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重点.docx
- 文档编号:28502077
- 上传时间:2023-07-1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5.78KB
温病重点.docx
《温病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重点
温病学重点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
2、元末王履(字安道)在《医经溯洄集》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称其“是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3、叶天士《温热论》为温病奠定学科基础,提出“卫气营血”。
4、清代杨睿(字栗山)《伤寒瘟疫条辨》;陈平伯(字祖恭)《外感温病篇》;俞霖(字师愚)《疫疹一得》;柳宝诒(字谷孙)《温热逢源》;雷丰(字少逸)《时病论》;俞肇源(字根初)《通俗伤寒论》。
5.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6.温病分类:
7.( w Y'g3K(d8[伤寒,金匮,张仲景1)根据病因性质分类:
①温热类温病: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②湿热类温病:
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
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8.(3D&R.w*D.`*_2)根据发病特点分:
①新感温病—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的温病。
如风温、秋燥、冬温等。
暑温、湿温发病后的证候特点与时令病邪的证候特点一至,仍属新感温病。
②伏邪温病春温、伏暑等。
9.7.9q.?
9v;C"k$H1h0X777温病特点:
①8Z9v4b4Z%k$X/s/W①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叶天士《温热论》明确提出温邪概念);②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温病的发生往往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地域性③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8.温病的命名:
①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于春季——春温,发于冬季——冬温;②以时令主气为依据风温、暑温、湿温;③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如秋燥;④以临床特点为依据如大头瘟、烂喉痧、疟疾、霍乱;⑤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如瘟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等。
9.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10.瘟疫:
“温”指疾病的性质,疫是指疾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
联系起来说,瘟疫就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
(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属于温病范围)
11.11.11111111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
12.'B)F+F)j D+H!
m伤寒,金匮,张仲景12
12暑热病邪致病特点:
多发生于夏季。
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
%O.w2j.L Z1@弘扬仲景,光大国医13.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多发生于长夏。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后期转归:
即可伤阴也可伤阳)
14燥热病邪致病特点:
多发生于秋季。
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
15."{9l!
C"b.r4Y'M'C6U15115温热病邪致病特点:
冬季感受寒邪,当时未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到春季再自里而外发为温病,称之为伏寒化温。
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16.温毒病邪:
把可以引起具有温热性质,且局部有肿毒特征一类外感热病的病因称为温毒,即温毒病邪。
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
17.疫疠病邪:
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名词:
疫疠病邪——六淫邪气外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散播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8.)M$p([!
F*Q1^"W弘扬仲景,光大国医18
卫气营血辨证(清,叶天士)
①卫分证:
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以发热恶寒,口微渴为要点
&f#J0t%R1_,A3I!
W2W-j.H仲景2X"U'y8u9o9h;|②气分证:
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U4c/d5t%\'F,P弘扬仲景,光大国医以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要点
③营分证:
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以身热夜甚,时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絳为要点
④血分证: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以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降为要点
卫
气
营
血
发热类型
发热,微勿风寒
但发热,不勿寒
身热夜甚
身热夜甚
汗出
无汗或少汗
汗多
无汗
无汗
口渴
口微渴
口渴
口干,不甚渴饮
口干,不甚渴饮
舌苔
舌苔薄白
舌苔黄
少苔或无苔
少苔或无苔
舌质
舌边尖红
舌质红
舌质红降
舌质深降
脉象
脉浮数
脉数有力
细数
细数
神志异常
无
少有
多见
极多见
动风
极少见
可见
多见
多见
出血
无
无
可见
必见
病机
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j5S3{;H(n张仲景学术研究19.三焦辨证(吴鞠通)
①邪在上焦
+u,E#E/x1^弘扬仲景,光大国医5E z.k/J%N0d弘扬仲景,光大国医热陷心包证:
邪热内陷,机窍阻闭。
以神昏,肢厥,舌降为要点
'l1~$~4y&T9|:
F3L7N7IH湿蒙心包证: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以神识昏蒙,苔腻为要点
②邪在下焦
肾精耗损证:
热邪久羁,损耗肾阴。
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降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要点
.f%s0t5_/L.["o2?
