝这些家长带孩子到邻近的十四中(内含小学)就读,但家长们不同意。
现在,该局正在处理此事。
对此答复,家长们很不满意:
十四中并不“邻近”,况且,如果该小学确实是因为学生太多而无法容纳我们的孩子,我们也就认了,但造成学校招生名额满的原因是,该校收纳了一些不属该校接收范围的“关系户”子女入学。
试依法分析这一案例。
答案:
(1)本案是一起因学校拒收一些学生入学而引发的教育法律纠纷,当事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这些学生的受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由此可知,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保障适龄孩子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而本案中,该校如确像家长所言,是因招收了不合规定的“关系户”子女入学而占满了招生名额,使得一些符合就近入学规定的孩子无法入学的话,则违反了教育的平等性和就近入学原则,侵犯了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员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学员,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据此,如若确实招收了一些不合规定的“关系户”子女入学,则该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该校尽快退回那些不合规定的“关系户”子女,而应按照规定接收这些符合就近入学条件的孩子入学。
(3)由本案引发的一些思考:
①学校应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应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严格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招收学生,不能因照顾某些不合规定的“关系户”子女,而剥夺了那些本应就近入学的孩子的受教育权。
②学生及其家长应增强维权意识,当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应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③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对相关学校进行检查与监督,确实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权利。
02任务
02任务_A
一、判断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
1.教育法律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
A.错误
B.正确
2.国务院所属机构及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具有制定教育规章的权限。
A.错误
B.正确
3.在教育法制监督中,人民政协监督属于国家监督。
A.错误
B.正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A.错误
B.正确
5.扫除文盲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不识字或识字少的公民。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不满()周岁的是无行为能力人。
A.10
B.14
C.16
D.18
2.学生的隐私属于教育法律关系的()。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结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制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教育部
4.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程序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A.法律草案的受理
B.法律议案的受理
C.法律草案的审议
D.法律议案的审议
5.教育法律法规的解释可以分为()和非正式解释两种。
A.立法解释
B.行政解释
C.司法解释
D.官方解释
6.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
A.学历教育
B.专业教育
C.职业教育
D.技术教育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义务教育是()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
”
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国家、社会、学校
8.职业学校教育与()并举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A.普通学校教育
B.职业培训
C.其他教育
D.成人教育
9.我国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两大方面。
A.学位证书
B.毕业证书
C.职业资格证书
D.非学历证书
10.学位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的(),表明学位获得者所达到的学术或专业技术水平。
A.荣誉称号
B.学术称号
C.名誉称号
D.学历证明
三、多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
1.教育法律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
它通常有()等表现形式。
A.行为权
B.要求权
C.请求权
D.代理权
2.从微观上看,在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之间存在()关系。
A.结构相关
B.数量相当
C.功能互补
D.价值主从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
”
A.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B.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C.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D.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4.我国现行的国家教育考试包括:
()。
A.按国家规定进行的统一入学考试
B.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C.水平考试
D.学历认证考试
5.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教育评估的类型主要包括:
()。
A.课程评估
B.办学水平评估
C.选优评估
D.合格评估
四、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24分。
)
1.简述教育法实施的含义及方式。
答案:
(1)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
(2)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教育法的适用和教育法的遵守。
①教育法的适用:
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
从狭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教育法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②教育法的遵守:
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
2.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学校的义务。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学校的义务可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应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促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
”并应“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
(2)学校应建立安全机制,确保校园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
(3)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违规收费、聘用教师、开除学生。
为确保教育公平和学生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不得“拒绝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等。
五、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16分。
)
1.请结合实际说明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答案: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各教育主体之间可以结成各种关系,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来调整,使其在各主体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而在此之前,其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与一般法律关系相比所具有的特殊属性。
其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而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下,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来举办。
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并不排除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不排除学校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对受教育者行使国家授予的教育权。
②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主体产生影响。
例如,学校对教师的权利有:
聘任教师;组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等等。
教师在学校的权利有: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等。
③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这里主要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没有法律规定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例如,学校对学生的权利有:
招收学生;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颁发学业证书等等;而学生在学校享有的权利包括: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
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从法律对教师与学生的权利规定来看,教师对学生具有直接作用的权利有: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等。
学生对教师具有直接作用的权利有: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等。
⑤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家庭在保证学生受教育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需要与学校配合,参与和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来说,家庭在保证其受教育权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应为未成年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还应配合学校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等。
作为学校,不仅有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也有权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同时,还要对受教育者的监护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履行一定义务,如:
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的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等。
⑥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
学校教育权的实现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学校的帮助。
社会有权参与学校的管理,也有义务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在享受社会对其教育教学给予支持的基础上,也要履行积极参加当地社会公益活动,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义务。
六、案例分析题(共1道试题,共20分。
)
1.
学生被教师赶出教室案
【案情简介】
某中学初二
(1)班学生薛某,因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不遵守纪律,老师们都不太喜欢他,尤其是语文老师。
这天,语文讨论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进行争论。
薛某起身回答问题时,由于他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因此老师很不高兴,并用刻薄的语言训斥薛某,说他“笨得像猪”。
薛某听了以后很不服气,就顶了老师一句,说“你才像呢”。
老师一气之下就把薛某赶出了教室,并说,“既然我像猪,以后你就不要再来上我的课了!
”。
试分析:
(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哪些?
(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
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案:
学生被教师赶出教室案
(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及其所在学校。
(2)教师的言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而本案中,该语文老师却未能尽到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用刻薄的语言训斥、辱骂学生薛某,显然是对薛某的歧视和人格侮辱,侵犯了该生的人身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而该语文老师将学生薛某赶出教室的行为,则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为此,教师应承担相应的行政与民事法律责任,向学生薛某赔礼道歉,并让其继续听课。
(3)学生薛某的行为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生应当履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法学 最新 电大 教育 法学 作业 任务 0105 考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