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读后感共7篇.docx
- 文档编号:28483387
- 上传时间:2023-07-1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99KB
孔子世家读后感共7篇.docx
《孔子世家读后感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世家读后感共7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世家读后感共7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共7篇)
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的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的范文孔子世家读后感600字
【导语】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生平与事迹伟大的人格与坚持理想的不懈精神,大了“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孔子说: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
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
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
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
“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
”孔子答道:
“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
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
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
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
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
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
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
”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
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
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
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
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
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
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
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
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
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
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
孔子叩心自问:
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
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
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
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
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们在大树下“习礼”。
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
*们让孔子快跑。
孔子却安慰*们,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之后,孔子以及他的*们秘密地离开宋国。
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
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
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
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
“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
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
”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
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
“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
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
”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
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
但人生孰能无过?
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内容仅供参考
第2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
导读:
本文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1: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
孔子说: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
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
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
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
“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
”孔子答道:
“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
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
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
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
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
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
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
”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
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
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
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
岁返鲁。
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
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
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
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
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
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
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
孔子叩心自问:
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
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
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
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
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
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
弟子们让孔子快跑。
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
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孔子师徒先后
来到新郑。
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
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
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
“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
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
”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
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
“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
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
”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
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
但人生孰能无过?
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篇2: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
这次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印证了司马迁说的: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以前看过《礼运》、《易经》、《乐记》、《经解》、《学记》,以及《论语》,这些当然是名著,但这次通过《史记》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与以前的东西结合起来,深刻的感觉到了孔子的悲哀。
当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时期神话后的孔子,《史记》里的孔子给人感觉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
“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
”后面的
《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
(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
”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
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
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
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
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
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
明岁,子路死于卫。
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
“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歌曰: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因而涕下。
谓孔子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为冲动死在了卫国,孔子一听,一下气血上涌,带动以前
的忧愁就病倒了。
子贡来看望,孔子勉强装作很悠闲的样子,说:
“赐呀,你也太晚了吧!
”孔子哀叹一声,唱到,支撑天地的太山已经摧毁,支撑房屋的主梁也已经被摧毁,领导人心的贤人呀,也已经不管用啦呀!
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跟子贡说:
“天地之间没有道德的约束已经很久了,我的主张一直不能够推行,悲催呀!
那曾兴盛无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经被葬在了东边,那礼乐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边,昨晚我梦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
”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又拥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死而无憾呀!
篇3: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
说到孔子,大家是无人不知。
这位圣贤的光辉形象被人们无数次的瞻仰,人们送给这位伟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称号——孔圣人。
司马迁同志也是孔夫子的忠实粉丝,因此专门用一大篇文章来写这位圣贤。
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孔子的人生哲学及治国方针。
让我们回到从前……
鲁国,襄公二十三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了。
他头顶下陷,相貌奇特。
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
“叫他孔丘吧!
”从此,伟大的孔圣人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
孔丘,字仲尼,生于昌平县,早年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
母逝后,与父同葬房山。
孔丘广收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流浪之旅。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仪为主的。
六十五岁时,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上任才三个月,贩羊卖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价格,男女都分开走路,
见到别人掉落的东西也不敢捡,来鲁国的旅人,不用向官府请求,也会给予亲切的照顾。
齐王听说孔子主政,恐惧万分,便用计赶走了孔子。
孔子先后到了卫、曹、叶、宋、楚、齐、郑、魏、赵等国,发扬礼乐,弟子遍布天下。
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一代圣贤孔子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离去了,可他所主张的礼仪和其著作《春秋》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为后人所瞻仰。
他的弟子将他所说的话整理成册,成为了名扬天下的《论语》。
每当我们欣赏这两部伟大的书籍时,都应该想到:
这是孔子人生哲理的体现,是后人了解他的唯一途径。
孔圣人的心血都凝聚在了这里。
我们只能说:
“孔子永垂不朽!
”
篇4: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
公元前479年3月9日,巨星陨落,一个伟大的生命离我们而去,只留下他的灵魂和思想,光耀千秋。
他就是我们通常叫的孔子,也就是曾在特殊年代被批成‘‘孔老二’’的那个丑老头!
其实他也不是老了才变丑的,两千多年前,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一户人家,一个丑小孩诞生国。
他的脑袋天生畸形,头顶四周高中间低。
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像倒过来的屋顶。
名之曰丘,固当。
学者鲍鹏山说这种头顶可能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但从后来的人生际遇看,命运似乎并没有更好的眷顾这个丑孩子。
三岁丧父,十五岁失母,家境贫寒,一生颠沛流离。
后虽广收弟子,名声日隆,但终因不擅机巧而四处不招人待见。
有一次,鲁国贵族季武子宴请士子,利用聚会选拔官员。
孔子得知后自忖:
自己是大
夫后裔,又是读书人,应该去参加这场宴会便欣然前往。
却被季氏家臣阳虎在门外拦住,冷冷地嘲讽道:
“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这老夫子并没清醒地认识:
他只是个读书人!
