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育思想.docx
- 文档编号:28456141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95KB
名人教育思想.docx
《名人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教育思想.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人教育思想
名人教育思想
1.让·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学派")的创始人。
皮亚杰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内在结构的组织再组织的过程,其发展的过程是边疆的但又有明显的阶段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四个主要阶段;一、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二、前运算阶段,约从2岁到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约从7岁到11岁;四、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1岁到15岁。
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动作尚未内化,不能借助内容言语在头脑中进行,必须表现为外现活动。
在前运算阶段,虽然内化形成了表象,但还没有可逆性。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出现可逆性,因此才有守恒概念。
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形成了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一、生理的发育成熟,这是智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仅提供一种可能性,但不能预决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知识经验,这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三、社会教育和影响,这是智力发展的基本条件。
四、主体平衡化,这主要是指儿童自我调节过程。
他对教育的工作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儿童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
他说: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够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
二、他认为教学工作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
他说: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
三、他主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地学习。
四、他认为让儿童互相交谈,进行讲座或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2.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1902-1987)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
《问题儿童的临床处理》(1939),《人的形成》(1961)等。
1、论创造性培养
罗杰斯将创造性看成是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先天性潜能。
创造性的发展正是人的创造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
因此,罗杰斯主张通过心理安全、自由环境的创设,来帮助儿童走向创造性。
2、论教学
罗杰斯倡导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即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认为教学是一个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体验过程,它没有既定的教学目的,只是通过学生自己产生与解决问题来达到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影响自己的行为。
用一句话说,教学即“经验”的运动过程。
提出了以下教学要求,最为基本的原则是教师或促进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安全感,并且充分信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2)这种教学需要教师(促进者)、儿童、甚至家长、社会人士来共同承担对儿童学习过程的责任。
促进者应提供开放性的学习资源。
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单独地或与他人协同地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自己作出选择,并对此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并作出自我评价。
(3)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良好的、真实的、理解的、移情的人际关系,使“完整的人的学习出现”。
(4)教学过程必须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当儿童学会怎样学到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并取得显著进步时,学习(教学过程)才能结束。
罗杰斯一再地强调:
“我们不能直接地教授他人;我们只能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展开。
”
3、论教师的作用及要求
他建议使用“协作者”或“促进者”这一术语,以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助于学习的环境条件。
其任务主要包括:
(1)帮助学生引出并且澄清所希望做的东西。
(2)帮助学生组织己认可的经验,并且提供广泛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
(3)为学生服务。
(4)建立学生接受的课堂气氛。
(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小组成员而活动。
(6)主动地与小组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7)认识、并承认自己的缺点。
教师应具备3方面素质:
第一,做一个真实的人。
第二,无条件地接受学生。
第三,对学生的移情理解。
它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代西方最渊博的学问家,是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与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美学各方面,都留下了著作。
他的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中。
一、教育适应自然
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说"中的人性论思想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与肉体不可分离,一切生命都是灵魂和身体的完满结合。
因此,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
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这是灵魂的最低级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是灵魂的中级部分;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是灵魂的高级部分。
前两者同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
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人的各方面发展的主宰。
要使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都能得到满意的充分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和训练。
因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要"效法自然"的理论,指出合理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行程,即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来进行,先是体格教育,使其有健康的体魄;然后以情感的训练为主,养成其良好的习惯;最后才发展他们的理智,通过发展智育和美育,使灵魂中的思维、认识、理解和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为后代资产阶级的"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开了先河。
二、和谐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也为其和谐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他看来,体育是为了使身体和生理得到发展,德育是为了发展人的非理性灵魂,智育则是为了发展理性灵魂,促进其和谐发展。
根据对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观察研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及在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0-7岁):
这一时期里,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要引导儿童多做适宜肢体发育的游戏和活动。
5岁之前要让儿童多听一些神话故事,而不要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此外,还要组织儿童观察和模仿日后从事的活动,但要防止环境中的不良习气影响儿童的道德。
第二阶段(7-14岁):
这一时期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儿童要在国家办的学校中接受和谐的教育,主要内容有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
由于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对儿童情感道德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他主张要让儿童多接触音乐,以去除人的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第三阶段(14-21岁):
这一时期以智育为主,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为此目的而设的学科有数学、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
至于21岁以上的青年,根据他在"吕克昂"哲学学校中的教学范围来推断,可能要研究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心理学与哲学等,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学科既能体现以智育为主的要求,又能进行纯哲理的探索,并进而发展理智灵魂,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文雅教育
文雅教育,亦称"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理想。
