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8441006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77KB
届高考历史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提纲.docx
《届高考历史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提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提纲
文档编制序号:
[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届高考历史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提纲
2015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轮复习提纲
必修二经济史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距今一万年左右)。
含义:
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局限: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再到其他地方耕种。
(2)“耜耕”或“石器锄耕”:
距今七八千年,培植了水稻和粟,发明了耒耜——最早的松土工具,土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3)青铜农具:
商周时期出现。
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但比较昂贵,很少使用。
(4)铁犁牛耕: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逐渐推广。
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汉代:
出现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耧车。
(6)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容易调节深浅,耕犁完善。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革命性的发展。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
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2)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耕耙耱技术。
(4)汉代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
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社会:
井田制。
①演变:
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
瓦解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
②性质: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周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可以世代享用,无权转让和买卖,需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瓦解过程: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私田被大量开垦出来。
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鲁国实行“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井田制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改变了“田里不鬻”的传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确认。
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诏书,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3)封建社会:
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如:
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的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小土地所有制三种。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居支配地位。
国有土地所有制是补充形式,农民小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附庸。
秦汉以后,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日益增长。
③影响:
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
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往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将收获物的大半交给给地主。
农民受到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过着贫困的生活。
4.小农经济
(1)含义: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随之形成。
(3)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规模小、水平低、条件简陋,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4)评价:
①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到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
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5.土地兼并
(1)原因:
土地私有制(根本原因);土地自由买卖;地主、官僚、豪强的强取豪夺。
宋朝以后土地兼并的现象更为严重。
(2)影响: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
引起社会动荡,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农民起义往往包含平均地权的要求。
6.农田水利
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1)着名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关中“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农业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3)作用:
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的发展。
总结:
①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鲜明特点。
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点
1.经营形态
(1)产生与发展:
①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独立。
②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即“工商食官”)。
③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从而形成中国手工业的三大经营形态。
④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被收归官办。
(2)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三种经营形态。
其中,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①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如:
汉代的“东西织室”和“三服官”)。
特点:
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工匠,使用最好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产品主要供宫廷、官府、贵族消费和军用,不是商品,不能服务于社会。
由于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劳动者被强制劳动(如:
元明清的“匠户”制度),因此生产效率低下,阻碍手工业进步。
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②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民营手工业出现。
工、商与士、农并列为国家“四民”。
到明朝中后期,大规模的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家庭手工业:
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丝织业
(1)新石器时代:
出现陶纺轮、骨梭等,纺织技术已经萌芽,最初原料是麻和葛。
(2)商朝: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3)西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西汉:
出现提花机。
开辟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为“丝国”。
(5)唐代:
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出现缂丝技艺。
(6)明清:
苏州、杭州是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
棉纺织技术向南方推广,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
3.冶金业
(1)青铜制造:
①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小件青铜器;②夏商周时代:
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被成为“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③春秋战国秦汉时代:
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纹饰趋于简单,由于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更显精美华丽。
(2)冶铁业:
①西周晚期:
出现铁器;②春秋时期:
开始冶炼生铁和钢;③战国时期,已掌握炼钢淬火工艺;④西汉:
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人力皮囊鼓风。
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风装置——水排;⑤南北朝:
发明我国古代最先进的灌钢法;⑥北宋:
普遍用煤冶铁;⑦南宋末年:
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普遍使用。
4.制瓷业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原始社会:
出现彩陶、黑陶、白陶等。
商朝:
烧制出原始瓷器。
从商代到东汉晚期,是陶到瓷的过渡时期。
(2)东汉:
瓷器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出现青瓷和白瓷。
(3)唐代:
形成南青(越窑)北白(邢窑)两大系统,并输往国外。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唐代晚期,出现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注意:
“唐三彩”是独特的美术陶制品)。
(4)宋代: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5)明清:
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在青花瓷基础上烧制)、珐琅瓷(康熙年间发明)争奇斗艳,瓷器大量销往国外。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景德镇成为着名瓷都。
(三)古代商业的基本特点
1.古代商业
(1)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后来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和最早的货币(海贝、骨贝、玉贝、铜贝等),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2)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许多大商人。
中原出现一些商业中心,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3)南北朝:
形成民间集市“草市”,设官员进行管理。
物物交换成为主要手段。
(4)汉唐:
①“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严格分开。
②在城市交易,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③政府加强管理,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令”“丞”)。
隋唐时期,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出现。
外贸活动繁荣,在广州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5)宋元:
①城市商业活动发展到新的阶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大都。
中外贸易、边境贸易(榷场)全面繁荣。
(6)明清:
①商业城镇兴起;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③棉花、茶叶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7)地位:
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两部分组成,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它们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2.“市”的形成与城市发展
(1)宋朝以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②“市”的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闭市后不许再交易。
④县城以下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
(2)宋朝时期: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便利了百姓生活。
②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③原先不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3)具体情况:
①秦代:
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按时开闭。
“五都”的出现标志着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③南北朝:
民间集市——“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④唐代:
“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
“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华。
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扬州也曾“雄富冠天下”;⑤宋代:
“市”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沿街开设商铺,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东京等都市商业繁盛;形成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着名商业名镇。
⑥明清:
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3.明清“商帮”
①“商帮”是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会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
②着名的商帮有晋商和徽商。
③商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其活动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有的还将商业资本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成长。
④明清的商帮毕竟是封建性的商帮,它依靠官府的支持进行经营,积累的巨额资本又多用于购置土地,奢侈消费,甚至货币窖藏,最后也就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走向衰落。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概述:
①含义:
“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征收。
“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根本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巩固统治。
③最早提出: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新_课_标第_一_网
(2)过程:
①商周:
统治者重视并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②战国:
重农抑商思想盛行;③西汉初年:
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对商人的赋税加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的政策;④明清:
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通过加征商税、限制手工业规模、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3)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②统治者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2.“海禁”政策
(1)概述:
①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起因:
明初,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危及明朝统治。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过程:
①明朝注重维持“朝贡”贸易体制(如:
郑和下西洋),对民间海外贸易则严加禁阻。
明太祖屡次下令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
倭患消除后,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
②清初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百姓片板出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③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内涵并不相同。
明初实行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相反,明政府积极鼓励官方贸易.如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闭关锁国”政策
(1)概述:
①含义:
清代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②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基础。
(2)评价:
①这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加深,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与缓慢发展:
①产生:
明朝中后期,江南苏州等地的纺织业。
②条件: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③实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④表现:
“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
“机工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期缓慢发展,部门增多,地域更广,规模扩大。
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顽强的抵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采取限制规模、征收重税等手段。
③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往往建房置地,很少投资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积累。
④官府的沉重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古代 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一轮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