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四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
- 文档编号:28429495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37.72KB
湖北省襄阳四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
《湖北省襄阳四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四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襄阳四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
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1—20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命题学校:
枣阳一中襄州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请将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机读卡上(没有机读卡的学校填在答卷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用0.5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分值:
100分命题老师: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图1汉代耕作画像石图2曲辕犁图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3.“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比翼双飞在人间。
”《天仙配》中的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非常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且自给自足
③农业生产中“男耕女织”的突出特点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井田制得以恢复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5.(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汉代()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瓷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 )
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
8.《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
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流通领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和雇佣工人D.设置东市、西市商业区并按时开市、闭市
9.
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文字为: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宋代出现灌钢法,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于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0.平遥是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
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并与之相争。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的是(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晋商对外国资本有一定抵制作用
C.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心D.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11.明代陕西商人杨老八与娘子李氏商议:
“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
”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①明朝已出现雇佣关系②漳州商品经济活跃③商人重利轻别离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3.《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4.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5.史书记载:
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16.右图是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剧照。
该剧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
该片的主题歌唱道:
“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
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A.主人公出身低微B.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D.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17.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18.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
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全面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19.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2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消失”的主要原因应是( )
A.新中国进行的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21.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
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
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22.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23.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4.右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5.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名”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
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发展到今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
A.国家制度的不断变化 B.政治体制的不断变革
C.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8分,第28题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2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最细密、最精致、最富有情趣。
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犁耕图五谷六畜图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自然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4分)
(3)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唐诗云: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宋诗云:
“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四 近代的苏州,工业的主体仍然是以农民家庭缫丝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随着地方商贸经济的繁荣和经营领域的拓展,工业结构中逐渐萌生了以缫丝厂为代表的一批机器工业。
如:
张增熙于光绪末年独资创办的机器碾米厂;庞元济等人于1912和1915年兴办的苏州机器缫丝厂和浔震煤矿厂;1917年周庆云等合资创办的机器改良丝厂;1919年正投资创办的梅恒裕丝厂;由中小商人投资创办的一些企业,如裕丰布厂、集成绸厂、印刷公司等。
——摘自朱从亮《苏州文献新志》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新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方式在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2分)
(3)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明清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以苏州地区为代表的近代工业领域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分)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民强国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
变化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
“六五”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
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报道部分主题词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
为纠正材料二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
(4分)
(3)材料三中“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6分)
(4)综合四则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有哪些有利条件。
(4分)
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1—201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答题卷
题号
26
27
28
总分
分数
一、选择题:
请将1-25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1)(4分)
(2)(4分)
(3)(4分)
27
28
(1)(3分)
(2)(5分)
(3)(4分)
(4)(6分)
(1)(6分)
(2)(4分)
(3)(6分)
(4)(4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以土地和农作物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
2.【答案】B【解析】(2010年天津文综题)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分析:
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和成熟。
图一和图二均为铁犁牛耕,A错误;我国精耕细作的历史悠久,铁犁牛耕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C错误;D项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
解答图片式情景选择题,应注意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二是准确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三是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3.【答案】B【解析】点拨:
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能够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但这种经济形式带有落后性、闭塞性,题干材料只能说明个人对于生活的自我满足、自给自足,不能反映①所描述的状况。
4.【答案】A5.【答案】A
6.【答案】D【解析】译文:
鲁国有个人善于编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纱,他们想一起迁徒到越国。
于是就有人告诫他:
"你一定会受穷的。
"鲁国人就问:
"为什么?
"那人说:
"草鞋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纱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却披头散发不戴帽子。
你们虽然有专长,但迁徒到没有用途的国度,想不受穷,这可能吗?
"
7.【答案】D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了解宋代的商业成就,A项符合.而B项属于明清时期商业成就;C项属于明后期江南出现的新的工业生产方式;D项是宋代以前商业上对时间空间的限制,故选A项.
9.【答案】C【解析】A、B、D表述与史实不符,只有C项准确反映了材料的历史信息。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
10.【答案】C11.【答案】D
12.【答案】C【解析】(2010年浙江文综题)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13.【答案】D【解析】:
(2011年福建省文综题)本题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因此,A、B、C三项表述都错误,只有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准确概括。
14.【答案】C【解析】“逸出旧轨的趋向”意味着超出了洋务派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注意题目中是“本质”含义,D只是表象。
1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信息可知继昌隆缫丝厂使用大机器生产,并产生了雇佣关系,判断其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16.【答案】C
17.【答案】B【解析】本题较简单,从材料中的直观信息可判断选B项.材料中“1912~1919年”可知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只是暂时放松侵略,所以A项错误;C、D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18.【答案】D【解析】1973、1975年正处于文革时期,经济上升主要归功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时的调整及整顿活动,故选D。
19.【答案】C【解析】:
(09广东文基)题眼: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解析: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20.【答案】C21.【答案】B
22.【答案】D【解析】:
(2009年山东文综)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轻工业发展呈上升趋势,重工业比重下降,可结合书本知道,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有关。
23.【答案】B【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十四大内容的识记。
24.【答案】B25.【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产业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4分)
(2)过程:
渔猎采集文明;游牧、农耕文明。
(2分)
两大因素:
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形式。
(2分)
(3)应对:
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
答到任意三点得4分,两点得3分,一点得2分)
27、答案:
(1)信息:
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或坊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任答三点得3分)
(2)新变化: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任答三点即可得3分)
状况: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分)
(3)阻碍因素: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海禁)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答对二点即可得4分)
(4)新气象:
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任答一点2分)
主要原因:
外国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洋务企业的兴起和诱导;古代工商业发达的基础;辛亥革命及一战的影响;中小商人的投资创办;(任意答对二点即可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8、答案:
(1)原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任答三点6分)
(2)实施:
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2分)
方针: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分)
(3)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4分)
新进展:
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2分)
(4)有利条件:
吸取建国以来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襄阳 学年 历史 学期 期中 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