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第一章.docx
- 文档编号:28463483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88.39KB
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第一章.docx
《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第一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第一章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体系,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振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
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在学科分类学中,通常将学科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心理学通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
为变化的规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分析、揭示、预测来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因此,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科学。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生活、生存的精神现象。
动物的心理比较简单、低级,受本能(维持、延续生命和
防御)需要所支配;而人在这些心理基础上,又产生了精神需要、社会意识、情感、意志等高级的心理现象,并
且还产生了语言。
所以,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一面。
心理现象
注意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
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
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
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仁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
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坡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
个性心
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3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而。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做
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1)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①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能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使人产生满意、愉快的情
绪体验。
不同的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不同关系。
②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度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第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
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
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
性的发挥,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不良心境会妨碍工作和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培养良好的心境是人的个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颤栗、手
舞足蹈等、激情发生时,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对j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理解力降低,判断力减弱,易感情
用事,不考虑后果。
有人用激情爆发来原谅自己的错误,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白己无法控制”,这种
说法是不对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
第三,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遇到突然出现的事件或意外发生危险时,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就得果断地采取决定,迅速地做出反应。
应激正
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应激状态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一般的应激状态是一种行
为保护机制,能使机体具有特殊防御、排险机能,使人更加机智勇敢,集中全身精力以应付危急局面,急中生
智,摆脱困境。
应激状态持续的时i司一也不可过长,否则,会有害健康。
③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第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道德感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第二,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能使人产生愉悦的体验,增加人的生活情趣,帮助人们以美丑的评价去赞扬美好的事物与心灵,蔑视与鞭挞丑陋与粗野的行为,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具肩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三,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
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
积极的推动作用。
(2)意志
①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月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由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②意志过程的规律
第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人们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到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时,才能提出正确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意志对认识过程具有反作用。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及时做出种种意
志努力去克服它,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第二,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
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和支持作用时,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人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
起阻碍和削弱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胜不
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
总之,意志过程一与认识、情感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渗透。
③意志的品质
第一,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盲从的人不了解自己行动的意义,极易在别人的怂恿下从事不符合个人意愿或社会需要的行动。
独断的人对自己的决定自信不疑,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第二,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善于审时度势、对问题情境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洞察问题的是非真伪。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
优柔寡断的人表现为犹豫不决,疑虑重重,该断不断,其结果常常是错失良机。
草率武断的人懒于思考,滥下结论,行动鲁莽,轻举妄动。
第三,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具有良好自制性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困惑、恐惧、慌张、厌倦和懒惰等消极情绪,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
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后者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
这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第四,意志的坚韧性(坚持性)。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坚持是对行动目的的坚持。
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执拗性。
有动摇性的人或缺乏坚定的行功目的,对既定目的持怀疑态度,或对实现目的缺乏信心和决心。
具有执拗性的人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而灵活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
他们常常在明知自己的主张和观点错误时,仍然固执己见,违背客观规律而一意孤行。
心理学的体系
(一)基础性心理学
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发
生和发展的基木问题。
它全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1-.比较心理学和实验
心理学等。
下面重点介绍几门分支学科:
1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成
果,阐明心理现象中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尽管普通心理学所揭
示的知识也都具有应用意义,但它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基本事实与理论的探索,所以它是一门理论学利-
2.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个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
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
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下面介绍一下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历程: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①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真正的创始人,他于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该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②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19世纪后期之前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①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②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
③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并于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二)应用性心理学
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其体规律问题,因而应用性心理学分支尤多,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问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
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心理学的种,同时
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休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讨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其中,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而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1)}群体差
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
要等差异无论哪种差异,都影响着学习与教学的过程,都属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范畴学习过程指学
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
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学与教实际上是
对同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纂本理论,包括其学科性质、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力面的问题;
(2)学习理论,主要介绍学习的一般概念和国外有关学习的主要理论;
(3)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其教育,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及其培养,学
生创造力学习与形成的心理过程问题及其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教育,学生心理素
质的形成及其培养等力一面的问题;
(4)影响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认知方面的因素、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人格因素等)和社会因素(如教师等)对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
想。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他
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
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63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此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
重视实验研究并形成了许多派别。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
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到50年代,我国的教
育心理学家开始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做了一些有关教学改革和儿童人学年龄的实验
研究,这些教材都对我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
畴。
西方教育心理学开始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
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关国教育
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使
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囚素。
70年代,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闻述了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
成果:
是主动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合作性研究;四是社会文化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
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
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
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
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等。
(4)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人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
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个案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
往往缺乏可靠性。
(5)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华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
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小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
种教育科研方法。
(6)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
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的研究方法。
(7)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J.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
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
试心理的良畔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
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
它还要求研究者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被试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态度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教育心理扣均应用科学性质决定的。
这一原则要求教
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
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普通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
育心理学则研究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那
种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的、缺乏特殊性与独立
性的学利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沦和辩证
法提供科学依据;
(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
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
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解剖了一位失语症病人的脑,发现他
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里的神经细胞严重损坏,由此证明了脑的这个部位(后称“布洛怜区”)与人的语言活动
有关,以后的大量实验论证了心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都要通过它的活动来实现。
1.神经元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树突和轴
突三部分〔树突多,短而密且有不少分支;轴突只有一个,形状像车轴,比较长,分支少。
轴突也称为神经纤
维,许多神经纤维集合起来则构成神经。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的刺激(信息),经胞体整合后再通过轴
突将信息传递出去。
神经元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又称传人神经元,是专门感
受休内外的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传人中枢神经。
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它能把冲动传至与它的神经牙梢相联系的肌肉或腺体,引起运动。
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位于神经中枢,是感觉神经元
与运动神经元的联络者。
2.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
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井不对称,左半球负责身
体的右边,右半球负责身体的左边,两侧半球由脐肤体联合起来。
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们都受高级中枢的支配。
具体地
讲,低级神经中枢包括脊髓、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及皮质下神经节等。
其中,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
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2)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其功能是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信息)传递给中
枢,再把中枢活动和神经冲动(信息)传递给有关的组织器官。
如果说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那
么周围神经系统就是人体的“通讯网络”。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是有机休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例如,手碰到强烈刺激就立即缩回,食物到
口中会引起唾液分泌和胃蠕动等。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神经、
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书内,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
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就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
系统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
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以及典故“望
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
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前者是指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后者
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比的状态。
例如,学习时大脑神经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而睡眠时大
脑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
机体的活动是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互相对立、互相转化的结果。
神经活动的
华本规律包括以下两点: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扩散是兴奋或抑制从原发点向四周扩散开来;集中是兴奋或抑制从四
周向原发点集中(集合)过来。
例如,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由于在大脑皮层上兴奋点的扩散,会导致人“手”
舞“足”蹈;而后,逐渐冷静下来。
这说明了兴奋的集中和抑制的扩散。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
奋过程L前者是负诱导,后者是正诱导。
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教育 心理学 知识 整理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