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8477755
- 上传时间:2023-07-14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11.39KB
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35.0分)
1.史载,周文王“孝友二虢(文王同辈),而惠慈二蔡(文王子辈),刑于大姒,比于诸弟。
……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文王父辈)而咨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讨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四家为文王子辈)。
”材料说明( )
A.文王政治以血亲关系为主干B.分封制成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C.早期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微弱D.文王以嫡长子继承制维系统治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反映的“孝友二虢(文王同辈)”、“惠慈二蔡(文王子辈)”、“询于八虞(文王父辈)”、“重之以周、邵、毕、荣(四家为文王子辈)”来看,周文王时期的政治以血亲关系为主干,故答案为A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B项;
C.材料未反映早期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微弱,排除;
D.文王以嫡长子继承制维系统治,材料未反映,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点,注意解读材料的核心是血缘关系为纽带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注意对材料古文的解读。
2.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 )
A.郑国渠B.灵渠C.都江堰D.直道
【答案】B
【解析】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命士兵、民夫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故B正确。
郑国渠和都江堰是著名水利工程,不具有军事功能,排除AC项。
直道的修筑不是针对岭南的征服,排除D项。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秦律•田律》规定: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则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卖酒)”之句。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与秦相比汉代
( )
A.商业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B.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放宽
C.草市推动了农村经济进步D.特色商业街促进饮食业繁荣
【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商业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排除A项;
从材料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秦朝禁止百姓买酒、卖酒,而汉朝允许私人酿酒、卖酒,说明与秦朝相比,汉朝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有所放宽。
故答案为B项;
草市在唐朝时期出现,排除C项;
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商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则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卖酒)”之句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考查了汉代商业的发展,本题属于材料和比较综合的选择题。
对于这类题型的解答,首先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然后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就二者反映的某一类现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不同点。
4.为酬劳谋臣武将以及优待皇室诸王,贞观十一年太宗定下制度:
勋臣、诸王为世封刺史。
当时,刺史是一州之长,唐初全国仅有州(府)158个。
侍御史马周上书反对,他举史实为例陈述该制度的危害,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
这则史事( )
A.折射出唐初政治的民主性B.蕴含了唐太宗施仁政的方略
C.凸显了三省六部制的优越性D.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
【答案】D
【解析】唐初政治不存在“民主性”,排除A项;
材料中唐太宗采取建议与“施仁政”无关,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排除C项;
从材料中的“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来看,说明唐太宗能够听取大臣的正确意见,因此这则史事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
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评价,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
本题考查了历史人物评价,考查了唐太宗的评价,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依托。
巴黎大学的学者亚历山大•内克姆在1180年写道:
“在阴沉的天气和晚上,当水手们不能看清太阳,也不知道船首驶向何方时,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
”这一历史叙述( )
A.是当时指向技术发展历程的佐证B.证实欧洲指向技术是由中国传入
C.只是个例陈述难以具备历史价值D.需要更多考古成果以佐证其真伪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来看,当时的海上航行已经使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这一历史叙述应当是当时指向技术发展历程的佐证,故A正确;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这一历史叙述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真实性,排除CD。
故选:
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6.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
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
A.篆书B.隶书C.草书D.行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来看,这种书体注重审美价值,注重书法家思想感情的表达,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应当是草书。
故答案为C项。
篆书形体均匀齐整,隶书字形扁方,行书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AB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难度适中。
7.有学者提出: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头枕三河(河内、河南、河北)面向草原”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转变。
下列史实中,可以佐证这一转变的是( )
①南阳太守创制水排
②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③日升昌票号的创立
④粤海关“一口贸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和粤海关“一口贸易”,均是中国通过海上进行对外贸易的表现,能够反映“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
南阳太守创制水排用来鼓风冶铁;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银钱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均与海上对外贸易无关,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D项。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8.古代中国某机构的职责是“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这一机构是( )
A.刺史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答案】D
【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与都省(即中书省)为表里”,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故D正确。
刺史是针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官,排除A项。
中书省是中央机构,元朝时期就是材料中的“都省”,排除B项。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C项。
