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475334
- 上传时间:2023-07-1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3.05KB
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docx
《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7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组距分组中,分组标志在每组中取的最大值称为
A.上限B.下限C.组距D.全距
2.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A.
B.
C.
D.
3.统计某个时点,诸如某月、某季度、某年度的某个具体时间点的企业人力资源规模总量指标是
A.动态比较统计B.人员增量统计C.时点规模统计D.时期规模统计
4.根据所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等级、岗位及工期等角度进行划分,可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
A.社会属性结构B.工作属性结构C.自然属性结构D.单位属性结构
5.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是指
A.制度劳动时间B.出勤时间C.日历时间D.非生产时间
6.下列正确计算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的公式是
A.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B.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C.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D.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7.用来表示劳动效益的“逆指标”是
A.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B.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C.单位劳动消耗量产生的实际收益D.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
8.表明企业人均新创造的价值增大,也表明工业企业每个生产者提供了多少新创造价值,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职工活劳动的生产成果,并且说明了企业增产和节约两方面的效果的指标是
A.净产值劳动生产率B.增加值劳动生产率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D.劳动生产率的工作量
9.规定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完成单位质量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消耗的劳动时间标准是指
A.工时定额B.工作定额C.产量定额D.劳动定额
10.在现场测定为基础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中,以工序为对象进行现场观测,可以进一步掌握工人在加工产品中作业等类时间的消耗情况,分析和研究各个工序工时消耗构成的方法属于
A.原始记录统计B.工作日写实C.测时D.瞬间观察法
11.关于企业工资总额,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支付给全体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B.企业工资总额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员工从企业得到的全部收入
C.企业工资总额反映了企业总产出中有多大比例分配给了劳动者
D.企业工资总额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企业获得的奖金、福利和报酬总额
12.下列不属于工资总额范畴的是
A.发给员工的生产奖、劳动竞赛奖、节约奖、业务人员的业绩奖、科研人员的研发奖金及年终奖金等
B.单位职工集资人股或购买企业债券后发放给职工的股息红利、债券利息等
C.根据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职工因病假、事假、工伤、生育、婚丧假、探亲等原因未参加劳动,按计时工资标准或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D.支付给员工的附加工资、保留工资及调整工资后补发的工资等
13.企业在招募录用职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招聘成本、挑选成本、录用和安置成本等属于
A.人力资源取得成本B.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C.人力资源离职成本D.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14.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实际为本企业所使用劳动力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属于
A.教育经费B.劳动保护费用C.住房费用D.社会保险费用
15.对尚未就业的人员进行的获得就业能力的培训是指
A.转业培训B.技术工种上岗培训C.在岗培训D.就业前培训
16.职业技能培训的普及分析指标有
A.职业培训机构(学生)的发展速度指标和在职职工培训率
B.职业培训机构(学生)的发展速度指标和职业培训机构(学生)的增长速度指标
C.职业培训机构的负担系数和培训用房建筑面积负担系数
D.办学面和在职职工培训率
l7.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合理化建议活动分析的是
A.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人数B.已实施合理化建议的经济效益
C.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成果指标D.合理化建议采纳件数
18.将劳动争议分为集体争议和个人争议两组的依据是
A.按劳动争议的原因分类B.按劳动争议方身份分类
C.按劳动争议的严重程度分类D.按劳动争议处理层次分类
19.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高目标是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D.社会优抚
20.企业福利费用与工资的分配性质和方式的不同点在于
A.前者是按劳动成果分配,后者是按需要分配
B.前者按需要分配,后者是按劳动成果分配
C.两者都是按劳动成果分配
D.两者都是按需要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根据标志是否可以直接用数量表示,标志分为
A.品质标志B.可变标志
C.数量标志D.不变标志E.质量标志
2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
A.学历结构B.等级结构
C.劳动积极性D.团队合作能力E.独立劳动能力
23.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工人时间构成中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A.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时间构成中存在非生产时间
B.生产工人时间构成中存在非生产时间
C.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时间构成中存在停工被利用时间
D.生产工人时间构成中存在停工被利用时间
E.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时间构成中不存在非生产时间
24.企业劳动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A.利用指数体系进行评价B.利用综合性指标进行评价
C.利用功效系数法进行评价D.利用打分法进行评价E.利用环境测评进行评价
25.常用的劳动定额类型有
A.工时定额B.产量定额
C.看管定额D.服务定额E.工作定额
26.企业工资总额的构成内容主要有
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
C.奖金、津贴和补贴D.加班加点工资E.重大创造发明奖
27.下列属于人工成本的是
A.职工技术培训费用B.员工的上下班交通补贴
C.工作服费和招工费用D.人工费用的税收E.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费用
28.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能力负担的分析指标有
A.职业培训机构的负担系数B.教员任课负担程度统计
C.企业职工退学率D.培训用房建筑面积负担系数E.企业本期参加培训的人次数
29.下列指标中能体现企业工会福利活动统计的是
A.工会图书馆(室)统计B.工会扶贫帮困工作统计
C.组织职工休养活动统计D.工会组织公益活动统计E.企业劳动竞赛参加者情况
30.企业社会保障统计着重研究的是
A.企业职工救助统计B.企业社会保险统计
C.企业职工优抚统计D.企业职工福利统计E.企业职工奖励统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以现场测定为基础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方法有哪几种?
