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1.docx
- 文档编号:28450148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20.90KB
城市设计理论1.docx
《城市设计理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理论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设计理论1
城市设计理论1
城市设计理论
引言:
⊙近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脉络:
从关注城市宏观构图——探索可感知的视觉艺术环境——深入精神内涵、情感要素以及社会科学目标的综合环境观念——融入到现代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
⊙关于理论的来源(戈斯林认为),城市设计理论家可以从三个来源寻找灵感:
1.在自然模型(指历史上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大量传统城市形态)中体现的往昔的理想形态;
2.乌托邦模型的未来理想;
3.从艺术和科学中汲取的模型中对现在的研究。
§1城市设计:
社会秩序的重整
⊙背景
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城市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这无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任何其他的社会制度下都如此。
一个世纪来城市设计领域涌现出的一些重要的城市设计构想都往往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构思.而是建立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试图寻找一种人类社会的理想城市蓝图是社会变革理想在物质环境上的表达。
同时这些构想在技术手段上往往伴随着对最新科技的大胆运用与超前想象,充分体现出时代科技的力量。
20世纪乌托邦的社会理想对于城市设计思潮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城市主义:
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代表,注重城市空间的形式和改造;
2.反城市主义:
放弃城市地区,拓展乡村地区;
3.微城市主义:
以英国新城和美国新都市主义为代表,将城市主义和反城市主义思潮结合起来
■霍华德——田园城市
通过改变城市形态格局来推进社会深层改革.从根本上说田园城市构想就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在物质形式上的体现。
他于1898年出版((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定位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公平、统一而且友善的秩序。
由于霍华德的思想本质上是社会改革,以社会公平与民主为核心.与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这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社会。
在1902年发行第二版时.他做了缓和的处理,将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淡化社会改革的形象,而突出城市设计模式。
⊙改革的核心思想:
1.通过借款买地,在地价低廉的农田上建设田园城市;
2.田园城市的税收一部分用于市政建设,一部分用于还本付息,直到三十年后本息全部还清;
3.这样田园城市的土地就完全社区所有,不再受地产主的剥削,其全部税收用于社区服务
⊙实践:
1903年,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距离伦敦市中心55km,用地1840hm2(由昂温和帕克设计)
1919年,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距离伦敦27km,用地970hm2
新城的建设采用集资的办法先出售股票购买廉价的农村土地.土地增值后偿还借款.并拿利润继续投资。
建成之后的城市尽管有良好的设计.但经过长期发展都未能达到规划人口并没有真正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因为除居住建筑外,它没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实际上是附属于大城市的居住区,因而被称为“卧城”,这两座田园城市,被认为是误解了霍华德的所指。
⊙评价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促进了城与乡的结合,强调城市环境的绿化,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地点到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在适合的范围之内。
2.他提出城市功能应实行分区,使得城市不同功能区互不干扰,由于他所提倡的城镇规模小,这种功能分区可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良好。
3.同时霍华德对城市贫民阶层居住环境的恶化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使得不同阶层进行混合居住,这对缓解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它把理想的城市模式变成可以操作的现实,在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问题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为以后的新城建设、卫星城镇、有机分散等理论的酝酿打下基础,是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财富;
5.但是田园城市只是美好的乌托邦田园,它想通过社会改革来削弱城市居民的阶级分化,它的实施触及到资本家的利益,必然以失败告终。
在实践操作中,无论是后来发展的郊区,还是最初的莱奇沃斯、韦林只是在物质形态上类似于田园城市,都只是着眼于设计本身的技巧,放弃了田园城市最初的思想方法。
■赖特——广亩城市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他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强调城市的极度分散化,要求完全地融入到自然乡土环境。
赖特把这种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城市形态称为“广亩城市”,他的这种极度分散主义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两部著作:
——“正在消失中的城市”
——“广亩城市:
一个新的社区规划”
他的口号是:
“每一个美国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有权拥有一英亩的土地,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居住。
并且每一个人至少有自己的汽车。
”
⊙主要内容:
广亩城市——自给自足的城市模式
1.城市在以英亩为模数单位的面积上发展,1400户人家为上限。
2.在这样的分散式城市应利用直升飞机作为实用的交通工具,同时还有穿越城区的架空干道以及高速单轨铁路。
3.架空干道的宽度可容纳十辆小汽车和两辆卡车,干道下面是连续的仓库。
城内道路为英里见方的网格式布局,其中还有相隔半英里
4.
5.
6.