故选:
D。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黄宗羲曾有这样的论述:
“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他提及的“姚江”是( )
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顾炎武
【答案】C
【解析】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本性,只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就可以恢复良知的本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因此材料中的“姚江”是王守仁,故C正确。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排除A项。
陆九渊认为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排除B项。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排除D项。
故选:
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康熙帝相当重视与蒙古族的关系,以保证西北的安定统一。
针对清初蒙古族的不同态势,他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
①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北方
②设立木兰围场,加强管理
③实现多伦会盟,接受臣服
④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胜利,统一北方;
②设立木兰围场,实际上是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③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④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事务,保护佛教,尊崇活佛。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康熙皇帝,要求学生结合康熙皇帝的历史功绩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康熙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清政府曾有规定:
凡中国出洋商船,每艘只准装载作炊具之用的铁锅一口,每人只准携带作劈柴之用的铁斧一把,每人每天只准携带口粮一升、余粮一升。
此外,茶叶每年限量出口50万担,大黄每年限量一千担等。
对上述规定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它禁绝了海外经商活动
B.它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C.它维护了官方垄断贸易
D.它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外贸领域的体现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清政府只是对出海的对外贸易实行严格限制,并非完全禁绝海外经商活动,因此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观上是出于维护统治;这一政策针对民间对外贸易进行限制,维护了官方的垄断贸易;这一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外贸领域的体现,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凡中国出洋商船,每艘只准装载作炊具之用的铁锅一口,每人只准携带作劈柴之用的铁斧一把,每人每天只准携带口粮一升、余粮一升。
此外,茶叶每年限量出口50万担,大黄每年限量一千担等”。
本题难度中档,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12.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其认识应该主要源于( )
①协定关税
②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开放广州等五口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协定关税和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有利于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销售,促进英国的对华贸易。
①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
在通商口岸设工厂是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对推动英国对华贸易作用不大,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C、D项。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对比分析的能力。
13.清军将领邓世昌不畏强寇,直至战死沙场,其牺牲地点位于如图中的(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B
【解析】清军将领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牺牲,黄海海战发生在图中的②处,故B正确;
图中的①处为平壤,③处为辽东半岛,④处为威海卫,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
故选:
B。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答首先要联系所学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如教材介绍的主要事件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之战和威海卫之战,从地图中确定各自的大致地点,然后再根据邓世昌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据此来确定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清军将领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牺牲。
14.“政府压制民权,政府之罪也。
民不求自伸其权,亦民之罪也。
西儒之言曰:
侵犯人自由权利者,为万恶之最,而自弃其自由权利者,恶亦如之。
盖其相害天赋之人道一也。
”该引文的作者最可能是( )
A.魏源B.李鸿章C.梁启超D.袁世凯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作者宣传伸民权,鼓励民众争取自由权利,持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梁启超,故C正确;
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是清政府官僚,袁世凯是清政府官僚和帝制复辟者,均没有提出这样的主张,排除A、B、D项。
故选:
C。
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政府压制民权,政府之罪也。
民不求自伸其权,亦民之罪也。
西儒之言曰:
侵犯人自由权利者,为万恶之最,而自弃其自由权利者,恶亦如之。
盖其相害天赋之人道一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梁启超的思想,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在《变法通议》一文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从四个选项设计人物各自的政治立场来看,只有梁启超观点较为激进,弘扬民权只能是梁启超。
15.20世纪初,清政府设立商部,制定并颁行了《公司律》《大清国矿务正章》《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等律法章程。
对清政府上述举措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掀起了实业救国思潮
B.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C.它使民族经济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D.它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无奈却实然之举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这些章程和做法,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这些举措属于清末新政的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迫于形势而采取的无奈之举,故D正确;
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产生,排除A项;
民族工业的诞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
民族经济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清政府设立商部,制定并颁行了《公司律》《大清国矿务正章》《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等律法章程”。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6.观察如下“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
