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2829第4次周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448497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13KB
高二下学期历史2829第4次周考试题.docx
《高二下学期历史2829第4次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历史2829第4次周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历史2829第4次周考试题
丰城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第4次周考试卷
历史(零班、实验班)
命题:
金政审题:
吴金华2015.5.24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文物”一词开始见于《左传桓公二年》:
“夫德,俭而有度,豋降有数,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不敢易纪律。
”该古籍中所说的文物是指()
A.人类具体活动的物质遗存B.具体的礼乐典章制度
C.传递文化思想的文化载体D.以甲骨、青铜器为主的古代器物
3.像中晚唐那样大规模、大范围任用差遣使,如劝农使、盐池使、铸钱使、两税使、出纳使、筑城使、户部使等,是此前历史所未具有的。
下列对中晚唐差遣使设立的目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限制原有地方官员职权的行使B.减轻地方行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C.防范官僚体制中管理上的漏洞D.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有效掌控
4.《史记·货殖列传》说:
“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5.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局面
C.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D.充分借鉴郡县制优点和摈弃宋政治制度缺点
6.《通典·田制》规定:
“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B.以发展军事为主要目的
C.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D.对特权阶层存在双重性
7.明代文人的作品逐步具有了商品属性,郑板桥公开开出自己的书画价格(时称“笔榜”)。
袁枚给某盐商题跋22个字,得了2000两银子,成为最善经营文化产业的文人。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开始重视文化修养B.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C.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8.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所立的《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嗣后如有不法棍徒(指织工),胆敢挟众叫歇(停工),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个月示儆。
”此碑()
①可以作为研究清朝时期经济史的重要材料
②可以作为中国先于欧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有力佐证
③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劳资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④反映了封建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旧官僚投机革命B.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0.1931年底,湖南《大公报》刊载了当时省长何健下的一道手令,禁止机关在旧历年送礼,理由是:
“废历年节(农历春节),互相馈送,此种繁文悖节约之旨。
”尽管如此,长沙大多数老百姓仍延续一如既往的年俗。
对此现象解读最正确的是()
A.政府倡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背景B.人民不满政府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C.反映出中西社会风俗的对峙与冲突D.中华传统节俗文化导致了官民矛盾
11.1934年7月《纽约时报》称:
“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这反映了()
A.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
C.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进展D.国民政府改变了过去亲欧美的外交政策
12、“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B.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13.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4.学者陈旭麓认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15.一部法律文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所获得的有效信息是()
A.强调工业化在建立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由此开始D.强调宪法的社会主义属性
16.哈里斯感叹:
“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在读了古代的相关记述之后,就会很容易地得出如下结论:
雅典的法庭是在具有说服力的演说者的影响和控制之下,他们较少关注法律条文。
”这表明当时古代雅典()()
A.缺乏明确的法律意识B.突出辩论在司法中的影响
C.出现了“强人政治”局面D.法庭注重民主程序的操作
17.就《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看,其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体现出基于习俗的法律精神B.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俗
C.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D.是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
18.《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要为自由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19.“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
”对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这是其成败的主要原因
④英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打败荷兰证明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优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
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A.社会制度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移的目的地
21.某学者写道:
“16世纪的意大利……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危机B.价格革命C.商业革命D.工业革命
2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
“这一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这一事件”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B.美国罗斯福新政C.联合国的成立D.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23.“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zuonodie”等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A.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24.“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具体表象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命题:
市场自由是好的,市场是万能的。
在实践中追求所谓大市场、小政府。
它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
”下列体现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C.二战后福利国家 D.世界贸易组织
25.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看似幻想却又非常真实和充满智慧”,中国作家格非指出“形式的创新是真实展现光怪陆离的美洲现实的内在要求”,以上关于文学特征的表述适合于评价()A.《老人与海》B.《百年孤独》C.《狂人日记》D.《等待戈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阅读“舌尖上的历史”,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朱子语类·卷十三》
中世纪的西方人会因为吃了额外的羊排或第二碗米饭而惊醒、而悔恨……因为“贪吃”乃反上帝的罪行。
——易大经《贪吃文化与美食文化》
材料二随着需求量的不断上升,糖价越来越贵,欧洲人的钱都被阿拉伯商人赚走了。
他们急需找到新的热带土地用来种植甘蔗,打破阿拉伯商人的垄断。
……他(哥伦布)第二次驶往美洲大陆的船舱里就带着甘蔗苗,这一行为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加勒比海地区从此变成了全世界的蔗糖生产基地,原有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殆尽,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非洲人之所以被大批贩卖到美洲为奴,原因也是因为糖。
——袁越《糖是一种毒药》
材料三 由于茶叶出口量增长迅速,市场需求增加,从而刺激了国内茶叶种植业的发展,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种增多。
清初全国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至少三分之—用于出口。
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
——仲伟民《茶叶、鸦片贸易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四 孙家大娘在伊身后轻柔地说:
“梅生娘,悠着点劲儿吧,这个干法如何能熬到天黑?