7.防卫空间
针对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用物质的手段缓解社会问题。
例如纽曼提出的“防卫空间”。
防御空间是用来阻止犯罪的。
防御空间指街坊、房屋、公园,或办公室等区域,表示拥有所有权,并进行方便而频繁的监管。
以上特点明确住户对私有财产和社区财产的支配权,最终阻止犯罪。
O·纽曼《防卫空间:
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行为》
⊙主要内容
研究防卫空间的前提首先是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建筑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来影响甚至控制人们的行为。
也就是说,通过恰当的设计手段创造受人关注的领域.就有可能在很大范围内改善社会安全状况。
O·纽曼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分析容易发生犯罪活动和破坏公共设施行为的空间和场所特征,研究不同的空间形式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从而论述如何通过改善环境设计有效地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受到雅各布斯的“街道眼”概念的启发,O·纽曼拓展到领域所有权和由此产生的防卫责任感,探讨防卫空间、领域、监督、意象和环境等问题。
领属性
指建立明确界线的所有权空间。
常见的领属特征包括培养社区个性和标志居民集体属地的社区标志和大门、构成私家庭院的墙壁、树篱、栅栏等看得见的分界线和公共设施的私有化。
公共设施的私有化迫使居民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拥有更大的所有权(如私有的垃圾箱,而不是公有的大型垃圾收集箱)。
这些表示领属的要素清楚地把空间的监管责任交给居民,向外人表明该空间已有所属并且受到保护。
监管
指在正常的日常活动期间对环境的监控。
常见的监管特征包括外部照明、直接朝住所底楼外面开的门窗、安放在既宽敞又方便通行的地方的邮箱、收拾整洁的庭院、活动场所、增强步行活动以及随意监管的通道。
这些特点使得他人在外边做的事情很容易被里面的人发现。
象征性障碍
指放置在环境中的物体,使人觉得某个空间有人照管并值得保卫。
常见的象征性障碍包括野餐桌、秋千、花草和草坪家具——任何传递财产的主人在积极使用和保养的象征。
注意.如果展示的物件是社区里没有的,有时候可以象征富有,会成为诱饵,而非障碍。
因此,必须在特定社区的环境之内考虑各种象征性障碍是否合适。
公司的防御空间
在设计住宅、办公室、工业设施和社区方面起重要作用,以便阻止犯罪。
清楚标明领属地,表明所有权和责任;增加监管机会,减少可以隐匿的环境组成部分;减少没有归属的宽敞空间和服务设施.使用典型的象征性障碍表明有人活动和使用。
表示所有权和提高监管的组成部分增强空间的防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社区标志、装上大门表明该领地为社区所有;改善照明和公用长凳增加了随意监管的机会,当地的栅栏、门垫、灌木和其他象征性障碍清楚传递出空间已有所属和受到维护的信息。
(图解)
⊙评价
O·纽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宅区的空间形式,但是其理论基础却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广泛的价值。
其理论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尽管今天的建设在科技和经济方面都不存在问题,但是却必须认识到大量建设存在的社会和心里方面的局限。
总结
不同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寄希望于通过专业设计手段解决深层的社会矛盾有的希望调整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有的希望温和地调停社会矛盾,也有的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这些理论思潮推动着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然而尽管城市设计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行为的色彩.在社会责任中的确可以充当推进和协作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设计本身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
§2城市设计:
纪念性形式的表现
通过城市空间形象表达某种内在的秩序和观念,如宏伟的帝国气派、亲切的
市民生活或者某种怀旧的美学观念。
这种设计思想注重城市设计的艺术性,注重城市的美化,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倾向,在研究的领域上往往和传统建筑学,城市的美学研究有关,注重纯粹的技术层面的研究。
■巴黎改造
⊙主持者——B·奥斯曼(塞纳区的行政长官)
⊙主要内容
改造前的巴黎:
1.从城市功能结构来说,街道狭窄弯曲,建筑密度很大,不能满足巴黎作为当时欧洲最大的交通属牛的功能要求。
2.从城市景观看,市中心的贫民区影响了帝都的形象和环境。
3.从统治者的安全角度看,狭窄的街巷便于革命者进行街垒战斗,不利于管理。
改造过程:
在整体手法上继承了19世纪初拿破仑大帝的帝国式风格,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带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1.市中心的改建以卢浮宫、宫前广场、协和广场,以及从北面军工庙到西端雄狮凯旋门一带为主,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级中心。
2.宽阔的爱丽舍田园大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把西郊的布伦公园与东郊的维星斯公园的巨大绿地面积引进市中心。
增加了是塞纳河沿岸的滨河绿地和宽阔的花园式林荫大道组成整个市中心的绿地系统。
3.为美化巴黎城市面貌,不仅注重公园绿地建设,还对主要林荫大道的道路宽度与两旁建筑物的高度都做了规定,屋顶坡度也有定制。