如要将史事“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 )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之后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元旦,《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通过,“宣统帝下诏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因此应放在②、③之间,故答案为B项。
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是在1912年4月,排除C、D项。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时间顺序,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元旦,《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是在1912年4月,而宣统帝下诏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只能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颁布之间,据此确定答案。
17.1924年5月1日,广州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亲到大会演讲。
他指出:
工人“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
”对这一情景的正确解读是( )
A.新三民主义为其奠定思想基础B.它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产物
C.工人阶级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D.这说明孙中山已接纳中共纲领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反帝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因此这一情景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故答案为A项;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B项;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C项;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非接受中共纲领,排除D项。
故选:
A。
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24年5月1日,广州工人代表大会”“孙中山”“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
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
尽管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在反帝反封建这一点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18.1930年,有人对北平市100位人力车夫进行了提问。
他们对“什么是革命”的回答,有男女平权、争权做官、打倒帝国主义、打抢烧杀等答案。
这折射出( )
A.下层民众精神世界的保守与鼎新
B.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民众的共同呼声
C.五四运动改造了民众激发了民智
D.国民革命对途经地旧势力涤荡的不彻底
【答案】A
【解析】A.根据对“什么是革命”的回答,有男女平权、打倒帝国主义等答案来看,民众精神世界出现新的变化;根据对“什么是革命”的回答,有争权做官、打抢烧杀等答案来看,民众思想仍然保守、落后。
故答案为A项。
B.救亡图存不是当时共同的呼声,因为1930年日本侵华,表现不明显。
C.选项是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D.国民革命途经地不包括北平,排除D项。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阶段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1930年中国社会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9.中共党史专家指出,某次会议以后,“中共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都已起了根本变化。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此开始成为党内公认的正路,成为党的新的传统,继续发展下去,一直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
该会议是( )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A.八七会议时还没有做到真正的独立。
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因此这次会议应该是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
D.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召开的。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0.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发动了某战事。
该战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作战目标是破坏日军主要交通线正太路,第二阶段的重点转向破坏铁路两侧日军建立在根据地范围内的据点,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发动这一战事的中国军队的番号是( )
A.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D.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明显是百团大战,应该是八路军进行的战役,不可能是国民革命军29军。
B.当时应该是八路军进行的百团大战,不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百团大战是八路军进行战役,不是新四军。
D.百团大战破坏敌人交通线,拔掉敌人据点,反击日寇“扫荡”,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百团大战,而发动百团大战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百团大战的阶段特征就可以正确选择,属于基础题。
21.阅读如图。
那一年,人民的选举( )
A.有力地推动《共同纲领》的制定B.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
【答案】D
【解析】《共同纲领》的制定是在1949年,排除A项;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排除B项;
对宪法草案的讨论不必通过选举的方式进行,排除C项;
1953年的全国人民普选是为即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这一年的选举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所以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1953年”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的能力。
22.一位嘉兴老教授回忆了这样一个片段:
“农农,你是读书人。
你说说看,有这样强迫大家一起吃饭的吗?
……一个叫为初的,是个党员,他站到凳子上说:
‘大家对吃食堂有意见,我赞同!
从明天开始,大家自己家烧饭吃饭。
上面压下来,吃官司我去!
’”这一情景最可能出现在( )
A.1949年B.1953年C.1958年D.1978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这样强迫大家一起吃饭的吗?
”和“大家对吃食堂有意见”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的大办公共食堂,故C正确;
其他三项的时间段没有开展大办公共食堂活动,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D项。
故选:
C。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有这样强迫大家一起吃饭的吗?
”“大家对吃食堂有意见”。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1959年~1961年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原因。
23.建国初期,一批科学家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默默奉献,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开拓者。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
①李四光
②华罗庚
③吴阶平
④袁隆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开拓者。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袁隆平不是建国初期的科学家,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特别是对科学人物要准确把握。
2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及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种形式,而有俄罗斯学者呼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浙江省 嘉兴市 高二下 学期 期末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