虚风内动证:
肾精虚损,肝失涵养,虚风内动。
以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为要点
.X1~3E4K.\9J0N张20.辨舌苔
1苔白厚而粘腻湿热相搏于气分之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如苔白厚腻,口中发甜,伴有舌上粘涎附着,口中吐厚涎沫者,为湿浊中阻之象,可见于湿邪困脾,浊邪上犯之证,又名脾瘅。
2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
也可见于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3苔白腻而舌质红降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至热邪内郁不能外达所致。
4苔黄干燥气分邪热炽盛,津液受伤的征象,可见于邪热浮盛于阳明经或其他里热证。
5苔老黄燥裂多为阳明腑实、津液受伤之征象,同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
6黄腻苔或黄浊苔湿热内蕴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湿热并重而盛于气分阶段。
7灰燥苔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象。
8灰腻苔为温病兼夹湿痰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渴喜热饮,或吐痰浊涎沫等症状。
9舌尖红赤起刺一般为心火上炎之征象,在温病中亦可见于邪热初入营分时,多为红降舌之早期。
10实:
舌质纯降鲜泽热入心包
舌降而干燥邪热入营,营阴耗伤之征象。
如舌中心干降而周围尚润,为胃热抗盛而心营受劫。
虚:
舌降光亮如镜镜面舌,胃阴衰亡的征象
舌降不鲜,干枯而萎肾阴耗竭之征象,病情多危重,预后较差,多见于温病后期。
21.牙齿润燥
①光燥如石多为胃热津伤,但肾阴未竭,病情尚不严重之征象。
这种齿燥常见于热盛阴伤之证,,但亦有见于温病初起者,此时多伴有恶寒无汗等卫表症状,属于卫阳郁闭,表气不通,津液一时不能上布所致,一经发散表邪,表气疏通,津液得以上布,其齿燥即可转润。
②燥如枯骨为肾阴枯竭,不能上承于齿的征象,多数预后不良。
22.辨斑疹
斑是指皮疹点大成片,平摊与皮肤,有触目之形,而一般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消后不脱屑者;疹是皮疹中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压之而色退。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色泽(色泽愈深,病情越重)红火荣润——邪热壅滞不甚,血行较畅,正气尚盛,邪热有透外之机;鲜红如胭脂——血热炽盛;紫炽如鸡冠花——营血热毒深重;紫黑——火毒极盛危重之象。
23.白
:
在湿热性质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内含少量浆液。
诊断意义:
①辨病证性质:
临床上白
多见于湿温、暑湿、伏暑等湿热性质温病,尤其对这些病证误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时更为多见。
②辨津气盛衰:
透发后每见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祛外达之佳象;如
出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
24.发热类型:
1.发热恶寒;2.寒热往来;3.壮热(病机:
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邪热蒸腾于内外,里热蒸迫)4.日哺潮热;5.身热不扬;6.发热夜甚;7.夜热早凉;8.低热
25.战汗:
指热势持续壮盛日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降。
26.神志异常
神志昏蒙:
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呈朦胧状态,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
为气分湿热之邪不解,蒸酿痰浊而蒙蔽心包,,扰及心神所致。
神昏谵语:
见于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或营热扰心,或血热扰心,或热闭心包扰乱神明,或热结肠腑热邪上扰心神,或热结肠腑而伴热陷心包之证。
27.痉病
实痉虚痉
病因实热因素虚热
病机热炽痉挛水不逐木
抽搐全身性,有力局限,无力
状态幅度大,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幅度小
伴症颈项、胸腹、四肢等实热证候虚热证候
7A8y&H(R&S张仲景学术研究28.温病主要治法
'G*u8\)|:
(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
)l*|2B2\5o2r7F6t8l+a张仲景学术研究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B%r+i(X)y6K.\张仲景学术研究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
U;@7\!
u;z5o,X;Q!
O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6R6L;d.`7l4Q1Q仲景论坛
(二)清解气热法
4`:
^4S/O'k7F;C张仲景学术研究――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
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
J,S,\9N/Q6B'}4S$b弘扬仲景,光大国医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L2F*S6c"S!
J#O"k'G伤寒,金匮,张仲景(三)和解祛邪――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
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
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
W6K#t6V%r!
u.[,_)H张仲景学术研究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
8H'Y!
S9[,C,A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疟疾病
(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
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
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
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
3s!
W+r3O8Y:
_%j'V9E*Y,s伤寒,金匮,张仲景(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
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
._:
v#P5t2R9K,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湿热积滞交结肠胃
(v,_#q-k q!
o9o仲景论坛3、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
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六)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
/^!
