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docx
- 文档编号:28492916
- 上传时间:2023-07-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56KB
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docx
《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
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
/h1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情怀在他17岁时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自己职业时的考虑》中便已显露
对马克思而言,这种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世界历史的积极扬弃就是共产主义。
可以说,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赋予“世界历史”以独特含义的,标志着马克思世界理论的初步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以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来批判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强调指出: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54-57这里,“市民社会”指的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指的就是同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是以实践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发展的动力以及其中所蕴藏的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并以这种方式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向更高社会形态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中雇佣劳动的实践活动方式使得自身必然被扬弃而走向“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
所有这些,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终形成他们的世界历史理论做好了理论准备。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
正是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指出: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89具体讲就是,历史活动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现实人的现实活动,而不是想象主体的想象的活动。
人们在每一历史阶段上活动都要受到自己所处时代生产方式的制约。
而伴随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88因此,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开始于资产阶级主导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但是,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
89因此,“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异化。
但有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
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
44而对于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旨归的马克思来讲,这种异化必须被消除。
而异化的消除,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89否则,共产主义只能是“地域性的”与“粗陋的”共产主义。
这意味着,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进程包括资产阶级主导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无产阶级主导的“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逻辑关联是: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现实前提,“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必然结果。
此后,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社会发展动力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详细地阐发了他的世界历史理论。
他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276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并不是世界历史的终结,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从客观方面讲,“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
/h1
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得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278从主观方面讲,“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84马克思的上述主张,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了系统的阐发,这里不再赘述。
但值得指出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发挥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发展状况”的观点,对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作了这样的描述: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276这三大形式,表现为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递次演进,体现着“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不断发展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体现着人类从最初的“孤立”状态向“世界历史”状态的发展过程。
二前已述及,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
但是,黑格尔通过“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与发展性而实现的自我运动、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对人类历史辩证运动过程的描述,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整体性与特殊性的分析,无疑都是非常深刻的。
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创造性改造,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其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这一历史的主体与前提来取代黑格尔思辨哲学把精神当作历史发展的最高主宰的唯心史观的做法。
黑格尔在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领域的前提下,认为“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
换句话说:
“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发展一样。
”58-59由此观之,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
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批判与颠覆。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
“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在以下面这种方式发展着:
人类仅仅是这种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即群众。
因此,思辨的、奥秘的历史在经验的、明显的历史中的发生是黑格尔一手促成的。
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说来,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
”108正因为黑格尔颠倒了物质与精神、人的劳动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就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的人:
“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118-11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89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历史活动本身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世界历史绝对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的表现,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的交往方式不断发展的结果。
其二,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观改造了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中的劳动辩证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动力及劳动主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在《精神现象学》关于“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中,黑格尔通过“主奴关系辩证法”对劳动主题进行了直接阐述。
在“主奴关系辩证法”中,“承认”是关键的一环。
主人与奴隶相互承认,奴隶承认主人是我的主人,主人承认奴隶是我的奴隶。
在这种“承认”中,主人与奴隶相互依赖,主人依赖奴隶为他劳动,奴隶依赖主人而活着。
但是,“通过劳动,奴隶的意识回到了他自身”。
/h1
7]这是因为,主人把生产资料交给奴隶去进行劳动,奴隶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劳动过程中,不仅改造了自然,而且也意识到了自身的力量,奴隶从自然界这一对象上渐渐感到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样,在劳动过程中,奴隶完成了对他自身的真实的独立的意识,个人通过劳动确证了自己。
黑格尔把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这一制约着人的生成和自然界变化的改造力量变成人类历史的基本要素,这是黑格尔的一个伟大历史贡献,对此马克思予以了充分肯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319当然,尽管“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但是,黑格尔“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
316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劳动观中积极的东西,充分肯定劳动对象化在人与历史的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类历史正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
