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docx
- 文档编号:28538397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399.47KB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docx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
(1)生产(养育)功能
(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
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
(1)土地利用的定义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
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
(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
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
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
(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
(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
(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
★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
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3)目的:
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4)职责:
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8、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区别
(1)农业区划:
是对农业生产与农业资源的空间配置的总体部署。
联系:
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区划在土地上的具体落实。
(2)城市规划:
是对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
联系:
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3)国土规划:
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部署.
联系:
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区域规划:
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联系:
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具体落实。
★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潜力分析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和水利工程用地规划(8)农业用地规划
(9)土地利用专项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10)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10、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按土地利用规划的等级层次划分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①按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编制,分为五级
②是国家对规划地的农业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
③各级规划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编制、覆盖区域内全部土地
④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
(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①农用地规划(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②居民点用地规划
③交通用地规划④水利设施用地规划⑤其他
2)、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
(1)长期土地利用规划:
10年以上,15—30年
(2)中期土地利用规划:
5—10年
(3)短期土地利用规划:
5年以下,年度计划
3)、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分
(1)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2)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4)、按规划区域性质划分
(1)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
(2)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
(3)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4)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
5)、按规划深度分
(1)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利用规划设计(3)土地利用规划施工
★11、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技术方案、收集资料
(2)规划编制:
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
(3)规划实施:
系统规划方案、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1、地租和地价理论
1)、理论核心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
①威廉.配弟:
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
②亚当.斯密:
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
③大卫.李嘉图:
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④杜能:
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A.契约地租:
主佃双方通过契约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额。
B.经济地租:
又称纯地租,指利用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或因素所得报酬扣除所费成本的余额即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
①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②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③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2)、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
☆2、土地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简介
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
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①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圈。
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工厂区位的选择取决于运输费、劳力和集聚三个因素。
其最佳位置总是趋向于最低成本效果。
(三个阶段)
③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城市区位论):
城镇的空间布局规律。
④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利润取向),可推广至商业等领域。
(2)理论指导意义
①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②例如:
农业生产基地布局、工业企业选址、城镇体系建设等。
☆3、持续利用理论
1)、持续利用理论的核心思想
(1)可持续发展:
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成为可持续性,包括可持续性和发展两个概念。
①可持续性:
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
(环境容量研究)
②发展:
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群生活条件的提高。
(2)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2)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4、生态经济理论
(1)生态经济学及其思想
①生态经济学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产生的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
②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
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③土地利用的实质是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追求经济效益;又要遵守土地自然生态规律,保护生态平衡。
(2)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①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
②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能只考虑局部而忽视整个地区和更大范围内对其合理利用。
☆5、人地协调理论
(1)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①环境决定论
人类各种活动是受到自然环境所制约的。
违背唯物辨证论,是一种环境宿命论。
②征服自然论
过分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盲目追求对自然片面征服。
是一种唯意志论。
③协调论
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相互依存,是对人地关系的科学认识,遵循了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①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A.人是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人与环境之间有着不能任意改变的“奇妙相关”,人类活动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B.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必然影响环境,而环境反过来对人类行为产生制约。
②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6、系统工程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1)土地是一个系统
(2)土地利用实际上对系统的优化
(3)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7、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土地公有制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
(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6)集约利用原则
(7)公众参与原则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及作用
(1)定义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作用
①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②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③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
(1)整体性:
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
(2)长期性:
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
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如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衡问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问题等。
(4)控制性:
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控制作用。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程
(1)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①编制背景:
应宏观管理要求而生(用地形势、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土地管理法);
②规划期限:
1987—2000;③规划层级:
国家、省级、市县三级;
④规划进展:
93年国家、96年大部分省级、市县级75%;
⑤规划效果与问题:
有益探讨、按需定供,力量孱弱
(2)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①编制背景:
1997年11号文冻结令、1999新土管法修订;
②规划期限:
1997—2010;③规划层级:
国家、省级、市、县、乡五级;
④规划进展:
99年国家、2001国务院审批的112个省、市级规划及其他;
⑤规划效果:
全面覆盖、供给引导需求,但保护耕地力度不强、不具备权威性。
(3)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①编制背景:
保护与保障的双重使命;②规划期限:
2006—2020;
③规划层级:
五级;
④规划进展:
2008年国家、2009大多数省、市、县级,2010乡级;
⑤规划特点:
红线目标、空间管制、弹性、公众参与、节约集约用地、近期规划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总量进行宏观控制。
例如农用地总量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控制等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6)土地利用分区(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1)、规划层次:
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
2)、编制工作:
(1)准备阶段
①组织准备: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②制定工作计划:
规划指导思想、工作内容、步骤方法、人员及分工、经费
③制定技术方案:
依据、内容、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④收集资料:
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
(2)方案编制阶段
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
A.土地资源评价:
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
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
B.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C.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D.土地需求量预测:
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
E.阶段性成果:
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②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③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
要作好:
“两个估计”(问题解决程度、取得效益),“两个协调”(与上级规划、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④编制供选方案(2~3个)(综合平衡法、数学方法)
⑤方案择优⑥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3)规划审批阶段
①规划成果评审:
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规划成果评审小组进行评审,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评审主要方面
A.耕地动态平衡,耕地保护要求(动态平衡、占补落实、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率)
B.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非农建设用地指标执行情况)
C.落实上一级规划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土地开发、复垦、保护等)
D.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用地分区情况E.规划指标分解落实到下一级情况
F.规划与城镇规划、其他部门规划协调情况
G.文本、说明、专题研究质量;规划图件等
要提交的文件、材料
A.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B.规划图件
C.规划专题报告D.其他必需的文件、资料
②规划审批:
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同级人民政府审议,后行文报有批准权限的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并由主管部门备案。
规划的分级审批(三级审批:
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A.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城市,非农人口50万以上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B.省级政府审批地(市)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级规划
C.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市的乡级规划
规划审批的内容
A.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B.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目标,耕地和环境保护
C.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是否充分、分区布局合理性
D.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E.农用地和非农用地是否协调
F.符合规划审批规定
规划的审查报批
A.前期准备工作:
听取意见,组织评审,做好协调。
B.申报:
由同级人民政府上报有权批准的上级政府。
由同级主管部门审查。
C.审查:
征求意见,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提出审查意见。
D.批复:
上级主管部门报同级政府审批。
★7、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1)、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1)概念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是对一定区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这种计划来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土地资源的开发整治,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等,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并与土地的供给协调一致。
(2)规划(计划)类型
①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
是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进行土地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
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期计划:
是确定重点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土地资源开发整治项目与布局的基本依据。
(3)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2000年前后为实现初步发达阶段,要求中国达到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上叶将走上中等发达阶段,到21世纪中叶可望进入发达阶段。
2)、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1)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2)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3)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4)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交成果
(1)成果主件
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
③规划图件: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比例尺:
全国1:
250万或1:
400万,省级1:
20万或50万或100万,地市级:
界于省级与县级之间,县级1:
5万或1:
2.5万,乡级1:
1万
(2)成果附件
①专题研究报告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B.土地适宜性评价
C.土地供需预测分析D.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协调报告
②总结报告
A.工作总结报告B.技术总结报告
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
★1、土地质量评价
是指在特定的目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2、土地质量评价的类型(据评价目的不同)
(1)土地适宜性评价
(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经济评价(4)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3、土地适宜性评价
1)、概念
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2)、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②永续利用原则③效益原则④因地制宜原则
⑤综合性原则⑥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3)、适宜性评价分类体系
(1)FAO的《土地评价纲要》
①评价系统
A.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适宜纲:
指土地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
不适宜纲:
指土地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
有条件适宜纲:
指土地在一定条件限制下能按所考虑的用途持久利用。
B.土地适宜级:
反映适宜性的程度
适宜纲内一般分三级
S1级(高度适宜):
土地可持久应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
S2级(中等适宜):
土地有限制性持久利用于规定的用途;
S3级(勉强适宜):
土地对特定用途的持久利用有严重的限制。
不适宜纲内一般分两级:
N1级(当前不适宜类):
土地有限制性,但最终可以克服,能利用;
N2级(永久不适宜类):
土地的限制性很严重,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利用。
C.土地适宜亚级: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如水分亏缺、侵蚀危害等)
适宜级内无亚级,中等适宜级和不适宜级内可以根据土地质量区分亚级,亚级宜少不宜多。
D.土地适宜单元:
是适宜亚级的续分
单元内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不同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有差别。
②《土地评价纲要》的特点
A.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B.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
C.评价方法简单、使用面广D.可在较多尺度上使用
③指导思想:
一是在一个土地单元内对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作出评定,二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
(2)、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①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A.土地潜力区:
根据水热条件,全国划分9个潜力区(华南区、华北—辽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统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和适宜作物、牧草、林木。
B.土地适宜类:
依据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共8种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主要是主宜性划分。
C.土地质量等:
分别根据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高低分为三等地,用1、2、3表示,为一个三位数,不适宜则用0表示。
231表示最适宜林地其次是牧地最次是农耕。
一等地:
土地利用上高度适宜,基本上无限制,经济效益好,能持续利用
二等地:
土地利用上中度适宜,有一定限制,经济效益一般,利用不当会引起土地退化
三等地:
土地利用上勉强适宜,受到较大限制,经济效益差,容易产生土地退化
D.土地限制型:
10种。
无限制(o)、水文与排水限制(w)、土壤盐碱化限制(s)、有效土层厚度限制(l)、土壤质地限制(m)、基岩裸露限制(b)、地形坡度限制(p)、土壤侵蚀限制(e)、水分限制(r)、温度限制(t)。
E.土地资源单位:
即表示土地类型,用1、2、3……表示,标于土地质量等右下方。
4)、评价程序
(1)准备工作
①确定评价目的②拟订工作计划③收集所需资料
(2)土地用途的确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前提,所有评价均是针对某一特定用途而进行的
(3)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
(4)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①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分析②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选择
③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权重确定
A.特尔斐法B.层次分析法C.成对因素比较法
(5)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的比配(6)土地适宜等级的确定
(7)提交评价成果
①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②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4、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1)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
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2)评价的内容
①农业用地生产潜力②建设用地生产潜力的评价
③已利用土地的潜力评价④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
(3)评价的方法
①综合分析法②土地评价法
③高产地块推算法④理论计算法
★5、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1)概念:
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土地生产能力不是土地生产潜力②人的生活需要与人的生活水平不同
③土地人口承载力不能与土地人口容量相提并论
(3)研究过程
人口承载力计算通常有三种途径,目前以生产途径为主。
①资源途径②环境途径③生产途径
★6、土地生态足迹
一只承载着人类与人类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即人类需要的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7、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概念与评价的目的
(1)概念:
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从总体上对全区域的土地利用历史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程度和效益等方面所作的分析。
(2)目的:
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和土地利用状况,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1)土地资源的数量分析
①绝对量分析:
包括已利用数量和未利用数量
②相对量分析:
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
(2)土地资源的结构分析
①农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其他农用地之间数量比例关系。
②建设用地利用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规划 考试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