\1\&\/F)a/F6Y4Z2n,[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
3、气营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玉女煎:
生石膏,知母,麦冬,牛膝,熟地(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化斑汤:
生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参,犀角,白粳米】
(七)开窍息风法
)q3}#N-_(J1[张仲景学术研究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温病患者热邪陷入心包
2、豁痰开窍(菖薄郁金汤)——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机窍
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温病邪热内炽,引动肝风,风火相煽
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温病后期因肝肾真阴亏损而致筋脉失于滋养,虚风内动
(八)滋阴生津法
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1I7m)l1P5j$A"w4i仲景论坛2、增液润肠(增液汤):
]+z"?
)g3Y*f&]1G3S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C6f7d*g;w0n"M7R+`#c张仲景学术研究(九)固正救脱法
7e"Y!
m$K&t*X8x%m5w2u弘扬仲景,光大国医1、益气敛阴(生脉散)9v0I.C,n6}0e,v5D张仲景学术研究2、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
29、风温:
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症候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特点:
多发于春冬两季;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见证,病变中期以邪热壅肺等气分里热证为主,后期多呈现肺胃阴伤证候;易逆传心包。
鉴别(春温):
风温与春温都可发生于春季。
风温病因是风热病邪,感邪后即发病,见肺卫表热证,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伏而外发,初期即可见里热症候。
风温初起病变部位在肺卫,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之象。
春温初起病变部位在气分或营分,病情重,变化快,后期常见肝肾阴伤症候。
、邪袭肺卫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苔薄、脉浮数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
、气分热盛:
1、邪热壅肺身热喘咳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痰多而喘急显著者可加葶苈子、苏子等以降气平喘。
2、肺热腑实喘促痰壅、潮热便秘同具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宣白承气汤
3、肺热发疹身热、咳嗽等肺热见证同时伴有充血性皮疹宣肺泄热,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
4、痰热结胸身热、胸脘痞满、按之疼痛、苔黄滑清热化痰开结小陷胸加枳实汤
、热入心包1、热陷心包身热、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绛,同时伴有肢厥、舌蹇等症清心凉营,泄热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等
功效异同:
安、紫、至三方皆有清热解毒、透络开窍、苏醒神志之功,属凉开之剂,是传统治疗温病神昏之要药,俗称“三宝”。
三方药物组成不同,其功效也各有差异:
安药性最凉长于清热兼能解毒,主要用于高热昏迷之症;紫药性偏凉,长于止痉息风、泄热通便,多用于高热惊厥之证;至则长于芳香辟秽,多用于窍闭谵语之症。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身热、神昏、舌蹇和便秘、腹硬痛清心开窍,攻下腑实牛黄承气汤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见于风温的后期,以干咳、口干咽燥为主症滋养肺胃,清涤余邪沙参麦冬汤
30、春温:
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发生于春季,以发病急骤、初起即有明显里热证候,病情较重,变化较多,后期可伤及肝肾阴液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急性热病。
发病方式:
伏邪自发新感引发
治则:
清泄里热为基本治则,兼以养阴透邪
、初发1、气分郁热:
身热、烦渴、口苦干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
2、卫气同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黄燥、脉数有力解表清里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
3、热灼营分身热夜甚、心烦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而干清营泻热清营汤银花、连翘、竹叶性凉质轻,轻清透热,宣通气机,与清营药配合,可使营热外达,透出气分而解,即“透热转气”
4、卫营同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
、邪盛气分1、热灼胸膈身热不已、胸膈灼热如焚、心烦、唇焦咽燥、舌红苔黄清泄膈热凉膈散
2、热结肠腑身热、便秘、腹部硬满疼痛通腑泄热阳明腑实,热结液亏者用增液承气汤;阳明腑实,气液俱亏者用新加黄龙汤;热结肠腑,小肠热盛者用导赤承气汤。
吴:
热结液干之大实证用大承气汤;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用调胃承气汤;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用增液承气汤。
、热炽营血1、气营(血)两燔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或用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2、热盛动血身灼热、斑疹密布、或多部位出血、舌质深绛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3、热与血结身热、少腹坚满疼痛、神志如狂、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泄热通结,活血逐瘀桃仁承气汤
、热盛动风高热、烦渴、痉厥清热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灼真阴1、真阴亏损身热不甚、手足心甚于手足背、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滋补肝肾,润养阴液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
