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docx
- 文档编号:28432758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63.33KB
文学欣赏.docx
《文学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欣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欣赏
【摘要】文學欣賞是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感受、體驗、鑒賞和鑒別的複雜的精神活動。
本文主要闡述了文學欣賞的四個主要特徵,說明了文學欣賞是一種伴隨感情活動的形象思維活動。
【關鍵字】文學欣賞;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特徵
所謂文學欣賞就是運用自己的思維,對文學作品進行感受、體驗、想像和思索,從而獲得美的感染和愉悅,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它包含感受藝術形象,體味藝術境界,領會思想內容,激起情感反應,玩賞藝術魅力,鑒別作品品質。
文學欣賞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又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一、文學欣賞是一種借助形象與感情的審美享受活動,它始終離不開藝術形象的誘導和強烈情感的激發。
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被作品中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所吸引,所感染,以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現實面貌,並進而理解它的本質意義,引起情感上的反應。
所以說形象所喚起的欣賞者的情感反映,是審美享受的重要標誌,是文學欣賞的一個重要特點。
例如:
人們在欣賞《保衛延安》、《青春之歌》、《創業史》、《紅岩》等作品時,就會特別喜歡作品所表現的可歌可泣的鬥爭生活,喜愛那些鮮明生動的革命者的光輝形象。
從作品中瞭解過去的革命鬥爭歷史,學習先輩的革命傳統與鬥爭精神,並陶冶自己的情操與堅定自己的革命意志。
在閱讀高爾基的《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等作品時,作品所展現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以及從鬥爭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革命戰士的形象,不管在任何時期,對廣大讀者都具有巨大的教育、鼓舞力量。
這種感情上的反應是很強烈的。
總之,欣賞者的情感反映,以文學作品的形象系統為基礎,以作家在作品中所灌注的情感為動力。
二、文學欣賞是感覺與理解相統一的審美認識活動,在欣賞過程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伴而行。
文學欣賞不是簡單地複現現象,而是對形象意蘊的深刻理解。
這種理解又不是抽象的認識,而是形象的意會,是在感覺中理解,在審美過程中認識。
文學欣賞以讀者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為基礎,讀者對作品的感性認識,在文學欣賞中有重要的意義。
這是因為“我們的實踐證明: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覺它”。
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形象,只有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深刻的感受。
例如,宋代詩人蘇軾,在讀了陶淵明的《飲酒》詩以後寫道: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望”和“見”一字之差,意境全非。
這是因為,陶淵明要表達的是自己辭官以後的喜悅,因而用“見”字,傳達出悠然自得的情懷,確有“境與意會”的效果;若改為“望”字,變成主動尋求,不僅破壞了全詩的意境,且亦不符合陶潛的節操。
所以,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陶詩的意境以及陶潛的為人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當讀者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還停留在片斷的、分散的、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時,他們是不可能對作品的內容有全面的、深刻的感受的。
只有當讀者經過深思,把那些片斷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來,加上自己想像的補充和豐富,在自己的頭腦裏獲得形象的再現時,他才能對作品所描繪的形象有比較全面、深刻的感受,達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機統一,才能透徹地領會其中的意味,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藝術鑒賞上的愉悅。
三、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藝術的想像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複映現象,再現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欣賞者的想像、聯想,通過欣賞者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
在藝術欣賞中,讀者要為情所感,就得依靠形象所給予的具體生動的感受,以及隨之而來的想像、聯想等思維活動。
特別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由於其形象的間接性,讀者對它的欣賞,與對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等的欣賞相比,更有待於形象的再創造,更需要形象思維的能力。
它要求讀者善於通過語言的媒介,想像出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境界,並進而領會其思想內容。
例如:
沒有參加過戰鬥的讀者,能夠體驗、領略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並非由於他們頭腦裏有多少關於戰爭的概念,而是因為作家的形象描繪提供了具體可感的生動材料,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和聯想,從而體驗和認識自己從未經歷過的戰爭生活;而親自經歷過戰爭生活的讀者,對以戰爭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往往倍感親切,有更多的體會,這是因為他們能夠以自己關於戰爭生活的經驗,來感受、想像,以至豐富、補充作品裏關於戰爭的描寫。
要是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和聯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麼,再美的文學形象對他也沒有多大意義。
“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詩中這些膾炙人口、富有表現力的詩句所勾畫的種種意境,在感受、想像能力較差的讀者眼裏,也可能是平淡無奇的。
又如,在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通過戲劇語言來表現,然而由於劇中特有的規定場景,人物通常都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盤托出。
他有時講得少而想得多,有時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時說的則恰恰同想的相反,要是鑒賞劇本時,讀者不能根據劇情展開積極的思維,就不可能正確地感受和瞭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劇本內容。
如《雷雨》第四幕裏,侍萍得知四鳳和周萍的關係後,悲憤地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啊,天知道誰犯了罪,誰造的這種孽!