要说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也真够乱套的。
臣弑君,子杀父,下挟上,“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到处都是称霸野心。
周王朝实际上被四分五裂,各诸侯国恨不得吃颗大力丸,一夜间有吞并天下的能量。
所谓‘‘乱世出英雄",我在想,以他的智商、胆略、博学,以及不怕死的气魄,如果揭竿而起,中国的历史肯定得重写。
但这个丑老头却真敢玩,非要以一己之力去拨乱反正,“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是个活该受罪的读书人呀!
纵观孔子一生,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为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努力。
年过五十,他离开鲁国,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到处去推销,去游说。
遭到各种冷遇、各种危险、各种屈辱,每每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人生苦难何其多,所幸,一路上有学生陪伴(来了一帮读书人)。
孔子五十七岁那年,因为有小人诽谤于卫灵公前,不得不离开卫国,前往陈。
经过匡地时,驾车的那个学生指着城墙的缺口对老师大谈他的英雄史:
“我当初就是从这里进去的!
”匡地人听见了这句不同寻常的话,以为他们是阳虎的队伍---就是当初嘲讽孔子的那个混蛋。
加上孔子身材高大,给人孔武有力的感觉,遂一言不合将他们抓了起来,囚禁了五日。
同行弟子都非常害怕,孔子从容地劝慰他们:
“如果天不丧我,匡人能奈我何!
”待颜回赶到,孔子一见颜回,老泪纵横:
“回啊,我以为你死了!
”原来他心里有多少牵挂,只在恰
当的时候流露。
颜回说:
“子在,回何敢死!
”这句话,我根本不舍得翻译。
再三吟读,令我这个读书的人感动满怀!
63岁那年,楚人欲聘孔子,陈、蔡大夫害怕楚国因此而壮大,调发了一群服徭役的人将孔子围攻在野外,孔子一行困于斯,不得行,而粮食断绝,从者疲惫不堪,饿得都站不起来了。
但孔子依然讲习诵读,弦歌不辍。
子路很生气,一脸怒容地对孔子说:
“君子亦有穷乎?
”子贡也忍不住怒色。
孔子茫然若失,问颜回:
“吾道非耶?
吾何为于此?
”颜回是这样回答老师的:
“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也只有读书人才能这样“画饼充饥”自娱自乐!
你看,这丑老头自找苦吃也就罢了,非培养一大批读书人陪着自己吃苦。
颜回也是个资深的读书人,不仅勤学好问,举一反三,智慧超群,才能出众,而且安贫乐道,知天顺命。
孔子称赞他: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回环往复,赞不绝口!
鲁哀公十四年春,颜回死,才42岁,其时,孔子72岁。
消息传来,孔子悲痛难奈,恸哭流涕,“噫!
天丧予!
天丧予!
”如人有丧子之痛。
旁人不解,认为他悲伤过度不和中庸之道,孔子说: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这份情感,世人不易理解,只有读书人自己能体会。
孔子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
他一生都在寻找一个能实施他政治主张的人,能帮助他重新恢复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的景象。
几十年颠沛流离的奔波,殚精竭虑的坚守,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坎坷挫折从未退缩,在“燃梦”的路上,走得障碍重重,走得坚忍不拔!
鲁哀公三年,孔子离开卫国,经过曹国来到宋国。
宋国司马桓魋非常憎恶孔子,欲杀之。
孔子虽然处处不受待见,也不是说杀就能杀的主,估计他不敢轻举妄动。
见孔子与弟子在大树下习礼,便派人把树砍掉。
这算是伐“树”儆“丘”。
弟子劝说:
“赶快逃吧!
”孔子说:
“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
去郑国的途中,与弟子走失,孔子孓然一身立于郊外的城门。
一个路过的郑人看到,对四处寻找的子贡说:
“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读到这段文字,内心不由一紧!