(l)工作日写实。
主要对生产工人整个工作日中工时利用情况进行观测可以掌握实际用于作业以及完成作业所必需工时消耗和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时间及其在工作日中的比重。
(2分)
(2)测时。
以工序为对象进行现场观测,可以进一步掌握工人在加工产品中作业等类时间的消耗情况,分析和研究各个工序工时消耗的构成,为统计汇总产品实耗工时提供基础数据。
(2分)
(3)瞬间观察法。
通过对现场操作者或机器设备进行随机的瞬间观测,调查各项活动作业事项的发生次数及发生率,可以对产品实耗工时进行统计推断,并能保证其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1分)
32.简述企业工资总额统计的原则。
(1)职工工资属于劳动报酬性质。
(1分)
(2)职工工资应按实发数核算。
(2分)
(3)注意工资支付形式和经费来源。
(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论述简单总体总量指数多因素分析的原理。
当简单总体的指标均分解为两个因素的乘积,其中一个为质量指标,另一个为数量指标。
如果简单总体的某个指标可分解为多个因素的乘积,其基本原理与两因素的情形相同,同样是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所不同的是对这多个因素的排序有严格的要求。
(2分)多因素分析的对象既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平均指标。
(2分)以三因素为例,不妨记这三个因素为a、b、c。
注意,这三个指标的排序规则是:
a相对于b和c为质量指标;b相对于a为数量指标但相对于c为质量指标;c相对于a和b均为数量指标。
则对此总量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为:
(2分)
相应地绝对数等式为:
34.论述按不同时间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及内容。
(l)小时劳动生产率。
指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反映每个工人在一个小时工作时间内的劳动效率或者生产产品的能力。
(2分)
(2)日劳动生产率。
指以工日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反映每个工人平均一个实际工作日生产产品或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
(2分)
(3)月劳动生产率。
是以自然月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综合反映工作月生产工人或全部职工平均能提供多少有用产品的能力。
(2分)
(4)季劳动生产率指标。
是在月劳动生产率基础上扩大报告期,从而说明劳动生产率在相应时期的水平。
无论是表示企业生产工人,还是表示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效率,都是可以采用的。
(2分)
(5)年劳动生产率。
指按年平均人数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它表明每个工人年生产能力,反映了一个年度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
(2分)
五、计算题(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本题10分)
35.某企业2014年与2010年总人工成本及平均人数等资料如下表:
2014年
2010年
总人工成本(万元)L
500
320
平均职工人数f(人)
1000
800
平均人工成本X(元/人)
5000
4000
计算分析平均人工成本变动及平均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人工成本变动的影响。
解:
设L为总人工成本,f为平均职工人数,x为平均人工成本
总人工成本的变动情况如下:
(万元)
分析:
总人工成本指数提高了56.25%,绝对数增加了180万元。
(2分)
由于平均人工成本变动对人工成本指数的影响:
(万元)
分析:
由于平均人工成本指数提高了25%,使人工成本绝对数增加了1000000元。
(3分)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对人工成本指数的影响:
(万元)
分析: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指数提高了125%,使人工成本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800000元。
计算结果归纳,得出平衡式:
156.25%=125%×125%
180(万元)=100(万元)+80(万元)(2分)
六、综合计算分析题(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本题20分)
36.某企业2013年4月份(30天)有公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1000人,其它情况如下:
计量单位:
工日
项目
缺勤工日
停工工日
非生产工日
加班加点工日
停工被利用工日
合计
800
400
1000
3000
300
计量单位:
工时
项目
合格品产量(件)
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废品产量(件)
基本定额工时
基追加定额工时
合计
20000
1200
9
0.5
求:
(1)该企业的①日历工日数、②公假工日数、③制度工日数、④出勤工日数、⑤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⑥全部实际工日数;
(2)计算该企业工人与企业各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并分析条件不正常和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
解:
(l)各种工作时间计算如下:
①日历工日数=1000×30=30000(工日)
②公假工日数=8×1000=8000(工日)(2分)
③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30000-8000=22000(工日)(2分)
④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时间-缺勤工作时间=22000-800=21200(工日)(2分)
⑤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21200-1000-400+300=20100(工日)(2分)
⑥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加点工日=20100+3000=23100(工日)(2分)
(2)企业工人与企业各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
①生产工人额定完成程度
②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97.40%
③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④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
①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21400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11.58%;
