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核舟记》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8533739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8.25KB
中考语文文言文《核舟记》复习.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核舟记》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核舟记》复习.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核舟记》复习
《核舟记》复习导引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
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 罔:
无,没有 因:
根据,依据 象:
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 贻:
赠送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jī零数
7、其两膝相比者 比:
靠近
8、佛印绝类弥勒 绝:
极 类:
像
9、其船背稍夷 背:
这里指船底 夷:
平
10、钩
画了了 了了:
清清楚楚
11、其色墨 墨:
黑
12、为人五;为窗八 为:
刻
1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尚,还 盈:
满
1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狭:
长而窄通假字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三、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
为宫室:
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雕刻
木:
能以径寸之木:
木头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如“草木皆兵”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特别
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边
其人视端容寂:
:
正,如“端正”
四、文章内容:
1、分别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及船舱部分
第三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第四段介绍船尾部分,写两个船工的发型、动作和神态。
第五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中心
课文细致地描述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画龙点睛之笔(主旨句):
嘻,技艺灵怪矣哉。
3、本文赞扬了雕刻家技艺的精湛,文章表现在哪些方面?
(1)“能以径寸之木……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窗之多、“雕栏”之细、再与窗可开可关及窗上的16个字,这简直是鬼斧神工,精致绝
伦。
(3)船头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4)船尾二舟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5)船背题名“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6)核舟刻出的人、物、文字数量之多与核舟体积之小的对照。
总之,在如此小的桃核上,竟能雕刻出如此之多之精的人、物、字足见技艺之“灵怪”。
4、本文介绍核
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想想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后背面)全文的介绍,先总说,后分说,最后
再总说。
内容的安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5、《核舟记》总写雕刻家技艺之精湛的语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核舟雕刻的内容?
此句有何作用?
盖大苏泛赤壁云
作用:
这一句在全文中起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7、窗上的对联是什么?
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16个字?
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16个字是后、前《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暗示了核舟的主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的赤壁景色。
8、第三段介绍船头的三位人物,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
苏东坡处于三人的中间,突出他的主人的地位,并描述了他“峨冠而多髯”的外貌特征,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9、苏黄和佛印的神情各是什么?
为什么他们的神情不同?
苏黄神情:
俯首阅卷佛印神情: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因为他们的身份和教养不同,表现出的神情、气质、风度也就不同。
10、文中哪些词刻画苏黄的动作和神态?
表现他们的什么特点?
文中用“阅”“执”“抚”“指”“语”等词,刻画了东坡和鲁直的动作和神态。
表现了他们神情的专注,关系的密切,描绘了他们互相切磋、议论的情形。
11、文中哪些动词来刻画佛印的?
表现他什么特点?
文中用“袒”“露”“矫”“视”“卧”“诎”“支”“挂”“倚”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12、请分析核舟船尾两个舟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他“若啸呼”的悠闲神情。
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专注神情。
13、这里写“楫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了什么?
说明船是停泊的,与首段“泛”字相照应。
14、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
结构上:
照应开头
内容上: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表现雕刻家技艺的精湛。
五、译文
明朝有个有特殊的技艺的人,名叫王叔远,
(1)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2)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3)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的情景)。
(4)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长,高大约二分上下。
(5)中间高起并开敞的
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6)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7)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右边,鲁直位于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共同)看一
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末端(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他们的身子都略微侧斜
着,(8)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都隐蔽在画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9)佛印和尚极像弥勒菩萨,敞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10)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
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摩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一个水壶,(11)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上了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2)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一笔一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方篆文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这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火炉、茶壶、画幅、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12)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
寸,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13)啊,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高分作文的七个关键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近于一半的分值表明了它的分量,它的成败决定了语文的成败,而语文的成败又对全局造成影响,无数事实表明:
考试不仅是基础战、实力战,更是心理与智慧的较量。
谁洞悉了中考的趋势,谁就掌握了了写作的方向,谁拥有应战技巧并全面备战,谁就能在自己开放的田地里收获硕果!
如何使中考作文获得高分呢?
那就要想办法征服阅卷老师,从阅卷老师和专家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获得高分的秘决是拥有以下七个关键词:
漂亮、切题、充实,真挚、新颖、形美、文采,考生只有在这些方面精心准备,呈现亮点,才能打动阅卷老师,获得高分!
第一:
漂亮——握在掌心中的王牌
一、含义阐释
漂亮,即卷面美观,以书面的整洁、书写的美观、字体的规范、行款正确的魅力来激起阅卷人愉悦的情感。
书面的整洁是指不随意在卷面上勾涂画抹,减少“铁丝”与“烂泥巴”;书写美观,是指字迹清楚、匀称、好看;字体规范、署名位置适宜,隔行、顶格、标点符合要求。
这四项是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是审美者的第一印象,也是考生握在手掌心里的一张王牌,是取胜的基础。
这种外部形体所产生的魅力可以使人直接获得
美的享受。
相反,这个脸面龌龊丑陋,阅卷者立即就产生一种厌恶感,他们会疑问:
连字句落款都有问题的人,会写出好文章吗?
