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
- 文档编号:28507586
- 上传时间:2023-07-1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7.58KB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道德建设需要“讲、议、行”
∙
∙
道德建设为人民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为国家强盛提供精神力量。
道德兴则民心齐,道德兴则国运昌。
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人民群众热切呼唤良好道德风尚,人民群众中也蕴藏着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
近年来,江苏常州等地通过开办各类“道德讲堂”,讲身边故事、议现象行为、行爱心善举,吸引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实践,营造了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
这是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一个好载体好方式,值得各地借鉴。
道德规范要经常讲。
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道德规范离不开言传,需要经常讲。
话不讲不清,理不讲不透。
经常讲,就是用百姓的话,用身边的事,讲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基本道德规范,讲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尊道贵德,利人利己;败坏道德,害人害己。
只有经常讲,晓之以理,才能让大家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耳濡目染中晓理明义、崇德明礼。
只有经常讲,动之以情,让大家乐于听、听得懂、听得进,才能记得住,入耳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厚德端行。
道德标准要反复议。
常言说得好,“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道德标准是尺度,不辨不清;价值标杆是导向,不议不明。
道德标准价值取向重在身教,需要反复议。
反复议,就是经常评议“身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点评道德现象行为,在交流探讨中明晰标准、明辨是非、明确取向。
只有反复议,让思想交流交锋,在辩论中解疑释惑,在评判中扶正祛邪,才能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什么是必须抛弃的腐朽观念,进而明确立言立行的价值标准。
道德养成要践于行。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建设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
践于行,就是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好人”和“平民英雄”,用“凡人善举”共同传递道德的力量,让来自身边的感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只有践于行,让更多的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才能形成正确导向,形成和谐氛围,形成文明风尚。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
∙
∙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
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
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
境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
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会把赞赏的掌声献给自媒体。
社交网站、微博上“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的无稽之谈,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的以讹传讹,花费很大精力才得以澄清;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
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
“艾滋女事件”等,对个人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弥补;“浙江某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等,损害到领导干部群体的形象;而“碘盐防辐射”的谣言,更在短时间内引发抢购风潮。
新闻界前辈郭超人曾这样形容记者: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自媒体的发布者,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与记者相似的影响。
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跟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摘抄本不同,已属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少一点轻信盲从,谨守法律的边界,谨守道德的底线,正是自媒体的“媒体责任”。
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
“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就曾引来网友广泛反思,更多人在评论、转发时,更理性、更谨慎。
近日“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部分地澄清了事实。
然而,近5亿网民与9亿多手机用户,十几亿支麦克风、十几亿个自媒体,难免会有杂音。
正如指挥、纠正跑调的音符,合唱才能更和谐、更美妙,要让自媒体更好地发挥媒体作用、承担媒体责任,他律同样重要。
立法机构、司法机关、互联网管理部门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根本的“谣言粉碎机”。
互联网企业是“第一把关人”,尤需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
传统媒体面对真假莫辨的网上信息,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披露真相、以正视听。
更重要的是,作为“被谣言”的主体之一,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应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使谣言止于公开透明。
每一位严格自律、抵制谣言的网民,每一家秉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的媒体,每一个正视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及时回应的部门,都构成对造谣者的他律。
这样的他律,与网络、网民的自律,正是自媒体的两侧护栏。
有了护栏的引导和保障,这一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媒介形式,才能在信息民主化的大潮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人民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日前,一位老同志对换届提拔的干部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走上新的岗位,要始终记得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把本色进行到底,记住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
这番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它提醒得及时,说得实在,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为官、为人和为业很有启发。
