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8460459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5.31KB
完整word版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完整word版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新世纪开始的五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科学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步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800元,提前四年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15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九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可以圆满完成。
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也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十五”期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阶段。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格局中,我区在生态建设、对外开放和边疆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家在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必将为我区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推动力。
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设一批能够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继续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总揽经济工作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进行结构调整,加强以生态环境、水利、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达到21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50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到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0:
41:
39。
需求结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1%以上。
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10%,到2005年达到250亿元。
城乡居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农牧民住宅砖木混结构比重力争达到80%。
科技教育: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8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5%,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4%。
人口和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到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生态环境:
森林覆盖率达到17%以上。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重大生态环境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
——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资源转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
加快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要从自治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相互带动,相互促进。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
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实施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提高竞争能力。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各类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使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二、突出抓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
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始终是我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中心,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调整优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拓宽农牧民增收领域,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努力实现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1.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和绿色产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总量,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优化品种,提高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调减和淘汰劣质滞销品种,发展优质专用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重点建设具有我区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基地和绿色产品基地。
发展经济作物。
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区优势,发展和建设一批油料、甜菜、蔬菜、瓜果、中草药等各具特色的优质经济作物基地。
在山区、沙区种植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山杏、沙棘、麻黄、甘草等植物。
立草为业,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
农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种植优质牧草,推行饲草饲料加工,发展舍饲畜牧业。
2.大力发展畜牧业,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
畜牧业要按照增草、增畜,改良草场、改良畜种,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双增双改双提”指导方针,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努力提高畜牧业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力争到2005年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
切实加强草牧场建设,坚持以草定畜的方针,发展人工、半人工草场,提高饲草料产量和质量。
改进饲养方式,逐步实行划区轮牧和舍饲半舍饲,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
农区要广泛推广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加快秸秆转化利用,发展秸秆畜牧业。
加大实施“北繁南育”工程力度,在饲草料充足的地区,大力推行牛羊育肥。
在乳品加工较集中的地区,根据加工需要,加快发展良种高产奶牛。
西辽河、河套、土默川、嫩江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发展猪禽生产。
渔业要以养殖为主,捕捞与加工相结合,努力提高水面利用率和产出率。
湖泊、大中型水库要积极推行网箱、网栏养殖。
天然中小型水面要提高人工精养水平,发展特色产品。
加快宜渔盐碱低洼荒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池塘养殖,调整养殖模式,发展渔农牧相结合的生态渔业。
东部水稻种植区要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进一步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
着力调整鱼种结构,引进名优鱼种,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
3.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农村牧区经济结构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加农牧民的经营模式,是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建成一批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带动农牧户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重点开发羊绒、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主导产品产业化系列,巩固和扩大羊绒、牛奶、羊肉深加工产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提高农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要适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调整结构,转换机制,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运销业和保鲜、储藏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
进一步开拓农畜产品市场,搞活农畜产品流通。
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健全质量标准监督体系,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发挥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中介组织和流通专业户、运输大户在农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农牧业经纪人组织,推动农牧业服务组织创新。
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要通过多种方式壮大实力,增强服务功能,重点加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科技和信息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积极鼓励农牧民兴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运销,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二)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强工业的主导地位。
继续贯彻“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指导方针,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机遇,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大力推进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农畜产品加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行业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食品工业要充分发挥我区独特的绿色食品原料资源优势,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用现代加工、保鲜、包装技术改造传统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产品,使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毛纺工业要立足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加快技术进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羊绒产业要搞好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个体单产和羊绒品质;加大加工企业调整改造力度,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资产重组,开发新产品,使我区成为全国主要的羊绒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饲料工业要加快玉米转化,重视草料加工开发和秸秆利用,运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发展配合饲料和专用饲料。
能源工业要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煤转电、煤转油和洁净煤,加快煤炭转换。
实施煤电转换,加快“西电东送”,在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的同时,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电站、电网建设和开拓电力市场并举的轨道上来,重点建设达拉特、托克托、元宝山等8大电源项目,到“十五”期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
加快建设向区外送电的通道,完成达拉特--永圣域、丰镇--张家坊等电力外送主通道工程和区内220千伏及110千伏主网架工程。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行厂网分离,竞价上网,逐步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加强城乡电网改造,拓展用电市场,制定优惠政策,推进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电气化,扩大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加快煤炭液化技术产业化步伐,努力促成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在我区尽快上马。
通过促进煤电冶和煤电化联营、建设高载能工业园区,加快高载能工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洁净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推广利用洁净煤,大力开发光能、风能和地热资源。
冶金工业要以包钢为重点,淘汰落后的平炉炼钢工艺,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建设包钢重轨、薄板、高速线材、无缝钢管等项目。
有色工业要加强矿山勘探,发展规模冶炼和深加工,实现集约化经营。
化学工业要引进高新技术,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化工产品,在巩固和扩大盐碱化工领先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
发展蓖麻、玉米和苦参等植物为原料的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产品,提高精细化工的比重。
机械工业要发挥军工企业的制造优势,辐射和带动机械工业发展,提高机械工业整体素质,争取在包头建立国家重型汽车定点生产基地。
建材工业要加大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发展高标号的大水泥。