—他們都是可憐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
天哪,如果要罰,也罰在我一個人身上。
他們是我的乾淨孩子,他們應當好好地活著。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應當我一個人嘗。
今天晚上,是我讓他們一塊兒走的。
這罪過我知道,我都替他們擔戴了;要是真有什麼,也就讓我一個人擔待吧。
”
這是對自己的譴責嗎?
罪孽真是侍萍造成的嗎?
絕對不是。
這是對周樸園的血淚控訴,這是對周公館為代表的封建黑暗勢力的猛烈抨擊。
侍萍和他的“可憐的孩子”,都被這個萬惡的社會吞噬了——這就是《雷雨》通過藝術形象所顯示的真理。
因此,不依靠自己的想像和聯想,不經過自己積極的形象思維,讀者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不可能發現和瞭解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韻外之致;而讀者能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反復地品味,積極地思考,也就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認識。
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認識不一樣。
魯迅曾說過:
現代的讀者看《紅樓夢》,對於林黛玉這個人物,“恐怕會想到剪頭髮,穿印度綢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別的什麼模樣。
”總之,和三四十年前讀者心目中的林黛玉“是截然兩樣的。
”正是由於讀者在欣賞過程中對於作品形象的想像,總不免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等而有所加工改造,於是所得的印象也就往往帶有個人特點。
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即欣賞者頭腦裏再現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形象的確定性與規定性,又有欣賞者的獨創性、新穎性。
四、文學欣賞是以“通感”和“共鳴”為重要特徵的一種綜合的心理感應活動。
在文學欣賞中,由於欣賞者的生活、欣賞經驗,由於各種感覺器官的暫時聯繫,視覺和聽覺之間;視覺、聽覺和觸覺、嗅覺、味覺之間往往可以相互作用而彼此溝通,從而喚起藝術形象原來不一定具有的另一種或另幾種感覺形象。
這種“通感”現象是在藝術欣賞中的獨特現象。
文學欣賞中的另一種心理活動—共鳴,是一種複雜而常見的現象。
當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作家通過作品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操,強烈地打動了讀者,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迴旋激蕩。
他們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勝利而歡樂,為反面人物的潰滅而稱快;或者為正面人物的失敗而悲痛,為反面人物的得勢而憤慨,象喜亦喜,象憂亦憂。
他們為黛玉葬花而潛然淚下,為武松打虎而慷慨擊節;冉阿讓的命運,引起他們深切的關注與同情;蓋拉辛的遭遇,則使人們對萬惡的農奴制度切齒痛恨。
凡此種種,是“通感”與“共鳴”現象在文學欣賞活動中的突出特點。
可見,文學欣賞是伴隨感情活動的形象思維活動,文學欣賞中的認識活動主要是一種感受體驗,而不是評論,但是,對文學作品的形象及其所包含的意蘊,只有在正確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全面的、深刻的感受。
因此,文學欣賞是感性和理性或感受、體驗和理解、鑒別的有機統一。
【摘要】文學名著總是不斷被人欣賞的,欣賞者一方面在前人評價的影響下閱讀欣賞,另一方面由於時代社會的原因,欣賞者對前人的看法會補充、批判、糾正:
欣賞是糾正誤差的過程。
讀者一次次欣賞過程是一次次審美感受、經驗的積累過程,它不斷改進欣賞者的素質,使其欣賞愈敏銳、愈精細:
欣賞是創造欣賞者的過程。
【關鍵字】欣賞糾正誤差創造
一、文學欣賞:
糾正誤差的過程
凡屬文學名著總是不斷被人欣賞的:
如果不能被人不斷地欣賞,它早已被遺忘、淘汰,也就無人知曉,自然也人不了“名著”之列。
但是文學名著在完成之後,在不同的年代裏被欣賞的程度經常起變化。
有時被人欣賞,有時不被人欣賞;有時被欣賞的是這一方面,有時被欣賞的是另一方面。
所以,對某一位讀者來說,讀一次,就是一個獨立的欣賞過程,但從名著的存在來看,這個過程又是一個片段。
我們作為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中的讀者,是在前代種種定論、種種評價的影響下閱讀名著的,在閱讀時,我們作為一個特定的欣賞主體,對前人的討論,對傳統的看法,會有所同意:
有所補充,也會有所批判,有所糾正。
所以說,對文學名著的欣賞也是一個糾正誤差的過程(這是任何名著被人認識的歷史過程,一代一代“糾正”下去。
當然這也是任何名著的真正生命力:
後一代人總能從中發現新的內容,產生新的興趣。
從大的方面說,欣賞者由於社會歷史的原因,產生不同的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婦對文學名著的興趣。
魯迅說到他在日本留學時期讀了拜倫的詩而“心神俱旺”。
那原因就是:
“時當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國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復仇和反抗的,便名易惹起感應。
”(魯迅《雜懷》)而這時候,易蔔生在世界上正負盛名,卻不為人注意。
到了“五四”運動時,易蔔生成為特別引人注意的作家,因為他“敢於攻擊社會,敢於獨戰多數”。
“五四”時,由於青年們爭取婚姻自由,所以“輸人易蔔生的《娜拉》機運,這時候也恰恰成熟了。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
我們欣賞文學名著不可能完全排除社會思潮的影響,而且社會思潮的影響也並不是全無益處的。
只是當我們覺察到一種思潮的偏頗、錯誤時,應當予以克服,予以糾正。
我們可以舉對明代小品的看法為例。
大家都知道明代散文是很有成就的,它的代表作家袁中郎、張岱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在30年代,林語堂曾經提倡這種風格的散文,即所謂“幽默”、“性靈”,受到魯迅的反對。
不過魯迅反對的是林語堂(以及周作人)在那個時代引人們走向消沉,忘記戰鬥,他反對的不是明代小品,他也不低估袁中郎、張岱的文學價值。
他說:
“明末的小品文雖然比較頹放,卻並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
這種作風,也觸著了滿洲君臣的心病”(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這是指的張岱。
而對袁中郎,魯迅則重視他除了寫小品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在”,那就是“關心世道”,魯迅認為這就決定了“中郎之不能被罵倒,正如他這不能被畫歪”(魯迅(“招貼即扯”})。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人們對同一位作家的不同方面,各有側重。
而在袁中郎、張岱這些散文大家那裏,吟風月、弄花草的文章和關心世道的文章,其實都存在;幽默和諷刺,也都存在。
在我們現在比較平靜的歷史時代裏,我們就可以從各個方面去欣賞袁中郎和張岱的散文了。
以上說到的都是一些學者專家的意見,他們同時也是文學名著的欣賞者,所以也仍然是欣賞者的意見。
他們的意見可以代表並影響一個時期的欣賞者。
不過這種作用只存在於欣賞的大趨勢上、總體意見上,到了具體的閱讀欣賞中,每一位讀者又都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欣賞文學名著的各個方面。
讀者欣賞文學名著時不可能完全依照前人的意見、感受。
他必然有自己的再創造,他的再創造也就糾正任何傳統的偏見,獲得自己的藝術享受。
以前有人說過:
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
我們也可以說,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林黛玉。
這還是只就名著中的一個形象來說的。
讀者的欣賞就是一面在多種理論的影響下,一面在作家的直接形象引導下,去進行再創造。
再創造的活動也即欣賞的活動,是按照讀者個人的社會體驗、審美經驗、知識結構來進行的。
欣賞者不但可以糾正前人對名著的某些定見、偏見,而且也可以糾正(包括補充)作家個人的見解。
許多古典作家如果能夠復活,他們看到後人對他的作品的種種評論,一定會大吃一驚,甚至全不理解。
後人從社會學的觀點,從倫理道德的觀點,從心理學的觀點,以及當代人僅僅作為一個20世紀末中國讀者對文學名著做出的反應、評價,會使莎士比亞和曹雪芹大吃一驚。
有些現代作家往往也對研究者的評價感到意外。
凡是內容豐富、思想深遠的作品,能人“名著”之列者,都在它的表層意義之下,還有深層或更深層的意義。
這種意義是吸引人的,它期待著未來時代的讀者在無窮的欣賞過程中去開掘、發現。
這種意義也往往是複雜的、可作多種解釋的,因此也給後世的讀者以不斷的“糾正”的機會。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文學名著的內容同欣賞者的眼光是互相作用的,欣賞者可以給文學名著加進新的內容。
當然,欣賞也決不是任意的玩笑。
它必須在作品形象、內容的引導下,從個人的藝術感受出發,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欣賞首先是藝術的享受,沒有享受,或者說沒有感到作品的美,沒有受到感情的震撼,那“糾正”就是牽強附會,或者變成猜謎遊戲。
文學名著往往給人廣闊的想像的天地,但不是無邊無際,它的邊和際就是它的形象的本身。
二、文學欣賞:
創造欣賞者的過程
“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
”“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
”
以上是馬克思在兩個《經濟學手稿》裏說的話,這是具有高度的哲學意義和美學意義的論斷。
我們可以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並依照這種表達方式,來表達我們對文學欣賞的看法,即:
欣賞是創造欣賞者的過程。
文學欣賞不是依靠任何感官的刺激,在欣賞中看不到顏色、形體,聽不到聲音,只能依靠語言喚起自己的想像,到一個幻象世界中去遨遊。
而文學又是有不同層次的,有簡單的,有複雜的;有淺露的,有深邃的;有單義的,有多義的;有明確的,有朦朧的。
但是對文學作品,包括名著,要去享受它,去“啃”它,去欣賞它,就要求讀者有一定的素養。
有的作品如《紅樓夢》也並不難讀,但深層的意義卻不好領會。