做官知足,这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
现在有一些干部热衷于做官、满足于做官、陶醉于做官,“官瘾”十足。
有的精心设计自己的当官路线图,步步为营、“小步快跑”;有的看到他人特别是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提拔了,就眼红心热、坐立不安;还有的板凳都还没有坐热,就急于“走人”,甚至伸手“跑官要官”,人们为其画像:
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
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
做官要知足,就应端正“官念”、淡化“官欲”、克服官本位。
从本质上讲,共产党的“官”更多意味着一份责任和奉献,意味着一种风险和挑战。
做官绝不是做老爷,更不可以谋一己私利。
“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只有看淡名利,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扛起肩上的职责,尽到一个人民公仆应尽的本分。
做人知不足,这既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自觉。
人生在世,说到底得凭做人而安身立命。
一些干部总是自我感觉很好,常常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有的盲目自大,有的盲目自我,还有的盲目自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看得清”、敢面对,是不是“改得了”、能战胜。
古人云: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做人知不足,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觉,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
人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做人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美好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少犯错误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做事不知足,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
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不同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人会有不同的追求。
有人视之为事业甚至生命,但也有人做“公事”懒洋洋,干私活打冲锋;对工作马马虎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人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有一股子劲,时间一久,便开始懈怠,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失败,更是变得无精打采起来。
做事不知足,需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扑下身子想干事。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既快速发展,又矛盾集中的新阶段,有大量的事情要去破题、破解,迫切需要一大批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的人去推动,迫切需要一大批做事情不知足、做工作不满足的人去开拓,齐心协力地攻坚克难、打开新局面。
知足者乐,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进。
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才会内心和谐快乐,个人成长进步,事业兴旺发达。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领导干部要有“底气”
我们有时遇到这样的领导干部:
面对歪风邪气不能坚决抵制,面对发展难题无所作为,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
凡此种种,损害了形象,降低了公信,更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给事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某些领导者能力和自信心的欠缺,或者说是“底气”不足。
对领导干部来说,“底气”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锐气、驾驭复杂形势的大气、团结带领群众的和气、促进自身完善的元气。
那么,领导者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底气需要坚定信仰导航。
信仰是人生的灯塔,领导干部有了坚定信仰,才能在大千世界、滚滚红尘面前,做到“底气”十足、两袖清风。
面对诱惑,少数领导干部“识得破”却“抵不过”,突破了思想防线、越陷越深,最终锒铛入狱、悔之晚矣;很多领导干部却能够洁身自好,清白做事,干净做人,原因何在?
关键在精神信仰,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
在关键时刻顶得住,与一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品格锤炼分不开。
底气需要过硬本领支撑。
这是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也是个知识折旧率很高的年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如果不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就会老化、能力就会退化。
有的领导干部肚子里没有“干货”,患上“本领恐慌”症,开会讲话的时候要么套话连篇、实则无物,要么拾人牙慧、毫无新意;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么故弄玄虚装深沉,要么避重就轻装糊涂。
总之,就是对业务不精通、对情况不了解、对自己不自信,好比《水浒传》里的白衣秀士王伦,自身经不起掂量,哪有“底气”可言?
底气需要成熟心态涵养。
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保持从容不迫,心气平和、“底气”充盈。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大,总是觉得心里没底,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缺乏掌控大局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有的同志政绩观不端正,心态有些浮躁,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想问题作决策随意性大。
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忍、没有宠辱不惊的超脱、没有兰心傲骨的冷峻,如何能有乐观豁达、举重若轻的底气?
底气需要务实作风奠基。
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见成效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资本。
没有实打实的业绩,“底气”无从谈起。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组织把领导干部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岗位,就是要勇挑重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福利。
反观一些领导干部,乐于当“混事官”“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进取心,工作乏善可陈,“底气”自然不足。
底气需要创新意识砥砺。
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有的不适应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对出现的问题习惯“捂着”“盖着”,导致谣言满天飞;有的习惯靠行政命令来解决思想问题、利益纠纷,引起群众不满。
如此观念陈旧、固守老套,怎能有对新生事物和社会变化不惧怕、不抵触,成竹在胸、顺势而为的底气?