那个场景,仿佛重现眼前,旷漠荒凉之地,衰草连天,残阳如血,孔子颓然靠在一扇破败的城门上,望向远处绵绵的青山。
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这个衰弱的老人,他在想什么?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可周道已逝去如流水,在诸侯争霸的混乱中土崩瓦解。
他还一意孤行,“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那些看破世事的隐士眼中,他更像位不合时宜的傻瓜。
楚狂士接舆劝他识时务,早点退出江湖: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此时的孔子,多像悲剧中的末路英雄。
“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把话转述给老师听,孔子欣然笑曰:
“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本来,子贡听了这话,心里是很悲伤失落的。
但孔子豁然自嘲,又让他放下心来。
孔子的从容洒脱,坚定不屈的精神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学生。
令他们各自为政时,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子路性格刚直,鲁莽,说话急躁,为人忠厚。
小孔子七岁,常伴
孔子身边,对孔子忠心耿耿。
孔子在中多次教育他三思而后行,遇事知变通。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的采邑长官,得知孔悝参与反乱,急忙纵马前去。
路遇子羔,告诫他:
“城门已闭,不要进去。
免得惹祸上身!
”子路朗声说道:
“食人俸禄,不避其难!
”遂随使者入城。
子路找到孔悝,要杀了这个叛贼,侍臣围攻子路。
子路本就是武功高手,在打斗中,他们只击断了他帽子的带子。
子路说:
“君子死而冠不免。
”君子即使死,也不能衣冠不整!
于是停下来系带子,给了敌人置他于死地的机会。
我的天,这就是孔子带出来的读书人,傻吧?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内乱,心都提到嗓子眼上。
“子路怕是此劫难逃了!
”得知子路被剁成肉酱的惨烈结局,孔子失声痛哭,大病一场。
子贡去看他,孔子拖着手杖,正在门外慢慢地走,那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子贡远远地看见,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孔子回头看到子贡,一声长叹:
“赐,汝来何其晚也?
”赐,汝来何其晚也!
七日后,孔子与世长辞!
孔子去世后,学生们为他守孝三年。
子贡在坟旁筑庐又守孝三年,才离开!
多么重情重义的读书人!
司马迁说: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到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想想我们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多少风雨坎坷,然而,国可破,山河可易帜,我们的华夏文明却一脉相承直
到今天,正是这些读书人,撑起了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直是一个有根有源有种的民族!
第3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仁爱、礼仪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也是由一个平凡的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子诞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故去了。
后来,他到周去学礼,回来后门下的学生就多了起来。
这时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爱、礼仪,在他三十五岁时,终于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礼仪。
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恰好监理典礼事务,临行前他建议鲁君带左右司马,以备不测。
会盟时,齐方表演刀剑乱舞,孔子唯恐其伤及鲁君,立刻挥袖制止。
齐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台表演,他们对鲁君做出了轻漫的举动。
孔子见状,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将其腰斩。
由于孔子胆识过人,义正辞严,令齐景公十分不安。
为表歉意,齐国将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然而,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又不满鲁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终于去职离乡,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周游列国”。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找与他政见相合的当权者,来传播仁爱和礼仪。
他不为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在卫国,他因卫灵公爱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离去;在宋国,被想加害于他的司马桓魅赶了出去;甚至在郑国,孔子与其弟子失散。
有人对其弟子子贡说:
“东门外有个人,额像尧,颈像皋陶,肩像[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地址]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似的。
”子贡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禀告孔子,没想到“至圣先师”孔子欣然笑道:
“我的长相倒未必真像圣贤一样,但说我为推行仁爱、礼仪的大道,落得无处藏身,像丧家狗似的,这一点倒真的不错,真的不错!
”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拥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具有这样荣辱不惊的境界。
经过陈蔡之难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
而鲁国依旧不用孔子,他也无心出仕,遂开始修《诗》、《书》,定《礼》、《乐》,编《春秋》,又十分喜欢研究《易》。
另外,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因材施教,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集成了儒家学派。
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第4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说起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史记·孔子世家》。
但毕竟是大学生了,此时读书少了以前的学习看故事的情节,多了些边读边想的境界,但因为文学天赋不高吧,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小想法。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到今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有很神圣的地位。
但世界上有没有圣人,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人无完人。
但是人类需要神圣,需要一种信仰去引领我们的人生,所以,圣人大都是造出来的。
究其原因,可能是人类自我感觉渺小,但本身人类思维已经足够灵活发达,需要而且有能力制造强大的伪装来自我安慰。
起初是一种心理安慰,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信仰,在人们的心里与血液里流淌。
在我看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存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里,熠熠生辉,指导者我们的人生方向。
但是在司马迁笔下的孔子,还没有被完全的神圣化。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写通史的开山鼻祖,关键是其自成一家,而为后代一直效仿。
众所周知,《史记》的体例分类是按照本纪、世家、列传、年表等,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将人物分到各个项目里,也表示了作者对某某些历史人物的褒贬。
最耐人寻味的要数载诸侯王“世家”类,司马迁列入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两篇,陈胜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成王,这无可厚非,但是司马迁却把连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世家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