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总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28452983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30.49KB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总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总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总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总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图2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
2.(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
【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排除ABC。
【答案】D
3.(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
【答案】B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
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
“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
5.(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答案】A
6.(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图1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广东文综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状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关键信息:
商代、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
【答案】D
2.(2012·浙江文综·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3.(2012·安徽文综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图4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53.63%,A项错误;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C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加快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D项错误;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53.63%,B项正确。
【答案】B
4.(2012·海南单科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
亲蚕”。
后来,历代
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
【答案】D
2011年题组
1.(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故选C项。
【答案】C
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答案】B
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D
4.(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春秋战国B.秦汉
C.隋唐D.两宋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分布集中于江南地区,即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
而古代中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它开始于两晋,完成于两宋,故选D项。
【答案】D
5.(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解析】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
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
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D
2010题组
1.(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图1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B。
【答案】B
2.(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A.战国B.秦
C.西汉D.东汉
【解析】图
(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
(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
、B、C三项。
【答案】D
3.(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
2009题组
1.(2009·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A、B、D答案都偷换了概念。
【答案】C
2.(2009·宁夏、辽宁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解析】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3.(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B.芍陂
C.通济渠D.邗沟
【解析】郑国渠和芍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邗沟位于淮水以北,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答案】C
2008题组
1.(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D.芍陂
【解析】紧扣关键字“蜀相”可知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答案】A
2.(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解析】本题仅提供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商发展的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说“材料不充分”,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答案】C
2007题组
1.(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④D.①②④
【解析】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从稻和粟南北兼有可以说明双方出现了交流,但不能说明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答案】B
2.(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殷墟戴刑具陶俑牛耕图甲骨文铁犁
ABC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握题中限定条件:
“商朝”和“农耕生产”。
A项是戴刑具的陶俑,与农耕生产无必然联系;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
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商朝时已出现的井田制的内容。
【答案】C
3.(2007·江苏历史·3)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A.孙叔敖B.管仲
C.李冰D.郑国
【解析】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C
4.(2007·广东理基·6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解析】“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答案】A
5.(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
【答案】B
二、主观题
1.(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0分)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
【解析】第⑴题有三小问。
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
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总体上就是“农本商末”,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为辅。
第三小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要注意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
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答案】
(1)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分)
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2分)
变化: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
义萌芽。
(2分)
2.(2012·北京文综卷·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材料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
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
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
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
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
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
的原因。
(8分)
材料四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
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
(12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
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0分)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考点】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近代经济发展与美国宪法规定的制约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第
(1)题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第
(2)题以南通为例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题分析说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第(4)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但要言之有理。
【答案】
(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
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2)南海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张謇的事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3)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
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4)示例:
主题:
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
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
漕渠
简要阐释:
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
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的代表之一。
3.(2012·四川文综卷·39题)(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材料四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
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
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
1887年通过《海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 真题分课 汇总 专题 古代 中国 农业经济 人民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