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docx
- 文档编号:28454502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156.16KB
传播学教程.docx
《传播学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
(一)传播英文“communication”,译成中文为“通信、会话、交流、参与”。
(二)早期的认知:
【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
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开创社会学传统>
2.美国学者——皮尔士:
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
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从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出发,开创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
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
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三)关于传播的五种说法:
1.“共享说”
由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提出:
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强调结果)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
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
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交流说”
由亚历山大戈德提出:
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强调过程)
3.“劝服说”:
由霍夫兰提出:
传播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心理学中有一种刺激反应原理,传递信息即给予别人一种刺激。
(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
4.“符号说”
由贝雷森提出:
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达。
(从传播手段和方式方面下定义)
5.“信息说”
由郭庆光提出:
传播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和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内容
模式:
传者 受传者 效果
手段渠道
三、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
1.传播情境:
物理环境
社会关系
心理因素
时间因素
2.传播者与受传者
3.信息与通道
4.制码(传者)与译码(受传者)
制码:
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之为制码,这个过程包括把思想变成语言,把概念变成某种显像或者把意图用相应的体态语传达等等。
译码:
把传播者传递出的语言、显像、体态等等符号再改变为思想、概念、理念时,这个过程叫做译码。
5.噪音:
把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播的任何事物者称之为噪音。
6.能力和行动
7.经验范围“代沟”
8.反馈
9.传播效果
四、传播与社会关系
1.传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手段
2.传播发展支配社会发展当代社会为“信息社会”
3.传播塑造着社会的主体——人“性相近,习相远”
4.构成社会主体的人可以认识传播、控制传播
5.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带动传播的改进和完善
社会对传播影响的具体表现:
1.对传播技术发展的影响
2.对传播内容的影响
3.对传播制度的影响
五、传播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由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香农)提出的,他认为信息就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分类:
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两大类:
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也有学者将其分为三类: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三)社会信息的特征:
是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体
1.物质属性:
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
2.精神属性:
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四)传播与信息的关系: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信息为传播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存在,世界上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同样没有无信息的传播,后为内容的信息和作为形式的传播过程,二者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具体表现:
1.信息是物质基本存在方式的表述,传播是这种表现实现的具体形式
2.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和目的,传播是信息的载体和运动
3.信息和传播相伴相生,相辅相成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N1.一个人: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N2.两个人: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N3.三个人:
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N4.三个人: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
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N4.无数人:
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特点体现在:
(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综述: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1.传播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2.传播隔阂: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而产生的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存在: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社会信息系统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
解决:
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传播学任务和性质(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任务:
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
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学好传播学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
二.原因
1.(有糟粕),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
其中不乏精华。
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
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2.(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
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3.(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
三、传播学在中国
1.历程:
<1>介绍,引入时期(20世纪70末到90年代初)
1978年,开始传播学课程
1982年,各高校每两年一次举行传播学研讨会。
(只承认宣传学,认为传播学是一种精神污染)
<2>推广、普及和版主研究时期(1993——1997年)
更多的高校设立传播学专业,不再单单是一门课。
<3>学科确立和学术繁荣时期(1997——至今)
1997年,传播学这个学科才正式确立,学位委员会将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又分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四、目前状况
<1>我国:
“瓶颈期“
第一,学科不规范
第二,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界限不清
第三,以教材为代表的基本建设不足
第四,师资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
<2>美国:
注视理论素养
<3>日本:
理论当中的研究方法,不重视技术
<4>台湾:
不重视理论,只重视实践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1.声音:
母鸡
2.动作:
灰雁
3.发光:
萤火虫
4.超声波:
蝙蝠、海豚
5.气味:
蚂蚁
6.震波:
蜘蛛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
动物传播的局限
1.本能行为
2.条件反射不伴有复杂的心理或精神活动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语言是动物到人的一个标志)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一)前语言时代:
吼叫、形体、声音、发光
信号——符号
(二)人类语言产生
1.神话:
巴别塔、语言雨
2.推断:
“汪汪论”“感叹论”“歌唱论”“吆喝嗯论”
3.马克思论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四、语言的特点: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
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大约有5600种,现保留下的书面语有600种。
1.口语出现的意义:
第一,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一平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第二,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第三,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2.口语局限性:
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一)文字的出现:
甲骨文(龟甲、兽骨)竹简(牍、帛、绢)纸
(二)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2.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文字的局限性:
1.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
2.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三、印刷传播时代
1450年,德国的谷登堡发明了利用蒸气式的印刷机,进入了近代印刷术。
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
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的贡献:
1.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2.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
3.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
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
五、新媒体传播时期
网络手机
第三节:
信息社会
一、信息社会:
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传播媒介的进化与发展
1.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N1.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双方都不能使用。
N2.再现的媒介系统:
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
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传方使用工具。
N3.机器媒介系统:
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
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双方都能使用工具。
2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
N1.媒介即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N2.媒介是人的延伸
N3.冷媒介与热媒介
N4.地球村
三、信息社会的提出:
1.1969年,日本的林雄二郎的《信息化社会》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
2.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及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四、信息社会的特点:
1.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
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章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符号
一、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二、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一)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二)象征符的特点:
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5.在一定的环境下是相对固定的,具有强制性。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分类:
1.语言的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工整度等。
也称为副语言。
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
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
2.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
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如仪式和习惯、服装恶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
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的物质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传播者,传播对象。
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2.传达功能。
意义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传播和保存。
3.思考功能。
思考是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符号的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
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
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三、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
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
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
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2.受传者的意义。
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3.情境意义。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象征行为: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人类特有。
(一)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
1.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2.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二)三个基本前提:
1.认识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因此,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构成要素:
传播的基本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务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施拉姆提出传播过程中应包含八大要素:
1.信源:
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讯息:
传播的内容,是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3.编码者:
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
4.渠道:
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5.解码者:
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6.接受者:
又称住宿,传播的目的地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7.反馈:
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8.噪音:
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编码者噪音解码
传者信源讯息渠道接受者
反馈
二、传播过程模式
(一)美国传播学者戴维·伯洛1960年第一个将传播作为过程来研究
1.主要观点:
(1)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是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2.S(信源)——M(讯息)——C(渠道)——R(住宿)
3.结论:
(1)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
(2)这项工作要从不自觉到自觉,不深入到深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过程研究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 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