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具体涵义,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人具有理性,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理解、判断。
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发展。
要实施文雅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闲暇时间。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民除有政治上的自由外,必须具有经济上的自由,只有当他无需为生计操劳,具有足够的闲暇时间的条件下,才能从事心灵的沉思,研讨真理和进行哲学的思考,发展运用自己的理性。
二是要有自由学科。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民要进行自由教育,必须学习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如读、写、算、体操、哲学等。
亚里士多德的"文雅教育"思想,将课程分为有用的和文雅的两类。
"有用的"由于它服务于事功与实用,因而是不高尚的、不文雅的;"文雅的"由于它服务于闲暇,因而是高尚的,"人性"的。
文雅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首次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内容、方法、步骤进行了具体安排,论述了和谐发展教育问题,从而把古代西方教育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文雅教育"思想对后世西方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曾支配欧美中等--高等教育两千年之久。
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从师于苏格拉底8年。
公元前386年在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在此讲学达40年之久,培养出了很多有学术成就的学生。
在西方教育史上,其代表作《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
他的教育思想比较丰富,我们择其主要内容加以介绍。
一、《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不稳定的。
人们所要认识的是由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
认识不是对物质世界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学习就是回忆人头脑中固有的理念。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存在着"神……用不同的东西……造出来的"三种人:
即金质的人、银质的人和铁质的人。
金质的人理性发达,应该成为上层统治者;银质的人意志刚强,好勇爱斗,应该成为军人或中下层统治阶级;铁质的人以贪欲为特征,是普通的工、农、商业劳动者。
这四种人依其天性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各司其职,协调共济,这就构成了理想国家。
但要实现理想国家,柏拉图认为还要对这些人施以良好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
柏拉图受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实践的影响,设计出一种层层淘汰的"金字塔"式的教育制度,其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出"金字塔"顶峰的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柏拉图特别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主张早期教育进行的越早越好,甚至提出了胎教的理论。
儿童出生后至3岁在家中由经过精心挑选的女仆代替国家护养,不让儿童接触奴隶。
3至6岁的儿童要被送到附设在神庙附近的儿童游乐场,在国家"委派"的女公民的监督下接受教育。
其主要的内容是讲故事、唱歌、做游戏。
但歌词、曲调、故事的内容都要经过检查。
因为幼儿时儿童的性格正在形成,任何事情都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或坏的都能起作用。
比如有的希腊神话故事中说神也是贪婪、残暴、好色、相互欺骗、争斗的。
柏拉图认为这些描写是不真实的,讲给学生会使他们变成残暴、自私、胆怯的人,因此必须删去。
儿童的游戏和政治的稳定与否有很大关系,因此,儿童的游戏、方式、内容要进行很好的安排。
6岁以后,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
7岁至17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普通教育。
国家为青少年开办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学习内容有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以及体操、骑马、射箭等体育训练项目。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进行情感教育,使儿童形成节制的美德。
18至20岁的青年受两年军事训练,20岁时接受筛选,大多数人被断定是军人的材料,就编入军营,以此为终生职务。
少数被认为是才智优异的青年再接受十年教育,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知识。
30岁时,再对这一部分人进行考核和筛选,极少数"天赋特厚,敏而好学"在哲学研究上有特殊才能的人,则继续学习5年辩证法,然后到实际工作中接受锻炼。
经过15年的实际工作考验,如果"在事业上和学识上都是最好的",特别是在哲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便可成为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女子和男子在禀赋上没有差异,因此理想国中的女子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这种观点是有其进步性的。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如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男女教育平等思想,早期教育理论等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他过分强调一致性,轻视变革,忽视个性发展等问题在教育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国家化的教育思想
国家化的教育思想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要想建立理想的国家必须依赖于教育,正确的教育是建立理想国家的保证。
所以,国家要对每个有公民身份的人进行良好的教育。
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即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他认为国家对教学内容应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的一直性和不变性,使教育成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有力手段。
他还主张要对教育内容进行严格筛选。
比如,他认为有些诗歌、神话描写众神无休止的争吵,对培养儿童敬神的品质很不利,因此应绝对禁止。
他甚至提出了取消家庭,实行儿童公育的主张。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与政治生活的关系,他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育,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要想建立理想的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他主张由国家统一管理教育,以建立他的理想王国。
5.卢梭的自然教育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
他的《爱弥儿》是构思20年和撰写3年于1762年出版的不朽之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旧教育的失败,同时,积极地提出了建设新教育的系统的方案。
《爱弥儿》一书分为五卷,其主线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文体是夹叙夹议的小说。
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一、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
“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
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
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
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
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所以卢梭也常提及“消极教育”。
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针对富人的。
原因是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被迫只能接受这种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
而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
因此卢梭认为针对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养一些人成为人。
综上所述,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戏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二、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按照他的论述,“自然人”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公民”“国民”等概念来说的。
卢梭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目的,因此,不可能同时教育成这两种人。
卢梭选择“自然人”而不是公民作为培养的目标,显然是由于他的人性论、社会发展观特别是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他不无蔑视地说当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而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用说什么培养“公民”
综观卢梭的论述,“公民”与“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
由于天性的发展受到压制,因而自然教育无法,也不应当以培养这样的公民为职责。
第二,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
“归于自然”的教育当然不培养等级的人,不造就王公贵族或奴隶。
他警告说,社会正处于难以预测的变迁的前夜,身份和地位是靠不住的,皇冠可能落地,爵位可能丧失。
只有自然人无须为此烦恼,更无须为维持地位和身份而施展阴谋诡计。
第三,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囿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人 教育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