充分利用高岭土、石墨、石材等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增加品种,提高品质。
2.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不仅是当前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的目标,也是我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十五”期间,重点抓好稀土、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
稀土产业要着力发展稀土精深加工,优化上游产品,大力发展中游产品,突出研究开发下游产品,加快推广应用,拓展稀土市场。
充分发挥我区稀土科研人才的优势,改革科研体制,加强研究开发,加快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度,加大包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力度。
突出抓好稀土高纯单一氧化物、稀土荧光粉、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永磁电机、镍氢电池等项目。
争取使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科研、生产和出口基地。
生物技术产业要立足丰富的中蒙药材资源和动物脏器资源,研制开发具有我区特色和优势的蒙药、现代生化药品和微生物工程产品。
利用微生物和酶工程技术,开发新型工业微生物粉剂、酶制剂、功能食品及添加剂、微生物饲料、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等产品。
加快开发中蒙医药产品,应用现代高技术手段,建设中蒙医药开发生产基地,创造中蒙药民族品牌,使中蒙药有一个大的发展。
继续加强羊胎素、免抑肽制剂、金双歧制剂、双歧转基因抗癌新药等项目建设。
新材料产业要大力鼓励区内企业与区外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新材料工业,着力开发纳米材料合金粉、纳米碳酸钙、高纯氧化锗、稀土改性MC尼龙等新材料产品,形成新的产业规模。
3.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必要的宏观调控,促进企业适度集中,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实行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4.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续,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着力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城镇化带动服务业发展,力争使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旅游业要围绕草原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三大主题,搞好旅游线路、景区、景点规划,优化配置旅游资源。
加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旅游区,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历史文化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民族风情旅游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
加快开发沙漠、冰雪、温泉、湖海、边境等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开发旅游产品,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使旅游业成为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支柱。
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开发经营旅游业,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旅游业投资机制。
切实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搞好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强化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与周边省区的联系与交流,实行连销旅游经营,拓展旅游市场,努力开发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
商贸流通业要进一步加强农畜产品市场建设,在主要农畜产品集散地,形成大宗商品批发市场;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
现代服务业要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
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扩大金融保险业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业,培育和发展证券、信托、财务、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会计、审计、咨询、评估、法律等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社区服务业要积极发展以居民住宅为主的规范的物业管理业,引导非义务教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各种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方便人民生活的高质量、高效益的社区服务体系。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实施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转移农村牧区人口。
推进城镇化,要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的实际出发,走多样化发展的路子。
要努力壮大城镇经济,不断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强化城镇管理和运营。
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和盟所在地城市,要加快发展,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要择优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规模等级适度、建设有序、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体系。
搞好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解决城市供水和节水问题,加强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改革供水用水管理体制,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按照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城市绿化和城市环境、道路交通、供热供气等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大中城市要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小城镇要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加快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不断改善居住条件。
中心城市要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逐步淘汰城市中心区技术落后、污染重、有碍城市景观的工业。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小城镇要面向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牧民,提供多种生产生活服务,鼓励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乡镇企业到小城镇投资,形成本地区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注重实效,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牧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撤乡建镇,加快城镇化进程。
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鼓励农牧民进入城镇,逐步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完善城镇用地制度,盘活城镇土地存量,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
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
坚持城镇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五)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原则,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加快干线光缆传输网向乡镇苏木延伸,促进光纤入户,建设公共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建设高速、宽带、双向、大容量、安全可靠、覆盖面广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业务网,扩展网络规模,提升网络功能。
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的相互准入、互联互通和融合。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产品。
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软件开发和信息装备制造业发展,带动电子工业发展,有选择地开发一批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
三、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生态建设是我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十五”期间,要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抓好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和风沙盐碱治理区、京津周边内蒙古沙源治理区、大兴安岭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保护治理区、阿拉善自然封育治理区等五个重点区域,全面实施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生态建设重点县、“三北”防护林、绿色通道和水土保持八大工程。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五年治理荒漠化土地10000万亩。
要完善和落实各项生态建设政策,坚持“谁造谁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全社会造林种草的积极性。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区,要切实解决好农牧民的生计问题,实现“退下来、绿起来、富起来”的目标。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因地制宜推广农区“进、退、还”,牧区“保、改、种”,沙区“封、飞、造”等成功做法,加强管护,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种地和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
环境保护要把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作为防治的重点,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
重点加强对呼和浩特、包头、乌海等城市的煤烟型污染治理。
限制高硫煤生产和使用,推广清洁煤技术。
建设长庆气田至呼和浩特的天然气输配工程,逐步改善城市能源使用结构。
抓紧建设大青山绿化和综合治理工程。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要稳定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有基础的城市创造条件争取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进一步加大黄河、辽河、嫩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主要河流出境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
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彻底治理城市污染,特别是旅游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的“白色污染”。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区农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水利建设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把节水放在首位”的方针,合理开发地下水,用好地表水和天上降水,全面实施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合理调节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
水源开发。
兴建尼尔基、绰勒等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
在干旱缺水地区,修建水窖、旱井、蓄水池等小型微型集雨工程,因地制宜搞好人工降雨。
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采取截潜流、开发利用地下水、引洪淤灌等措施,扩大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
“十五”期间,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000万亩。
大江大河治理。
在黄河、辽河、嫩江三大水系干流和主要支流兴建蓄滞洪区,加固堤防。
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界河治理。
力争黄河、辽河和嫩江干流防洪标准达到五十年一遇,呼和浩特和包头的城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
节水灌溉。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新上灌溉项目要配套节水措施,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强老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建设河套等大型节水改造项目。
旱作农业区要广泛推广集雨节水灌溉技术,建设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的人工饲草料基地示范工程。
“十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0万亩。
人畜饮水。
解决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困难,是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大事。
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力争“十五”期间基本解决干旱缺水地区和高砷高氟地区340万人、99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要以公路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提高等级和标准,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形成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word 内蒙古自治区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