許多詩文也是這樣,它含蘊無窮,高層次的讀者領會高層次的意義,低層次的讀者理會低層次的意義。
正如有的哲學家說:
同一個格言,老人和孩子的體會是不一樣的。
文學對不同的讀者,也是這樣的。
文學欣賞者是被文學創造出來的,高級的文學欣賞者是被高級的文學作品創造出來的。
人們從小聽奶奶講故事是初步接觸最簡單的文學作品。
以後讀各種各樣的故事,讀小說、散文詩歌,作品的內容漸趨複雜,藝術漸趨細緻精美。
最初的欣賞完全依靠一點直接的生活經驗,後來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
老師可以傳授最基本的知識,老師的傳授改變了人們的知識結構。
但是文學欣賞不但要求欣賞者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如一定的歷史知識、社會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文學知識,還要求欣賞者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一定的藝術感受能力。
這一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欣賞能力。
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臨時查詢,也可以較近地掌握,如閱讀《範進中舉》一節,關於什麼叫“中舉”,什麼叫“八股”,什麼叫“童生”,由童生到舉人要經過些什麼考試,以及考試中舉在封建社會裏對一個讀書人意味著什麼,等等。
但是,《範進中舉》的諷刺意味何在,作者的悲憫、痛恨是怎樣表現的,在若無其事的平靜敘述中如何顯示出一種獨特的風格,等等,這一切對不同的讀者來說,體會、玩味的深淺就大有區別了。
文學的欣賞者對文學名著作一次欣賞,應當同時也把自己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文學作品是可以給人以多方面的知識的,從歷史文化以至於軍事、科學、經濟、醫學等等方面,都可以從文學作品中學到。
但是應當說,人們從文學中所能汲取的這一切,在其他學科中也能夠得到,而且得到的更為系統、更為可靠。
只有對文學的欣賞能力、審美感受,這才是最重要的,是離開文學就一定得不到的。
欣賞者的提高,欣賞者要把自己造成更高一級的欣賞者,只有在文學欣賞過程中才能得到機會。
所以,每一次文學欣賞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經驗積累,都是對欣賞者個人素質的改進,使這位欣賞者從各個方面向文學的高級境界逼進。
文學作品以它本身的豐富性要在欣賞者的心靈裏找到共鳴,就是說他的心靈中產生了同這部作品的對應關係、同構成分,有同類的或相似的作品出現,他也就能夠欣賞;而這種欣賞也會愈來愈敏銳、愈精細;擴大範圍,也能更寬泛地接受。
這是由於欣賞者內心的某一個門戶被打開了。
在欣賞時,或者說為了欣賞,一定的學習、借鑒是必要的。
但是重要的是自己要確有心得,確能心領神會。
如果只能背下別人的結論,或照別人的結構去分析作品,那麼雖然對某一部作品可以說:
“懂了”,可是實際上卻不能使自己在審美上提高一步,不能使自己變為更高一級的欣賞者。
最後,借用朱光潛(談趣味》裏的話作結。
趣味是無法爭辯的,但是趣味是有高下之分的;而趣味的高下是可以由修養而加以改變的。
欣賞就是提高人的趣味的主要方法,所以,我們說:
欣賞是創造欣賞者的過程。
【摘要】文學欣賞是文學作品在讀者方面引起的一種思維活動。
由於文學作品具有喚起讀者愉悅的審美機制,具有形象的間接性和意象性,具有概括社會生活的廣闊性與表現內心世界的豐富性等特點,所以欣賞文學作品必須進行再創造;又由於文學欣賞的再創造必須是自覺自願的,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思維能力才能完成,所以它同時受到欣賞者自身素質的制約。
理清關係,把握規律,充分發揮文學欣賞再創造的作用,才能保證文學作品應有的社會意義。
【關鍵字】文學欣賞;再創造;主觀條件;客觀條件
文學欣賞是文學作品在讀者方面引起的一種思維活動,也是讀者以文學形象為審美對象所進行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一種審美活動。
文學欣賞活動離不開再創造。
文學欣賞的再創造,表現為欣賞者以作品的客觀內容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去感受、認識、補充、豐富欣賞對象。
構成文學欣賞活動需有主觀、客觀兩個方面的條件。
主觀條件是欣賞者的藝術思維能力,客觀條件是文學作品,即欣賞對象。
文學欣賞的再創造必然受這兩個條件的制約。
一、文學欣賞的再創造受欣賞對象的制約
(一)文學作品中的空白點要求欣賞者進行再創造
作者的語言,無論是敘事、寫人,還是狀物、繪景,都經常會出現表面殘缺不全的語言空白點,在人們感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同時,又會驚喜地發現,這些空白點並沒有影響資訊的傳遞,甚至相反,它往往具有更濃的文學味,並且傳遞出了一定的美學資訊。
這是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喚起讀者愉悅的內部固有的審美機制。
這一特點意味著當讀者的審美活動介入之後,便會產生審美實踐的效應。
榮獲我國首屆“中國詩人獎——終生成就獎”的老詩人卞之琳有一首詩《斷章》,這是一首寫於20世紀30年代而至今人見人愛的玲瓏佳作: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中的“你”與“樓上人”都在看風景,但所見風景卻大異其趣。
