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504902
- 上传时间:2023-07-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63KB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时杨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选修
(总分:
120分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尊礼爱民,为政以德D.以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3.叔本华说:
“一切天生万物总结起就是我,在我之外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下列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此类似的是
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顾炎武
4.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5.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
“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6.以下精美文句所属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7.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8.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B.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D.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9.“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
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
”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进行维新变法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D.掀起新文化运动
10.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11.1924年孙中山指出:
“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这里的“办法”是指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C.构建福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12.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
“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
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13.《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
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4.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
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②都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④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5.“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16.有位思想家认为:
“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伏尔泰D.孟德斯鸠
17.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架
18.《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
”那么,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C.打倒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D.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19.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近日在中山大学演讲时说,上世纪初是物理学“遍地黄金”的
年代,爱因斯坦26岁时一年能写出三篇震惊世界的文章,是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
等待破解”。
爱因斯坦破解的问题及其作用是
A.经典力学体系、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论B.相对论、否定了相对时空观
C.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D.量子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20.法国人具有着传统的浪漫主义精神。
下列哪组文艺作品体现了法国的浪漫主义色彩
A.《唐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B.《红与黑》《自由引导人民》
C.《悲惨世界》《自由引导人民》D.《巴黎圣母院》《拾穗者》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总分60分。
21.(13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评价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答耿司寇》
材料三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他一面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非复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同时又说,“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
——牛鸿恩《我所认识的李贽——李贽尊孔与反孔试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推明孔氏”的表现,并分析汉武帝时“隆儒”的目的及对儒学的影响。
(5分)
(2)材料二中李贽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宋代形成的新儒学体系是什么?
李贽提出的“人伦物理”的主张主要挑战这一体系的何种说教?
(4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宣传孔子的主要动机。
(2分)
(4)与前三段材料相比,材料四在对孔子的评价和认识上有何进步之处?
(2分)
22.(13分)20世纪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形成了三大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力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以后,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说: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
材料二美国学者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场没有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
”
材料三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材料四胡锦涛说: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的内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怎样的发展?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毛泽东领导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是什么?
(3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的核心问题。
(3分)
(4)概述中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两次理论飞跃分别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的重大贡献。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4分)
23.(14分)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的百余年,以英国为发源地、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的思潮狂飙了西方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动是自我命名的。
牛顿在力学和光学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不仅成了启蒙运动的一个主要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启蒙运动的一个主要隐喻:
光明。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一篇著名的短文中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最著名的定义:
“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要敢于认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
”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译者序
材料二(启蒙哲学)以破坏的方式对待了本身已经破坏了的东西……他们攻击的是什么国家!
是大臣和他们的宠姬仆妇的最盲目的统治,于是就有一大群小霸王和游手好闲之辈把掠夺国家的进项和人民的血汗看成一项神圣的权利。
……我们看到个人在法律上、政治上毫无权利,在良心上、思想上也同样地毫无权利。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
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力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启蒙运动“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把批判功能与生产(建设)功能结合起来,并且使两者直接地互相转化”。
——【美】彼得·盖伊《我为什么写<启蒙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的主要源泉。
(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10分)
(要求:
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60字左右)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而已。
然则变将何先?
曰:
莫亟于废八股。
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
曰:
有大害三。
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
——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二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
乡试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经济特科之设,朝廷原期取英才,以备贤良之选,非为幸进之途开营谋之路。
……夫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
为什么呢?
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
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
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
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提出废八股的主要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
(3分)
(2)据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有什么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政府在教育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没有实现的原因。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3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
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
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
……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
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
(2分)
2016/2017学年时杨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选修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
BBCDAABDDADADDBBCBC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总分60分。
21答案(计13分)
(1)表现:
提出了“独尊儒术”的主张。
(2分)
目的:
促进思想“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2分)
影响:
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分)
(2)观点: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唯一标准。
(1分)
体系:
理学。
(2分)
说教:
“存天理,灭人欲”。
(1分)
(3)评价:
孔子是主张改革的思想家。
(1分)
动机:
宣传维新变法。
(1分)
(4)进步之处:
要一分为二看待孔子及儒学思想;评价孔子要结合其时代背景。
(2分)
22答案(计13分)
(1)内涵: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分)
发展:
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1分)
(2)原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1分)
特色: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2分)
(3)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分)
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分)
(4)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走向富强。
共同特点: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言之有理也可)(4分)
23.(14分)
(1)核心:
理性(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1分)
源泉:
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思想;近代自然科学思想(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任答3点,共3分)
(2)
10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2分)
一等
开篇明确提出:
启蒙运动对旧制度进行批判,同时也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两者相辅相成。
(2分)
对传统制度和习俗的批判:
(3分)
①以理性为武器;②猛烈抨击天主教会;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④批判封建等级制度。
构建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分)
①提倡自由放任;②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民主共和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天赋人权”等)
批判和建设两个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2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能结合。
(1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24.(10分)
(1)理由:
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1分)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有识之士要求变革。
(2分)
(2)变化:
增加了外国政治、经济等的内容。
(2分)
措施:
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
(任答2点,共2分)
(3)原因:
守旧势力的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2分)
认识:
改革要尽量减少阻力;依据国情;讲究策略等言之有理即可。
(任答1点,共1分)
25.(10分)
(1)内涵:
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
(3分)
状态:
三个阶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事或各守其位。
(1分)
(2)特征:
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
(任答2点,共2分)
差异:
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2分)。
(3)共同点:
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盐城市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