这一主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了具体的阐释。
他把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当作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通过对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所发生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生产力与人们的交往方式(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社会革命根源于生产力与人们的交往方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共产主义革命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劳动及其异化的社会关系的消除,它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一真正的共同体当中,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详细、系统地论述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指出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与条件。
其三,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改造了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中的历史辩证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黑格尔是第一个用辩证法来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思想家。
在黑格尔那里,历史辩证法实际上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法,精神的运动就是发展,只有通过发展,潜伏在它本身中的东西才得到发挥和实现。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指出,绝对精神的“发展原则包含一个更广阔的原则,就是有一个内在的决定,一个在本身存在的、自己实现自己的假定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这一个形式上的决定,根本上就是‘精神’,它有世界历史做他的舞台。
它的财产和它的实现的场合。
……它只发展它在本身存在的东西,它使自己确实地发展到它向来潜伏地所居的地位”。
51黑格尔进一步指出,世界历史就是精神自由原则的实现阶段的连续。
第一个阶段就是“精神”汩没于“自然”之中,即“自然”本身就蕴涵着“理性”,精神存在的自然状态;第二个阶段就是精神从直接的自然的状态里分离出来,进展到它的自由意识状态;第三个阶段就是精神的自由意识提高到了纯粹的普遍性,提高到了本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因此,“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它潜伏在自己本身‘精神’的表现。
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经含有树木的全部现在和果实的滋味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
……东方人还不知道,‘精神’———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他们不自由。
他们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
……这个人只是一个专制君主,不是一个自由人。
……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只知道少数人是自由的,而不是人人是自由的。
……各日耳曼民族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首先取得了这个意识,知道人类之为人类是自由的:
知道‘精神’的自由造成它最特殊的本性”。
16-17这就是黑格尔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所表示的“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产生出来并实现自身的发展的一般逻辑的本性。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从唯心主义体系中解救出来。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指出: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
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
”因而,“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
/h1
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它称之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世界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12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使辩证法立足于新唯物主义基础上,这个新唯物主义就是以人的客观的、物质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其核心主张的唯物主义。
这样,一方面,马克思把黑格尔的抽象的、脱离现实社会的在思辨的理性天国运动的辩证法,拉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成为人们现实生活在观念上反映的辩证法;另一方面,马克思把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抽象的、绝对理念的运动主体,改造为现实的人这一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
三通过考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改造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蕴涵着极其深刻的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灵魂”,舍此,马克思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历史理论。
蕴涵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方法论就是他改造过了的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原则,具体表现为现实性原则与发展(否定之否定)原则。
第一,现实性原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
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73-74现实的历史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就不能正确理解历史发展。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78-79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物质生产本身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二者构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
因而,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
也正是如此,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于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分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造就的世界历史状态。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88-89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即共产主义的实现。
第二,发展原则。
黑格尔认为,历史辩证法与历史主义是同时并存的。
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的出现看作是“精神”借助于人的热情与欲望,并通过特定的民族精神,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展开的实现其自由本性的历史过程。
对于黑格尔来说,历史是被理性所决定,在时间中实现其目的与计划的行动过程,理性的目的和行动贯穿于人类全部的历史活动中,世界历史就是精神在空间中发展的一种合理的过程。
与黑格尔相反的是,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活动本身就是现实的人通过其现实的活动实现其目的的活动,世界历史绝对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的表现,而是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包括人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的需要的结果。
对马克思来说,哲学用来观察历史的唯一依据就是“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而历史从最终的决定意义上是被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决定并通过大量偶然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有规律的过程。
也正因为如此,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把:
“经济的社会形态
/h1
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10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后,指出它们都是历史过程的结果。
“劳动对资本的关系,或者说,劳动对作为资本的劳动客观条件的关系,是以一个历史过程为前提的,这个历史过程曾促使劳动者是所有者,或者说劳动者本身从事劳动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解体。
”490同样,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狭隘性必然造成自身的解体,成为共产主义这一新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
“尽管按照资本的本性来说,它本身是狭隘的,但它力求全面地发展生产力,这样就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前提,这种实现方式的基础,不是为了再生产一定的状态或者最多是扩大这种状态而发展生产力,相反,在这里生产力的自由、无阻碍、不断进步和全面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的前提,因而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这种趋势是资本所具有的,但同时又是同资本这种狭隘的生产形式相矛盾的,因而把资本推向解体,这种趋势使资本同以往的一切生产方式区别开来,同时意味着,资本不过表现为过渡点。
”539资本作为过渡点,表现为它自身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马克思以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269这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在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就的巨大生产力与普遍交往程度的基础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所导致的财富大量被资本家占有的弊端,对古代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直接结合的生产方式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历史 理论 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