尤其是明星广场拓展到12条放射状道路,直径拓宽为137m,四周建筑的屋檐等高,立面形式协调统一。
4.在市政建设上,建设了完善的大规模的地下排水系统,改善自来水供应,开办了出租马车的城市公交,街道上增加了照明灯。
⊙评价
1.虽然人们批评巴黎改建未能完全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城市交通障碍,但从历史条件来看,当时的巴黎还处于马车时代、工场时代和煤气灯时代,没有新的交通工具和先进技术,这次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使人口在这个时期从129万增至200万。
B·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造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使得巴黎成为当时最美丽、最近代化的城市的美誉。
2.有人说,成功的城市形式常常是较为不受称赞的社会情况的产物。
纵贯历史,许多宏伟的城市设计也只不过是停留在图纸上,未能实现。
而巴黎的宏伟设计之所以能够实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正以为B·奥斯曼作为当时的行政长官,拥有执政权,在军事独裁政权和征地法的保障下,B·奥斯曼的规划设计才得以实现。
3.正因为政治背景,宏伟的巴黎改造从根本上是服务于当时政权的需要。
改造工程的着眼点是用技术手段区实现统治者的理想:
统一整顿城市中心区,以便加速商业的发展;开辟宽阔的林荫大道不仅传出政权的权威性,又便于调遣军队。
而绚丽的外表背后,贫困社会阶层的社会问题和生存困境并没有考虑:
在中心区的改造中把穷人赶到城外,城内清除掉贫困的状况。
4.受到巴黎改造的影响,美国也兴起了全国性的城市美化运动。
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城市改造运动中,城市设计的范畴主要定位于城市视觉环境的美化和修整,其构成要素是街道、广场、纪念碑、绿化系统等城市视觉环境。
■建设城市的艺术
一座城市应该建设得能够给它的市民以安全感和幸福感——亚里士多德
⊙代表人物:
C·西特(1843年出生于奥地利,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
《城市建设艺术》
⊙背景:
实用主义的思想态度和生硬的规划给城镇造成七拼八凑的物质面貌,城市景观平庸乏味,缺乏连贯性,不能激起市民的热情。
C·西特认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会降低人们的艺术素养。
⊙主要思想:
1.城镇建设自由灵活,不拘程式。
C·西特特别赞赏古代广场典型的不规则性,认为这些广场是经过历史演变逐步形成的。
街道应该自然地顺应本身的特征。
2.城镇应通过建筑物与广场、环境之间恰当的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体。
C·西特提倡公共广场群之间相互组合成统一整体,“最大限度发挥纪念性建筑的作用”
⊙评价
C·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对欧洲各国的城市设计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
此后,许多学者和实践家对城市景观艺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进一步关注城市人文环境。
■城市脉络结构
⊙代表人物:
培根,《城市设计》
他认为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纪念性要素构成城市的脉络结构来满足市民感性的城市体验。
因此,他强调城市形态的美学和视觉感受,例如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等。
与C·西特相同,培根也主张从自然现象中寻找启发,在古典程度设计中吸取灵感。
⊙主要内容
1.整体性原则
他认为城市应建立起有机的系统,形成统一的整体。
城市设计既要着眼于关键性地段的详细设计,又不能过于拘泥于细节,必须放眼于整体,从更高层次的风貌特征统帅全局,把握具体建设,并以重点局部鲜明有力的形象影响和控制整个地区,这样才能形成既有特色又完整统一的城市风貌。
2.空间理论
他认为设计的基本成分是由体量和空间两项要素组成,设计的实质是两者的相互关系。
但当今文化中往往人们只关注体量而忽视空间的重要性,培根尤为强调空间的重要性,专门讨论了一系列空间问题:
形式与空间、界定空间、表现空间、空间与时间、空间与运动、建筑与空间等,对空间与各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现代城市设计拓展了新的领域。
“同时运动理论”——即着眼于一种城市设计的方法,它并不企求一次性包揽整个地区的全部发展,而是意在建立一种三维的规划系统,能够历经岁月,推演提炼,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即对人的活动线路和交通流线等加以考虑,以三维方式满足上述两项要求。
具体来说,他强调体量与空间的关系,居民感受的连续性,以及不同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城市设计应以灵活性使各方面联系保持融洽,为运动的人群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培根认为单栋建筑或一组建筑设计的方法不能套于整个城市规模的设计,其原因主要为:
一是城市的地理范围是如此之大,以致人的思想不可能为整个地区同时制定清楚的三维空间规划;二是以城市的规模而论,它的各个部分的建造和重建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使用城市的任何局部设计应当能够修正并延伸到整个地区中去。
培根还强调运动系统之间的连接点,因为节点的设计对整个城市设计具有统帅作用,是城市丰富性和连续性的所在。
3.注重纪念性的城市脉络结构
他强调艺术要表现时代与人民的生活。
他要把城市建造成一项人民的艺术,让每一个居民都能感受到城市设计的成果,使城市设计成为“生活方面人人共享的一种伟大的民主状态”。
同时他还对环境心理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关注空间与人的关系。
⊙实践——费城城市设计
从运动系统出发构成城市功能和形象的骨架。