由于第一印象不好,即使作的文章内容充实,他们也不愿细读,更不会研读,笔下误判,岂能怨人。
而“字迹不易辨认,错别字多,卷面不清洁”,应
判为五类文。
考场作文切忌涂改,尤其是那些无碍大局的细枝末节,更不可大肆砍杀,正像人有脸上长了一个小疙瘩,本来也不会留意,而他们非要用紫水贴上膏药,弄个花脸,结果不仅得不到欣赏,反而会令人讨厌,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切不可因小失大。
二、高分策略
“文若其人,字若其人”。
文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生的语文素养。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要求“字体美观、书写正确、卷面整洁”,清秀的字迹整洁的卷面,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这是考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外在显现,也是对阅卷老师的尊重。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给人以爽心悦目之感,无形之中就可得到一点“感情分”。
让我们记住这样两话:
“丑陋是作文打不赢的官司”,
“漂亮是笔下留情的王牌”。
综观一类文面,书面美观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一般不用涂改液、改正纸。
使用涂改液、改正纸,虽然改掉了一个字,但却在文面上留下了污迹,甚至改成模糊一堆,再填上字后往往加黑,弄得脏兮兮的一片,影响文面整洁。
平时要养成不用涂改液,改正纸的习惯,并且要掌握一定的修改方法和技巧。
2、不用浅色的钢笔和圆珠笔。
试卷的用纸一般颜色洁白,答卷时用浅色笔,对比度不大,让人看起来比较费力,即使好字,也出不来文面效果。
特别是浅色圆珠笔写出来的字,细软无力,不便于阅读。
特别是一些年经大一点的老师,眼睛不好使,看这样的文字就特别累,一累,“感情”就不好了,你说是吗?
用细而淡的笔书写,对自己的眼睛也有伤害。
用钢笔并且用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爱涂改的学生慎用),这样一来,会收到“白纸黑字”的清晰效
果,对比鲜明,易于辨识,美观大方,使阅卷老师容易“一见钟情”。
3、注意最基本的书写要求。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字反正也不美,就干脆放弃对书写的要求。
其实,你只要稍加注意,就能使自己的文面提高一个档次。
不求书法美,只求工整清楚;不求遒劲漂亮,只求笔笔规矩。
忌连笔字,忌细长不稳的字,忌忽大忽小的字,忌挤扭成团的字。
笔笔交代清楚,字重心下移,字体大致均匀统一。
4、力戒写错别字。
按一般规定,在一篇作文里,出现了个别错别字要扣作文总分的1分。
错别字往往还会严重影响作文的得分,造成写错别字的根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对字的字义理解不清,对字的结构写法不明白;二是写字粗心大意或是写字有坏习惯,随意加笔、减笔,造成不必要的错漏。
有时也可能是笔误,写好文章后要仔细审读一遍。
5、正确使用删除、修改符号。
考场难免出现一点书写的错误,需要删除文字时,不宜涂成黑块。
抹去一行,不宜“刷”成黑条,而应使用正确的删除符号,修改符号,保持文面洁净,使内容清晰可辨。
6、准确控制字数。
近年来,中考作文要求600字以上。
而中考评卷时,我们经常见到两种情况:
一是字数不够600字,按中考评卷规定,每少50字扣1分。
实际上,字数不够往往被认为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
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以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就反感,这样的作文自然得分也不高。
另外还浪费了许多时间,实在是出力不讨好。
7、合理控制字的大小。
写字时,大小应以字满格又不出格为好。
“字满格,”是说写的字不要太小,致使评卷老师看得吃力。
试想,把字写得像芝麻一样小,老师改卷时,简直要像福尔摩斯似的,拿个放大镜才能看得到。
这样的文章能得高分吗?
我想,格子有多大,你就写多大的字。
字写大了,地方宽裕了,才比较容易安排字的结构。
“出格”,是说字写得龙飞凤舞,张牙舞爪似的不甘心待在格子里
,要爬出来咬人一样,致使评卷老师不愿意看,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8、
掌握基本的行款格式。
讲行款式,一是标题要醒目,一般写在一行中央,两边留出大致相等的空格,不要拟很长的标题,要力求简洁,概括。
如果是两个字是标题,两个字之间要空一格,显得舒展大方。
标题与正文之间,我认为可再容一行。
正文头要空两格,每段开头也是如此。
如写应用文,书信体等,当然更应该按照应用文的格式行文了。
9、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正确”主要指使用标点符号规范,准确。
规范指标点单独占一格或两格;有些标点不宜在行首使用,如句末的点号;有的标点不能在一行之尾使用,如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有些标点不能兼跨两行如省略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标点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和语气,包括:
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七种;标点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九种。
总之,文面是你的答卷给人的第一印象,千万不能忽视!
