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8466929
- 上传时间:2023-07-1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6.44KB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
《经济生活》知识点整理(精校版)
第一单元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
一般等价物(含义:
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
①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原因:
货币本身有价值形式:
观念上的货币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形式:
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xx,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
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③限度:
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
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
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
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xx。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
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
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
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
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xx)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生产,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xx——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提高消费水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理念,做理智的消费者。
(4)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主体地位的表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态度:
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
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
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
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
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
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
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
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④企业要通过兼并与联合,增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⑤建立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组织机构。
⑥企业要学法守法尊法用法,遵守市场xx,维护市场秩序,开展正当竞争。
⑦实行合理的分配制度,鼓励生产要素按技术参与分配,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4、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
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1.就业
※就业的重要性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④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种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⑤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⑥促进就业能够增加人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⑦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促进就业的措施
政府: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举措。
②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方针。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
①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吸纳劳动者就业。
②壮大企业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
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创业。
3、劳动者的权利:
①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
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xx、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劳动者维护权利的措施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③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
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3、利息:
①含义:
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②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③影响因素:
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储蓄的种类:
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5、商业银行:
①含义:
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组成:
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④其它业务:
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⑤作用:
“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
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
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③意义:
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
所有权凭证。
(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
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性质:
债务证书
③类型:
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
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
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
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④意义:
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⑤地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
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含义:
①效率:
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表现在: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
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
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五、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六、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
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3、税收的种类
①种类:
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
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
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七、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3、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4、依法纳税的义务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
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
市场解决不了国防、xx、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
枪支弹药及危险品、xx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
——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国家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
②形成以xx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xx之策。
③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2)企业经营者
①必须学法守法尊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②树立诚信观念,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遵守市场xx,开展正当竞争。
(3)消费者
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xx。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
②含义:
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③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手段
经济手段——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节
法律手段——通过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通过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xx
(1)表现
微观上看:
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宏观上看: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特点: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xx
(3)实现时间:
本世纪头二十年
2、全面xx
(1)特点: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xx(即:
六个“更加”)
(2)经济建设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四、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第一要义是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促进了生产要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政治经济 生活 知识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