不同的活动节点与城市的有机整体相联系,是变化和生长都牵动着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结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新的结构与运动系统结合,基本结构来自自然特征和区域地形,使人们感知序列结合,产生基本的秩序感。
在这过程中,重要的节点带动和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并将城市的脉络结构延伸出去,使得运动系统得以发展。
⊙评价
■城市类型
⊙代表人物:
A·罗西,R·克里尔,L·克里尔,新理性主义观点——重新认识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通过重建城市空间的秩序整顿现代城市的面貌。
⊙主要内容
A·罗西以类型的概念来表现居民对城市历史的普遍心理结构,即“集体记忆”和“集体无意识”。
他认为人文城市是历史来传递文化的,从而形成复杂多样的有机体。
经由历史发展起来的各种城市本身已经从类型学的角度为今天的城市提供了方案,实际上,各种类型的城市形态不是新的创造,而是城市本身作为来源,重新应用已有的类型而已。
R·克里尔在《城市空间》一书中收集和定义了各种广场、街道,将其视为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并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系列”,他反对现代城市生硬的布局概念,推崇C·西特的思想,强调城市虚空间相对于建筑实体具有重要意义。
R·克里尔对斯图加特的构思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将零碎的城市空间重新联系起来,构成连续的、明确的程度空间序列。
L·克里尔同样推崇古典的范式,他研究汇集城市中居住、街区等的形态模式,探讨传统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
L·克里尔对斯图加特某新城中心的设计表达了来女婿空间系统、人性尺度。
人车分流的基本思想。
⊙实践
J·斯特林和M·威尔福德的柏林麦纳克大街重建研究中将旧的立面模式运用于新建设
P·波尔托盖西对意大利的迪安诺德郊区村庄的建设方案把城市新旧街道用具有不同功能的节点相连,在其中恢复原有的建筑形式,并形成节点系统。
⊙评价
从新理性主义角度看,城市设计的核心任务是重新运用城市的“原型”,保护传统城市的基本特征。
但由于他们选择的范围多倾向于19世纪欧洲城市形态,对于现代城市设计具有局限性
■总结
这一节我们讨论的几类城市设计思想尽管从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是从城市空间的形式入手,追求纪念性的空间效果。
无论是宏伟的巴黎改造还是C·西特重温的被遗忘的古典原则,无论是城市脉络中运动系统还是各种各样的原型,都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形式探索,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只能是城市设计实践的诸多要素之一。
§3城市设计:
城市文化的传承
背景:
工业化的惊人成就和新的需求带动了新建筑运动的兴起,动摇了建立在传统美学基础上的传统城市设计概念。
工业化之后人们对新技术的热衷也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
高度工业化的建设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忽视了社会文化传统,引起人们的反思。
随着现代城市设计从城市规划学科分离出来,城市设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它与城市规划、社会学、人文科学、美学、心理学和行为学密切相关,强调地方性、场所感和人文精神,从更广的角度探索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途径。
■城市社会环境
⊙代表人物:
E·沙里宁《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主要内容
1.在城市景观设计上,他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关心城市所表达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内涵,提倡物质与精神完整统一的城市设计方法。
2.在总结中世纪城市设计的经验时,他倡议利用建筑设计的方法来恢复城镇建筑秩序,提出城镇设计中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和有机秩序的原则。
反对从前的城市改建单纯着眼于广场、干道、纪念性建筑,以及其他引人注意的东西,而忽视居住环境问题。
3.他认为从城市设计应该“照顾到城市社会的所有问题,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美学的,并且逐步的在长时期内,把它们纳入连贯一致的物质秩序中”。
4.关于城市设计方法,E·沙里宁提出三维空间观点,强调整体性、全面性和动态性,尤其把人的关心放在首位,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前提,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突破点。
5.E·沙里宁第一次把社会学方面的问题纳入到城市设计考虑的范畴,强调全面的社会调查,“以便按照调查结果来发现城市的物质组织”;在制度上,“社会调查必须成为规划工作相关联的一种经常性制度”;在机构上,此项调查研究“应该由相应的机构主持,当然还要跟物质组织工作建立科学的合作关系”。
这种调查主要以城市社区的社会条件为对象。
⊙评价
E·沙里宁的城市设计思想建立在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为城市居民创造居民宜居的生活环境,并与他的“有机疏散”的规划理论相联系,与过去以形态为主的设计思潮出现了根本的区别。
■城市功能与人性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雅典宪章》的提出
1.面对城市中心交通混乱、土地使用混杂、居住环境恶化
2.《雅典宪章》中提出了四大功能分区,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主要根据,并产生普遍的影响。
第二阶段:
城市美学思想和城市核心思想的提出