第二:
切题——优秀作文的标志
一、含义阐释
近年来,为了在中考作文中真实考查考生在语言方面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纷纷降低了审题的门槛,引得一片叫好之声。
但是,降低审题障碍并非不要审题,扣题意识,实际情况是,在中考作文阅卷中,评价一篇作文的优劣,最基本、最关键的标准的标准就是切题!
所谓“切题”有如下两层含义:
其一是能扣住题目限定的范围行文。
如这几年的话题作文题,绝大多数均明确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此外还有诸如“只能写记叙文”等文体限定。
这是浅层次的切题要求。
其二是能扣住题目的深层含义,切中题旨。
这往往要求文章内容能够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关键词语之间的主次从属关系,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的隐含意义等。
这属于深层次的要求,例如2006年考考辽宁卷的作文题要求以《肩膀》为题,题旨便明显倾向于“肩膀”的比喻义,考场作文要想得到高分,就要做到紧扣题目的深层含义。
二、高分策略
(一)准确审题。
即对作文中有关材料、关键词、提示语等进行细心的审查分析明确要求。
1.仔细审读作文材料,弄清材料中的暗示或倾向。
如2006年湖北卷满分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即紧扣题目中的关健词“三”字拟题。
作文材料中提示道:
“这些词语既是社会文化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
人生哲理。
”便是明确告诉考生,随随便便选一个带“三”的词语是行不通的。
2.仔细审读提示语句,明确题材范围。
3.仔细审读关键词语的含义,深入思考题目的命题趋向。
例如2006年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关键词是“符号”,指代表了北京的文化待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
可见这个命题涉及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范畴。
4.仔细审读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明确主次从属因果逻辑。
例如2006年江苏卷以“人与路”为题,就应该审读出“人”与“路”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样立意就能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哲理层面上来了。
5.仔细审读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有多大的施展空间。
(二)精妙表述。
准确地确定文章的主题后,应当用一个观点鲜明的主题句表述出来,没有必要跟阅卷老师捉迷藏,玩深沉。
(三)及时补救。
考场作文完成的时间紧,不可能慢条斯理地打好草稿再誊写,所以出现偏题、跑题在所难免。
因此一方面自己要加强防范意识,写完一段文字后就回头审查本段内容是否扣题,是否偏离了预先设定的思路。
如果发现了离题的内容,就要迅速截住,使之回到中心内容上去。
如果发现已经跑题,只有尽量将能体现主旨的语句不断反复穿插到作文的适当位置,把偏了跑了的题意尽量往回拉,从而深化扣题感,淡化跑题感,减少失分的可能性。
考场作文的题目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主观意图,考生在作文时要顺应着命题者的主观意图,扣住题旨关键,严格按要求作文,才能使自己远离作文偏题或跑题的困惑,取得理想的作文成绩。
第三:
充实——展示作者深刻的文化底蕴
一、含义阐释
从2006年起,中考作文评分设立“发展等级”的要求,作文的教与学都很注重“亮点”的打造,不少考生不在文章内容上下工夫,而是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殊不知内容不好,形式的新奇就成了无用的花架子。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第二位的。
优秀的文章,应该先有好的内容,再配以恰当的形式,最终做到形质兼美。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言之有物,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质量,所选材料对表现主题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无用的、单薄的。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内容”不仅指材料(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还包括思想感情、观点看法等。
因此,首先要做到真实,不能杜撰;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需要合情合理。
其次,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要力争新颖独到,尽量避免大众化、雷同化。
再次,记叙文中的记叙应该做到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应该做到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应该做到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二、高分策略
(一)、学习中要广泛阅读,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积累素材是写作的一个基础,只有广采才能博收,采百花而后才能酿蜜;胸中有丘壑,笔下才能滔滔汩汩,挥洒自如。
积累素材,首先要广泛阅读,但“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无异于在沙漠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够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若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所以,我们更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上观察、思索、积累。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峰河流、身边琐事、国家大事、国际风云都是我们写作的材料,大事小事、只言片语,日积月累自可集腋成裘;自己的“腹中”逐渐充实起来,笔头也就自然会溢出华美的辞章。
(二)、构思时要尽情联想,组织材料。
1、联想古人,名人和书中人
放眼古今中外,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天才、体坛名将、政治领袖,他们那精彩的人生、奋斗的历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常给我们无数充满智慧的启迪。
在文中恰当运用这些古人、今人或书中人物的事例,或抒以情感、或当作论据,不但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可以表现你有广博的知识面。
你的文章书香飘散,读者自然为之叹服。
2、联想新闻热点,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