②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17600小时,按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计算,总计约17600×97.40%=17142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了97.40%-88.93%=8.47%。
(2分)
2017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答案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
ABCAC6——10:
DDAAC11——15:
DBADD16——20:
DCCB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AC22.ABCDE23.BDE24.ABCD25.ABCDE
26.ABCD27.ABCDE28.ABD29.BCD30.B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l)工作日写实。
主要对生产工人整个工作日中工时利用情况进行观测可以掌握实际用于作业以及完成作业所必需工时消耗和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时间及其在工作日中的比重。
(2分)
(2)测时。
以工序为对象进行现场观测,可以进一步掌握工人在加工产品中作业等类时间的消耗情况,分析和研究各个工序工时消耗的构成,为统计汇总产品实耗工时提供基础数据。
(2分)
(3)瞬间观察法。
通过对现场操作者或机器设备进行随机的瞬间观测,调查各项活动作业事项的发生次数及发生率,可以对产品实耗工时进行统计推断,并能保证其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1分)
32.
(1)职工工资属于劳动报酬性质。
(1分)
(2)职工工资应按实发数核算。
(2分)
(3)注意工资支付形式和经费来源。
(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当简单总体的指标均分解为两个因素的乘积,其中一个为质量指标,另一个为数量指标。
如果简单总体的某个指标可分解为多个因素的乘积,其基本原理与两因素的情形相同,同样是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所不同的是对这多个因素的排序有严格的要求。
(2分)多因素分析的对象既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平均指标。
(2分)以三因素为例,不妨记这三个因素为a、b、c。
注意,这三个指标的排序规则是:
a相对于b和c为质量指标;b相对于a为数量指标但相对于c为质量指标;c相对于a和b均为数量指标。
则对此总量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为:
(2分)
相应地绝对数等式为:
34.(l)小时劳动生产率。
指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反映每个工人在一个小时工作时间内的劳动效率或者生产产品的能力。
(2分)
(2)日劳动生产率。
指以工日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反映每个工人平均一个实际工作日生产产品或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
(2分)
(3)月劳动生产率。
是以自然月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综合反映工作月生产工人或全部职工平均能提供多少有用产品的能力。
(2分)
(4)季劳动生产率指标。
是在月劳动生产率基础上扩大报告期,从而说明劳动生产率在相应时期的水平。
无论是表示企业生产工人,还是表示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效率,都是可以采用的。
(2分)
(5)年劳动生产率。
指按年平均人数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它表明每个工人年生产能力,反映了一个年度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
(2分)
五、计算题(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本题10分)
35.解:
设L为总人工成本,f为平均职工人数,x为平均人工成本
总人工成本的变动情况如下:
(万元)
分析:
总人工成本指数提高了56.25%,绝对数增加了180万元。
(2分)
由于平均人工成本变动对人工成本指数的影响:
(万元)
分析:
由于平均人工成本指数提高了25%,使人工成本绝对数增加了1000000元。
(3分)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对人工成本指数的影响:
(万元)
分析: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指数提高了125%,使人工成本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800000元。
计算结果归纳,得出平衡式:
156.25%=125%×125%
180(万元)=100(万元)+80(万元)(2分)
六、综合计算分析题(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本题20分)
36.解:
(l)各种工作时间计算如下:
①日历工日数=1000×30=30000(工日)
②公假工日数=8×1000=8000(工日)(2分)
③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30000-8000=22000(工日)(2分)
④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时间-缺勤工作时间=22000-800=21200(工日)(2分)
⑤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21200-1000-400+300=20100(工日)(2分)
⑥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加点工日=20100+3000=23100(工日)(2分)
(2)企业工人与企业各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
①生产工人额定完成程度
②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97.40%
③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④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
①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21400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11.58%;
②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17600小时,按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计算,总计约17600×97.40%=17142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了97.40%-88.93%=8.47%。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统计学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