1.人口的郊区化使城市中心散失了原有的活力,市中心高楼林立,却忽视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生硬的功能区划使城市失去了原有城市功能的有机联系。
2.1951年,针对城市出现的新问题,CIAM第八次会议提出“城市核心”的主题,呼吁城市的人性化,倡导城市生活人文精神。
把城市核心定义为“具有社区活动的内涵,而不只是集聚的地方”。
3.城市核心的活动必须与物质环境、心理和审美合为一体,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给予交往的机会,免除孤独的痛苦;具有休憩和参与的活动,使人身心愉悦;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
4.城市核心的设计在于人性尺度的掌握。
⊙第十小组
1.1955年第十小组从CIAM分离出来,他们批评CIAM尤其是《雅典宪章》束缚了城市设计实践,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城市设计思想。
其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第十小组认为城市是复杂多样的,应该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如建筑群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城市空中街道网贯穿于多层城市结构。
2.任何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城市不能推翻重建,而应该保持旧有城市生命韵律,在不破坏原有复杂关系的条件下不断更新。
因此,城市形态不许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而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设计者应该把社会生活引入人民所创造的空间中去。
3.城市环境的美还应该反映出对象的循环变化。
第十小组提出了簇群城市的概念,反映了他们对流动、生长和变化的思想。
簇群城市以线型中心为骨干,想周围蔓延。
线型中心称为主茎,为居民提供联系的通道,也包括各种服务设施,如文化、教育、商业、娱乐以及步行道、车行道、公共管线等。
■城市意象
⊙代表人物:
K·林奇《城市意象》
⊙主要内容
1.K·林奇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分析城市形象的认知基础。
他认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当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
城市形象是客观形象和标准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的集合。
认知意象要求城市形象具有可读性和意象性。
其中构成意象的要素包括道路、边界、标志、节点和区域。
2.K·林奇把自己的分析方法运用到很多实践,例如对高速公路的意象性分析。
⊙评价
1.K·林奇的城市视觉特征的调查分析和社会使用方法是对城市设计方法的一项开拓性研究,丰富了城市设计的内容。
2.他为设计者和使用者沟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依据,通过城市意象的调查,可以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认识、感受和评价,为设计的人性化提供了前提。
■行为与空间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1971年
从当代社会生活的室外活动入手进行研究,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
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同时进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基本尺度等前提研究,进而从城市与小区规划空间、小品、人的活动距离、路线等细部设计进行全面的剖析,研究怎样的建筑和环境设计能够更好的支持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提出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的有效途径。
⊙J·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年
在书中她分析城市中特有的环境特征:
人行道提供安全和交流、吸引儿童,公园、邻里在使用中的作用和问题。
她极力推崇城市多样化发展,呼吁以不同密度和尺度的开发保证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还从传统街坊的自我防卫机制中得到街道眼的概念,认为可以通过社区的尺度保证邻里之间相互的照应。
在这些分析的前提下,J·雅各布斯反对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更新活动,推崇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在整个欧美掀起了人们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深刻反思。
⊙A·拉普波特
他从使用者的角度对日常生活环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认为人对于环境的反应基于环境给予人的意义。
他研究人创造环境的方式、环境影响人的程度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从社会、文化、行为学的角度探索城市空间组织的本质,并探讨城市物质环境在发挥流动功能中符号的意义,以及不同文化的暗示。
在强调行为与环境互动的基础上,A·拉普波特提倡开放式的设计方法。
■城市整体性生长
⊙C·亚历山大《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1987年
系统化的探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设计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