2、阴虚动风手指蠕动、甚或瘛瘲、舌干绛、脉虚滋阴养血,潜阳息风三甲复脉汤(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生地阿胶麻仁麦冬白芍炙甘草)或大定风珠
、邪留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细数滋阴清热,搜邪透络青蒿鳖甲汤
31、暑温发于夏暑之时治则:
清暑泄热
、气分证治1、暑入阳明壮热、汗多、口渴、脉洪数清泄暑热。
津气受伤者兼以益气生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暑伤津气身热、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无力清热涤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
3、津气欲脱身热骤退、大汗不止、脉散大补敛津气,扶正固脱生脉散
4、暑湿弥漫三焦身热、耳聋眩晕、咳痰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清热利湿,宣通三焦三石汤(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通草)
、营血分证治1、暑入心营灼热、时有谵语、舌红绛(因暑热之邪猝中心营而内闭心包所致,以一病即发昏厥为特征成为暑厥)清营泻热,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气营两燔壮热、烦渴、苔黄燥燥扰昏谵、舌绛清气凉营,解毒救阴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
3、暑热动风身灼热、四肢抽搐(暑痫即是暑风)清泄暑热,息风定痉羚角钩藤汤
4、暑入血分斑疹、出血、舌绛等血分热盛及动血表现凉血解毒,窍闭甚者配合清心开窍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后期暑伤心肾心烦、消渴、舌红、脉细数清心泻火,滋肾养阴连梅汤(黄连乌梅麦冬生地阿胶)为黄连阿胶汤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生地、麦冬而成,黄连阿胶汤虚实皆重
32、湿温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后期有伤阳伤阴两种转归
治则:
祛湿清热治法:
上焦宜芳化中焦宜苦燥下焦宜淡渗
湿温初起三禁:
指在湿温初起时,禁辛温峻汗、禁苦寒攻下、禁滋腻养阴三种治法。
吴: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湿重于热1、湿遏卫气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苔白腻、脉濡缓芳香辛散,宣气化湿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赤苓杏仁薏苡仁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
2、邪阻膜原3、邪困中焦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湿热并重1、湿热困阻中焦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辛开苦降,清化湿热王氏连朴饮(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山栀子芦根)
2、湿热蕴毒发热、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解毒利咽甘露消毒丹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并伴有湿热内蕴之象清热化湿,化痰开窍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后期余邪未净身热已退、食少、苔薄腻轻清芳化,涤除余邪薛氏五叶芦根汤
33、伏暑(暑热或暑湿病邪)
、初发证治1、卫气同病发热恶寒、头痛、心烦口渴、脘痞、苔腻清暑化湿,疏解表邪银翘散去牛蒡、玄参加杏仁、滑石,黄连香薷饮
2、卫营同病发热、恶寒、心烦、口干、舌绛少苔清营泻热,兼辛凉透表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邪在气分1、暑湿郁阻少阳寒热似疟、胸腹灼热、苔腻清泄少阳,和解化湿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半夏枳壳陈皮赤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2、暑湿夹滞,阻结肠道身热、胸腹灼热、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导滞通下,清热化湿枳实导滞汤(枳实生大黄山楂槟榔厚朴川连六曲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34、秋燥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清初喻嘉言治则:
滋润祛邪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是针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确立的治疗大法。
所谓上燥治气,即病初肺经燥热偏盛,在治疗上以治肺为主,除用甘寒养肺阴外,还要辛凉宣肺;中燥增液,即病至中期,多涉及胃肠,以胃肠津液耗伤为主,宜以甘寒之品补养胃阴、滋润肠液;下燥治血即病至后期,由于燥热久羁,往往易伤肝肾真阴,宜用甘寒、酸寒、咸寒之品滋养肝肾阴液,此处所谓“治血”不是指滋补阴血。
邪犯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少津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35、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以头面掀赤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
36、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温热病,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
37、叶天士《温热论》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逆传心包:
邪在上焦肺卫不解,有不顺传中焦阳明气分,而直犯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的过程。
叶天士明确提出温邪是温病的病因,突出了温病病因的温热性质。
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透热转气:
营分证的佐治法,即在清营热养营阴的主药中,加入轻清宣透之品,使热邪自营分转出气分而解的一种治法。
凉血散血:
指清泄血分热邪(凉血),并具有活血消瘀(散血)的作用。
<活血消瘀;散血中郁热;升阴养液>
试述叶天士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大法:
①在卫汗之可也:
邪在卫分,主以汗法。
“汗”是指辛凉透达之剂,即“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辛能宣散凉能清解,意在宣肺透解使邪热外达,此时最忌辛温或过于寒凉之品。
②到气才可清气:
必须在确定邪入气分后,方可用清气法,不可早用、滥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