虽然中考作文设题回避社会热点,但不等于我们文章可以不关注社会生活。
古语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时”冰是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事”包含家事、国事、天下事。
古人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我们的作文也要有时代气息,要反映当前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歌颂当前社会的新风尚,抨击当前社会的弊病,更要表达自
己当时所处时代以及个人生
活境遇的观照、反思、表达。
3、联想名言名句,俗语谚语和歌词
写文章,需阐明事理,以飨读者。
名言名句、俗语谚语,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歌词往往蕴涵事理,抒发真情;而且它们大多已被人们认可,且脍炙人口。
因此,引用名言名句、俗语谚语或歌词,可展现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同一般的语言组织能力;恰到好处的引用,可使你的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三)选材时要力求新颖、厚今薄古
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
材料要新颖,至少不能只用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的故事,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适合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张海迪战胜残疾学会四国语言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这样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四)展开联想、想象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联想和想象是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两翼,只有张开双翼,才能腾飞。
浏览近几年中考作文,我们更是惊喜地看到,正是有了想象,中考作文面花园里才永远花香满径,香飘千里,才永远蝶飞蜂舞。
1、联想
联想是同甲事物想到与此相关的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的思维过程,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
联想合理,一是强调两者相似或相关,一是合理地使用各种联想方法。
2、想象
想象,就是指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
中考作文,创造性用想象,能让你的思维穿越时空,连缀古今。
采用下列方法,会让你的想象浪漫、神奇。
(1)故事新编,老树绽了新枝。
近几年,考生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寓言神话等大胆改造,并巧妙地融入了时代气息,翻新出奇,让老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演绎出一批中考满分作文。
请看:
秋风撩起了他散乱的头发,也吹皱了一池乌江水,他那刚毅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忆起年少时叔父说过的那句话,是啊,就在今晚。
他回看不远处的营帐,那里有他曾经的辉煌和
如今的颓败。
他不忍再想,只是用手轻着身边马儿的鬃毛。
望着这依旧清澈的乌江水,自己的虎目竟有些发胀的感觉。
连忙把头扭向一边……
几笔勾勒,把读者带回两千多年前的古场,让人如临其境。
想象,让这个陈年往事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彰显出时代的主题,展示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2)童话寓言,编织出生活精彩。
童话、小说、科幻故事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
作者可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
真可谓无所不能有,无所不可有,这些文体纷纷登场,显示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请欣赏:
我是一棵小小的芦苇,看红润的太阳羞涩地将脸庞悄悄藏入地平线,听快乐的黄莺休息时的喃喃私语,感受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
不因寂寞而选择逃避,因为我拥有美丽的静湖,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快乐。
以物的视角切入,新颖不俗,便于叙述线索的展开,这样富有想象力的作文,当然很有人气。
(3)组合嫁接,让人物栩栩如生。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就是组合法,可以说,组合嫁接,给中考作文腾飞插上了翅膀,使故事场景更绚丽,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栩栩如生。
请欣赏:
望过去是蓊郁的、没有边际的梧桐树,那是怎样的撩人心魄的美丽!
我喜欢摸它盘虬虬卧龙树干,聆听着树叶沙沙的耳语,透过叶隙欣赏那洒落在地上斑斑点点的阳光。
每一棵树都是最亲密的朋友。
春去冬来,我在树下树上捉迷藏,或在树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或拿着一本书,搬上一把竹椅,在树阴下静静地看书。
偶尔有小鸟在枝头跳跃,树、人、鸟也便融为一体了。
第四、真挚——拨动阅卷人的心弦
一、含义阐释
文章贵在“以情动人”,优秀文章大都是“感情真挚”的典范,它们或酣畅淋漓,或情意缠绵,或浓墨重彩,或质朴自然……我们无不为这样的文章中表达的真挚感情而感动。
为此,中考作文评分细则的“基础等级”里把“感情真挚”作为重要的一条。
所谓“感情真挚”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和装饰感。
此外,“感情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包括正确的社会观、积极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倾向,反之,那些消极、颓废、灰暗甚至低级的感情表达是文章的大忌。
二、高分策略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达到“用真情去打动别人”的目的呢?
1、用心体验。
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是有许多感人的人和事的,大到中央电视台评出的“十大感动中国的的人物”,小到日常生活中同学间友好相处,哪怕就一句关切的话语也可以温暖你的心。
只有你用心体验让自己被深深感动了,你才有可能通过你的表达去感动别人。
2003年有一篇中考满分作文《米粒•谷粒•血汗》通过一次到同学家吃饭这样的平常的小事,作者感受到是父辈劳动的艰辛和对父辈由衷的敬意。
文章深深打动了阅卷卷师,自然也得到了高分。
2、学会表达。
有了深切的体验,还要把体验到的表达出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舟记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