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无答案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8444351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60.63KB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无答案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无答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无答案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无答案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河北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实验部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2.《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
“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
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
3.《洪范》说: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
①臣服于商王朝
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
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
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
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
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B.礼制仍影响贵族政治生活
C.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D.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
5.古代中国存在许多同居共财的家庭,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朝陈兢一家“十三世同居”。
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家国的紧密结合B.等级秩序森严
C.世卿世禄的延续D.宗族观念浓厚
6.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7.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
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
这表明西周初年()
A.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B.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C.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D.实行的政治制度强调血缘关系
8.2017年5月,春秋末年兵家孙子的祭祀大典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多名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
这种祭祖活动主要反映出中国( )
A.公民素养的开放性B.家国利益的冲突性
C.宗法传统的延续性D.儒家文化的保守性
9.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
11.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
“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12.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
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
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
13.始皇帝统一天下,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对郡县制评述有错误的是()
A.郡县长官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14.一个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发展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发展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发展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5.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B.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
C.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
16.据《史记》记载,秦代对一些较重大的或疑难问题的决策,一般要经过朝议与廷争,最后才由皇帝裁决后执行。
这说明当时()
A.国家决策由群臣集体作出B.注重提高行政决策的正确性
C.行政决策程序完整而严密D.实现了各大臣间的通力协作
17.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8.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19.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参知政事
20.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
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
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D.唐朝中央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1.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些政务文书显示,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
这表明中书、门下两省( )
A.有分工无牵制B.行使宰相职权
C.共掌军政大权D.地位高低不同
2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三司使与元御史台
23.“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24.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25.据《南齐书》记载:
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26.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27.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
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
这-变化()
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28.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29.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
A.导致了冗官局面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D.提高了行政效率
30.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31.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
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
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
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32.《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
“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D.笔录政事
33.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34.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书生的试卷、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A.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B.选拔程序走向完善
C.舞弊行为得到杜绝D.政府注重选拨人才质量
35.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
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D.增加行省数量
36.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
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
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
以上变化表明( )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37.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
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
据此可知( )
A.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B.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
C.察举成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D.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
38.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
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
A.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
B.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
39.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40.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
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
这表明( )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非选择题(共2道大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
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侯诛伐”的原因,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
(6分)
(2)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根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4分)
42.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
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
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4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实验 答案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