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517976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173
- 大小:148.14KB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docx(1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分析:
P2-3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美丽的校园”,以小学为背景,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校园内外的事物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且每种数量不止一种,给数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
P4-5页集合图中的具体事物与10以内各数对应,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
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
在本单元中只是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的教学没有安排专门的练习内容。
教材通过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较,小兔和萝卜,小猪和石登,小兔和小鱼等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数主题图中的事物:
充分地数同一数量的事物。
数周围的事物:
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
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
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对校园生活不适应,有意注意较差,因此不要急着去数数,让学生先观察有什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表面的事物看够了,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四、教学方法设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学时,出示插图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
引导学生数实物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
(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
(4扇窗户)等。
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
一、内容:
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资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学生基本情况: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五、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置”的活动,教师应加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中理解知识,通过交流,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时分配:
2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
一、内容: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包括1-5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材中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认数与加减法穿插编排,适当结合,加强数概念的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可利用的资源有教材提供的各种情境,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口算练习卡,计算圆盘,计数器,绒板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
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不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数,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借助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六、课时分配:
12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单元
一、内容:
认识图形
(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资源分析:
包括两部分内容: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将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进行编排,是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
而且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并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实物,方木块和学生的积木等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
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
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里是学生学习几何概念的开始,认识每一个物体都应让学生摸一摸整体是什么样,局部是什么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描述几何形体的特点的时候,学生的语言是非常直观和形象的。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
五、教学方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六、课时分配:
2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
一、内容: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资源分析:
包括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用数学含其中编排。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口算练习卡,计算圆盘,计数器,绒板,钟面,方木块小棒,数位表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
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不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数,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之后,继续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借助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六、课时分配:
15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六单元
一、内容:
11-20个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资源分析:
这一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两部分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整体结构:
数数――读数――数的顺序――――写数――通过操作教学不进位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内容加强数感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是理解数位。
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计数器,绒板,小棒,数位表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已经认识了1——5,并且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初步掌握10以内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借助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11-2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11~2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法计算方法。
六、课时分配:
6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
一、内容:
认识钟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资源分析:
这一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
让学生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和电子表;会读写整时和半时。
时间概念对学生来讲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教材中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体验时间,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各种形状、表面花样的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是理解时间概念。
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具体的生活情境,钟面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
时间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概念对学生来讲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比较容易掌握。
五、教学方法设计:
要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六、课时分配:
1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第八单元
一、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资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分为:
9加几、8、7、6加几和5、4、3、2加几三个计算部分和用数学。
在教学9加几时介绍两种最基本的方法点数(数又有从头点数、接着大数点数、接着小数点数三种方法)和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在教学8、7、6加几时对算法多样化进一步扩展,给出了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在教学5、4、3、2加几时不再突出任何一种方法,学生用什么方法解决都是可以的。
不再突出凑十法,而是体现课标的精神突出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可利用的资源有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口算练习卡,计算圆盘,计数器,绒板,
四、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探讨计算的方法。
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借助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构知识。
六、课时分配:
9课时
注:
单元进度计划:
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课题
准备课——数一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节数
1
三
维
目
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
难点
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关键
初步培养有条理观察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时间
内容与过程
学与教方法、手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学了,你已经是小学生了。
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
你会数数吗?
认识积木的形状吗?
会看钟表吗?
……这些都是你要学习的数学。
数学是很有用的知识,学会它你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还能增长本领,会解决很多问题。
打开这本书,你就会看到许多有趣的游戏和活动,那可是一个神奇的数学天地噢!
只要你爱动脑筋,多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就会发现数学是多么的生动有趣!
当你感到自己的本领一天一天地增长,该是多么愉快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
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出示彩图,教学数数。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你看到些什么?
你能数出它们的个数吗?
(2)小组学习:
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3)汇报学习情况: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
小朋友们刚进入一年级,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编者的话,可以和学生拉近距离,然后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学生互相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
三、实物操作,感受数字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
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
在小组内说说。
如:
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巩固深化
1、游戏:
火车钻山洞
讲述:
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
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
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
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六、总结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
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
以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能从身边的生活发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作业设计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2、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图片
12345678910
学与教反思
注:
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课题
准备课——比多少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节数
2
三
维
目
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
知道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会表达比较后的结果。
难点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思维方法。
关键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时间
内容与过程
学与教方法、手段
一、 复习:
从1数到10。
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
(板书:
比一比)
二、新课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
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
看着这图,你能说一句话吗?
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
一个圆纸片对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2、比一比:
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
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
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
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
在p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由旧知引入新知
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可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数学的道理,同时教师指导了算法最优化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
问:
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
你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
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
(板书:
多些、少些)
2、教师在黑板上贴2个○和3个△。
提问:
怎样比较○和△谁多谁少?
(同桌同学商量。
)指名说。
3、找一找:
在p6、p7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多或少的。
4、学生动手操作:
①第一行摆3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
②第一行摆4个□,在□下面摆△,△要比□少2个。
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个圆,应该怎么办?
三、练习
1、p11、12练习一1-4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比较多少,明天我们要学习比较长短,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用过的铅笔。
给学生提供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一年级 数学 上册 教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