“底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作为领导干部,确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涵养和增强“底气”,这既是为自己加分,更是为党和政府添彩,为人民造福。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领导干部应该长点“精神”
不时听到群众对一些党员干部的街谈巷议,说有些年长的官员感到提升无望、“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有些年轻干部因为感觉生不逢时、付出难有回报,就精神萎靡不振,办事拖拖拉拉,整天无精打采,工作不负责任。
虽然不贪不腐,但也不在状态,不干实事。
对此群众很有看法。
“如果你丢了钱,还可以再去挣;丢了健康,等于丢了人生的一半;丢了精神,就丢了一切。
”人生在世,总要有点“精神”,领导干部尤其如此。
“才不称不可居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占着位子不干事,达不到目的发牢骚,精神懈怠混日子,从根本上讲是丧失了信仰和意志。
领导干部要坚守党的信仰,这是执政的“主心骨”。
因而,干部更应该长点“精神”。
比如长点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
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
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
比如长点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
对于一个干部,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奉献才是天职。
躺在“老本”上向百姓讨价还价或不思进取,就是精神懈怠,就是“忘本”。
而从根本上说,永葆革命激情,自强不息、淡泊明志,全身心地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才是应有的“精神”。
革命前辈打天下靠的是这种“精神”,当今我们守天下依然需要这种“精神”。
长了这种“精神”,才可能找准人生坐标,才有方向、有追求、有干劲,才会正确对待职务上的“进、退、留、转”,一心为民,永不懈怠。
先贤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地位的变化与利欲的追求往往容易成为精神懈怠的诱因。
毛泽东早就预见,执政后“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黄炎培先生早在1945年谈到“历史周期率”时就说: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仔细检视,一些领导干部缺乏“精神”的种种表现,无不与过分强调与膨胀个人私欲有关。
面对长期执政条件下所面临的客观危险,摆正个人与人民的关系,跳出“历史周期律”,始终是官员“赶考”的重大课题。
人生就像一首歌,歌词与旋律要由个人谱写。
虽人在旅途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既可能顺风顺水,也可能艰难坎坷,但不管环境与条件如何变化,参加革命的初衷不能变,献身人民的“精神”不可移。
“精神”之美并非天生,靠的是心灵的磨练、培育和涵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无私奉献永远是各级官员的必修课。
长了这点“精神”,就会不甘平庸、勤政敬业,恪尽职守、永不懈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真正唱响人生价值的“正气歌”。
“精神是不会衰老的。
”共产党人的“精神”内蕴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理念,更应薪火相传,世代承袭。
想想这些,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放下,还有什么理由“精神懈怠”而有负百姓呢?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让文化提升人
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语:
“鸡子有俩爪,总会刨食吃!
”只要是动物,面对饥寒交迫的困境,不会坐以待毙,总会刨土觅食;“虎毒不食子,狼狠不咬崽!
”无论什么样的动物,对自己的孩子,都是会充满浓浓的爱意,决不会主动伤害之;“孔雀羽毛好,开给配偶看!
”即便是动物,“恋爱”求偶,也知道要展示自己最光彩的一面。
以动物世界的这些现象反观人类社会,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是,人作为“万物之灵”,毕竟有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地方。
恩格斯说得好: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
”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人既能读书写字,亦能思考写史。
故,人眼虽不戴望远镜,也能视通万里;人脑虽不加电脑,也能思接千载。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
文化就是这样:
无用之用,看似无用,却有大用。
它常常在不经意间,提供着是非、善恶、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不一样的人格、不一样的精神、不一样的风骨、不一样的血脉。
所以,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对文化总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严求一层的。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也是为人服务的。
为人服务,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以文“化”人,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而“自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自由的人”,生存,而不是苟活;自由,而不是放纵;独立,而不是自私。
个体自由发展,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为他人创造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正如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所说:
如果我们把人的发展看做是人类生存的整体繁荣,那么文化恰恰就是这种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当然,要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关键是要有趣。
文章有趣,才有人读;影视有趣,才有人看。
先得有趣,才能有效吸引眼球,进而入耳、入脑、入心。
而有趣,重要的是有旨趣。
这个旨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便是娱乐节目、搞笑作品,也不能脱离这个旨趣,突破价值底线。
否则,就会无趣无味,坠入庸俗、低俗、媚俗的泥潭,不仅难以提升人,甚至有可能把人拖下去,沾一身污泥,让心灵蒙上尘土。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谈到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明确指出,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是创造,且是与自己的“意识相适应”的创造,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