”其余二人也在伊身前身后说了同样意思的话。
豌豆的味道对伊施放着强烈的诱惑。
伊的手几次就要伸到磨盘上去,又怯怯地缩回来。
伊知道,同样的事情,孙大娘可以干,马二婶可以干,李大嫂也可以干,惟独自己不能干。
伊的丈夫是富农,前不久,因为毒死社里的耕牛,被送到劳改营里去了。
伊不明白丈夫为什么要毒死耕牛。
伊想着丈夫被抓时的情景,心里冰凉。
马家二婶从背后戳戳伊的腰,伊果断地摇头。
——莫言《粮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与中世纪西方人关于饮食方面有何共同认识?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糖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的作用。
(3分)
(3)依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茶叶贸易的影响。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茶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
(2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豌豆的味道对伊施放着强烈的诱惑”的原因。
(2分)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农作物生产对劳动力的影响。
(6分)
27.为完善政治建设,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
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
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材料二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各种政府官员在权力上有着不同的限制;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的下级法院。
——节选自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其修正案
材料三政治里面有两个潮流……自由太过,则成为无政府;秩序太过,则成为专制。
数千年的政治变更,不外乎这两个力量的冲动。
(中国古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间的一种最良善之调和法……(美国)国会有了弹劾权,那些狡猾的议员往往行使弹劾权来压制政府,弄到政府动辄得咎。
在美国各州,有许多官吏是由民选而来。
……(但)必有若干财产才有选举权,没有财产的就没有选举权;且选举亦可能作弊;而对于被选的人,(选民)亦没有方法知道谁是适当。
……我们中国帝制时代有个方法:
采用考试来选官。
考试是个很好的制度,在共和时代亦不可少。
——节选自《孙中山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体现出的民主原则。
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美国的政治有何弊端(5分)
(3)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并谈谈你的看法。
(6分)
28.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
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
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吴于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做的序
材料二在欧风东渐的历史大潮中,西洋历法逐渐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人视野和日常生活之中。
魏源较早地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和“经纬度”等概念。
1877~1882年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对日本放弃沿用千年之夏历遽然改用阳历的做法颇不认同;十几年后,遍历亚欧美三大洲的黄遵宪,既认同阳历优于中历但又以为历不必改。
1896年,开明的知识分子、近代出版家高梦旦从世界大同的国际化视角倡导改历。
1897年,在思想界引领风骚的梁启超著文《改用太阳历法议》,大力鼓吹改历。
1907年,在日本研修经济学的孟森发表《历法议》,从统计学角度论证阳历之便利,提出改用阳历的主张。
民国肇建后历行改历,阳历最终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
1912年8月,《教育杂志》发表文章,呼吁教育界应承担起引导民众改变旧思想、旧习惯以适应新历法的责任。
(1)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
(2分)结合所学,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西方历法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历程。
(10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语言表述符合学科用语。
】
丰城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周考答题卡
历史(零班、实验班)
班级:
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 得分:
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26.
(1)
(2)
(3)
(4)
27.
(1)
(2)
(3)
28.
(1)
(2)
丰城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周考参考答案
1-25:
BBDAADDDCCBDAADBDCBBCADDA
26.(18分)
(1)认识:
饮食上禁欲(或反对贪吃)。
(2分)
(2)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动力之一;打破相对孤立的世界,出现世界市场的雏形;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3分)
(3)影响: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改善了经济结构。
(3分)
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分)
(4)上个世界60年代,由于“左”倾错误等,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分)
影响:
美国蔗糖种植业的发展导致黑奴贸易;中国茶叶大量出口促使劳动力向经济作物生产部门转移;粮食极端匮乏影响劳动力的积极性。
(6分)
27.(16分)
(1)措施:
为官-遵守行为规范;选官-重德行志节;教育-重视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考核-重德行政绩(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任意三点给6分。
)
(2)民主原则:
联邦法律至上;分权制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弊端:
国会弹劾权影响行政效率;选举权有财产限制,且无法避免舞弊现象;选官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
(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孙中山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监察权(或弹劾权)与立法权分立;考试权(或选官权)与行政权分立。
在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同时,注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点相结合。
(4分)
28.(16分)
(1)共同:
以本民族历史为中心,观察周边世界;把已知地理范围视为“世界历史”。
(2分)
原因:
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交往范围相对狭隘;地理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局限;古代世界文明处于分散隔绝的状态。
(4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侵入和国门洞开,西洋历法(阳历/公历)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中国经历了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采用的变化历程。
从鸦片战争时期的魏源到19世纪末的黄遵宪,逐渐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经纬度”等自然科学概念,开始认识到西方历法优于中国传统历法(阴历/农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版、思想、经济、教育等社会各界不仅提出改行公历,而且从国际化(或世界化)、工具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宣传历法知识,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行公历,阳历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
上述材料表明,由于历法在中国所具有的特别政治和文化意义,使得国人在接触阳历之初,很自然地以一种“正统”眼光视之。
但是,随着中西接触日深以及知识分子走出国门,亲身体会到阳历的优点和长处后,人们逐渐抛弃了一开始的政治性眼光,而从工具性角度更客观地看待阳历。
(10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学 历史 2829 考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