明月裝飾窗戶,也許是“你”眼裏的風景,也許是“你”對清新美妙境界的期冀。
而“你”卻成為別人的夢的中心,足見“你”的無瑕與可戀。
你的出現使這一片“風景”富有靈氣,這一方自然蘊含了天機神韻。
意境之美,美不勝收。
然而,這首詩的審美價值,更在於它自身的不少空白點。
比如,“你”到底是怎樣一個形象,“樓上人”又是怎樣的形象呢?
這給再創造提供了自由的空間。
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讀者完全可以借助詩作本身固有的內涵進行聯想、想像、再創造。
完全可以把“你”想像成一個知書達禮、極有涵養的曠世美人,並以此為切入點,一睹詩作通透的全貌。
“你”按捺不住閨中的寂寞,獨自下樓來到橋頭,觀賞夜景,消閒身心。
“你”看到明月掩映“你”的綠窗小閣,“你”在醉心地捕捉這銷魂的夜景,而“你”的戀人——“樓上人”已在高樓上把你嵌入了一個美妙的夢想。
如果對詩中的空白點進行再次咀嚼、理解,也許會由於感遇和心境的不同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形象:
“樓上人”是一個志向高遠、奮發有為的追求者形象,古往今來,多少有志之士在人生道路上摸索攀援,唱響了一曲曲撼人心魄的奮鬥者的浩歌。
從這一角度來觀照“樓上人”,“你”便成為理想人格的化身。
“你”是一個至善至美的偶像,是作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而存在的一個極高的象徵。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面。
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像,而把畫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情趣的戲劇性關係上。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裏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
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
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蕩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
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癡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
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
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
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
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裏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蕩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裏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裏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
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麼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
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豔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麼神秘,那麼奇妙,那麼甜蜜,那麼愜意。
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
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
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
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像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渲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麼地強烈灼人。
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
詩裏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麼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裏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樸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麼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