唯此,才能使文化起到“灯”与“火”的作用:
靠“灯”照路,用“火”暖人,使文化不断滋补人、丰富人、发展人、提升人,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最终把人塑造为一个“自由的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只管干活 不用找人
一位领导同志在干部工作会上提出,要大力倡导“只管干活,不用找人”的选人用人风气。
两句话、八个字,文字朴实、寓意深刻,值得一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只管干活,不用找人”既是贯彻“七一”讲话精神的实际体现,也是基层党委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有益实践。
“只管干活”,彰显的是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就是告诫党员干部要把心思和精力扑在工作上,心无旁骛,永不懈怠,勇于挑重担,敢于打硬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
只管干活的人往住可敬、可信、可爱;他们为人厚道、干事实在;崇尚的是事业、信奉的是真理、主张的是实干;他们只会干事不会“来事”,只重规则不懂圆滑;他们专注干事,不事张扬,常常是工作上的顶梁柱、考验面前的排头兵。
对这样的老实人,组织上一定不能冷落,一定要特别留意、特别关照,不用他们来找,主动跟上去、贴上去,积极发现、密切关注,认真培养、用其所长。
只有公道正派地使用这些干部,让他们不吃亏、受重用,才能稳定“军心”,激励人心,让党员干部集中精力做实事、解难题,让敬业奉献成为普遍自觉。
“不用找人”,彰显的是选人用人的境界和素养。
这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承诺,也是对各级党委领导选人用人的一种期盼和要求。
不用找人,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为事业选人、以公心选人的担当;一种胸怀,一种登高望远、求贤若渴的宽厚;一种风气,一种五湖四海、举贤荐能的大气。
“不用找人”,就是要杜绝宗派主义,划线站队、搞小圈子,用“自己的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就是要杜绝利益主义,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就是要杜绝个人主义,凡事都要向自己“汇报”一下,什么干部都要来“熟悉”一下,以示权威;就是要杜绝好人主义,接到电话、收到条子拉不下脸,这也照顾,那也迁就。
“不用找人”,根本的是切实依据程序和规定,根据条件和标准,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干部不用来找、不用去跑,真正让那些“只管干活”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所有优秀的人才都能脱颖而出、贡献力量。
现实中,确实存在“只想出彩,设法找人”的人,他们不是谋事而是谋势、谋人、谋官,考虑的是怎样图名挂号,怎样让领导关注、上级满意,为自己升迁增加砝码;他们“会来事”、善于钻、习惯跑,他们读的是“厚黑”,崇尚的是“关系”,想方设法拉关系、找靠山,千方百计走捷径、缩周期,不是想做大事,总想着当大官。
这样的人,往往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一旦被任用,往往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难免贻误和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政以得贤为本,国以任能而兴。
各级党委部门和领导干部需要擦亮眼睛,选贤任能,真正让那些工作能力强、道德品质好、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脱颖而出,切实担负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好人用好人的政治责任。
民日报人民论坛: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
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
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
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后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
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
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
换一个视角来看,日本作家栗良平感人肺腑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正在长春那个小馄饨馆中,以关爱和尊重为主题上演;一些公司贴出的行善“撑腰通告”,以责任与行动为潜台词传播;山东“最美女孩”刁娜在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互谅互帮,以良知和大爱感动了无数人。
这些让人眼热的场景都在真切地告诉我们:
只要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就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沟通如同“空气”,没有沟通就没有社会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最需要沟通。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沟通就没有人的社会,沟通如同社会的“空气”。
管理学家西蒙曾经说过:
管理的全过程就是决策。
而决策要科学、民主、正确,就非有一个充分的沟通过程不可。
否则,所谓的决策就只能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或属于官僚主义的“拍脑袋”,或属于主观臆断的“闭门造车”。
刘备所以会于“创业”之初选择西进路线,并最终缔造蜀国,原因就在于行动之前有了与南阳诸葛亮一番彼此交心的促膝沟通。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里的“调查”,就是放下身份,去与下属、群众作深入恳切的沟通。
我们强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前提就是要拜人民为师,与群众保持密切沟通。
中医中有一句名言: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说的是人身上某一处血管或经脉不通畅时,一定会感觉那里疼痛。
其实在人际关系中,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如果领导对下属有偏见、下属对领导有看法、群众对机关工作有质疑,一般说来,这中间都有一个缺乏有效沟通、充分沟通的缘由。
特别是面对一些流言蜚语、明显缺乏事实依据的讹传,更需要勇于沟通、主动沟通、善于沟通,以沟通及时还原事实真相、消除大众的主观疑虑、校正人们的错误视听。
延安时期,针对外界对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日报 人民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