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房子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28413629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22KB
分房子说课稿.docx
《分房子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房子说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房子说课稿
分房子说课稿
分房子说课稿范例
篇一:
《搭房子》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经常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医务分类等等,尽管大多数幼儿能够完成简单的分类,但都局限于某一特征,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数学分类活动让幼儿可以根据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二、说活动目标
1、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在观察比较中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说活动准备
1、颜色(红、黄),大小(大号、小号),形状(方形、三角形)的积木若干;
2、动物图片。
四、说活动内容
活动重难点:
学习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在观察比较中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
五、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和观察指导法;
2、说学法:
趣味游戏法、体验交流法和多种感官法。
六、说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出示积木。
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积木)冬天来了,天气也渐渐变冷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要给自己建设一个漂亮又保暖的小屋,松鼠两兄弟也找了很多积木,但当他们准备建设时,却犯难了,因为面对这么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积木,它们不知道怎么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能帮助它们。
2、游戏活动一:
按积木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1)出示各种积木,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积木?
(积木有两种颜色:
红、黄、有三角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
)
(2)两兄弟都喜欢红色,所以希望能建设一个红色房子,请你帮它们选出材料来。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
在一堆积木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积木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3、游戏活动二:
按积木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1)因为是两兄弟两人住,所以它们希望能用大积木建设。
那让我们再选选看,看看哪些积木可以作为它们建设材料。
(2)幼儿操作,老师巡视,并问问:
你是怎样选的?
为什么这样选?
你选出来的这些积木有什么共同点吗?
有几个?
(3)教师总结:
在我们挑选出来的红色积木中,再挑选大的。
这样一来,我们选出的这些积木就有两个共同点了。
4、自由分类活动
(1)经过我们的努力,松鼠兄弟两住上了漂亮又温暖的大房子。
森林里的其他动物听说后,都要求小朋友们帮助它们建房子。
那么,接下来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给自己喜欢的动物建房子。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
七、说活动延伸
1、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面去找找看,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照什么特征来分类的。
2、看看图书馆的书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篇二:
分饼说课稿
明德小学叶其志
一、说教材
“分饼”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第九册第37~38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并对它们的概念进行描述性的定义,再让学生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
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进错觉。
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真分数,但对于建立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在分饼活动中由具体的分数抽象到它们的产生与意义,从内容本身,及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一种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理解分饼的方法及观察发现分数的特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的认识,要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让学生观察、发现、比较的方法相结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自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会观察发现、比较分类,更好地学会知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发,能结合具体情境,在多种活动交流中,经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知产生的过程,从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等学习数学的能力;整节课林老师能围绕情境激趣、谈话导入,操作探索新知,回顾总结,实际应用等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乐学、好学、会学;如,课前老师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并让学生一起唱主题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帮助唐僧师徒四人解决分饼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成功的体验,经常激励、鼓励学生,如“不错、真棒、很好、谢谢你”等,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落实“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的“导”的终极目标为了学生的“学”,在这里老师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演示等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舞台,让学生共同分享经验,这一点新课程提倡“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精神与之相适当。
同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课堂上学生就能提出象4/4是什么分数的问题?
为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也能及时捕捉信息。
这样的教学更富于学生的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操作,建立表象,理解意义、概念。
本课教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分数外,每次的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操作
一、让学生把1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
使学生巩固了平均分和感知分法。
操作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
在操作中感知分法不同,但份数一样结果也相同,即3个1/4张和3张的1/4都是3/4张。
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把9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时得到分数9/4和2又1/4。
在学生对这些分数有了全面了解、认识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从中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理解其意义。
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数学的规律和概括能力。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从设计的练习,一方面、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总结。
另一方面、从让学生解决分面包、分苹果的问题,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将书中的描述性定义设计成学生简单易记的板书:
篇三:
分与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与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分与合”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掌握1-5各数的组成和分解。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喜欢喝理解,最后能够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和分解。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科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
在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
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基础。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一分,合一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分与合的联系,从而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我吗?
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
来,表示一下。
(学生热烈鼓掌)谢谢你们的掌声!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由鼓掌引出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从而写出板书。
《分与合》
设计意图:
由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鼓掌引入新课,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感到亲近、自然。
二、展开教学。
(一)4的分与合。
1、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个桃子,让同学把4个桃子分一分,分成两部分?
(学生拿出发的桃子纸片,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得出结论:
4个桃分成1和3;4个桃分成2和2;4个桃分成3和1。
2、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
(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板书:
444
///
312□□□)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动去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对小朋友进行表扬和夸赞的同时设下疑问:
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
(或者说几和几可以组成4呢?
)(1和3可以合成4。
2和2可以合成4。
3和1可以合成4。
)小组讨论然后指明回答,其余小朋友在组内说说
3、手势变变变。
小朋友们真聪明!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
这个游戏是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的,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操作:
弯曲大拇指,4指呈\/型,看到老师的手势,你想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也可以说几和几合成4?
将手突然反过来,这下呢?
)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
(因为手反过来了。
)
哦,现在呀,4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可以放在一起记住它。
第二种分法呢?
(还是2和2)师:
为什么还是2和2?
(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
设计意图:
通过手势变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速度,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那么你想知道5的分与合吗?
请小朋友拿出老师发的花片纸在小组内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
几和几可以合成5?
3、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4、学生反馈,老师板书:
(板书:
5555
////
41142332)
5、你会这样说吗?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
?
4和1可以合成5,1和4可以合成5?
?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第1题。
(1)自己说说2可以分成几和几?
3可以分成几和几?
(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分与合。
2、游戏:
出手指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们一起来做出手指的游戏好吗?
我出一次,小朋友们出一次,然后再说出两次合起来是几?
如:
师:
我出1,生:
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2)说一说其他的数。
(3)同桌玩玩说说。
(4)我们改成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拍手说。
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
3、完成第3题。
1)出示玩具卡车:
看谁最聪明,在卡车的窗户上写出最合适的数。
2)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
3)请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读给大家听。
(4)找规律:
/321/4321
45
1231234
有没有什么规律?
4、完成第四题。
1)照样子画一画,谁能说说它有什么规律?
OOOoOOOo
(2)请小朋友们完成第二题,边做边想想有什么规律?
(3)照样子接着画下去。
交流订正。
5、完成第五题。
认真写数。
每个数写三遍。
三、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学到了那些本领?
把今天学的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篇四:
《平均分》说课稿
新开中小王彩虹
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
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
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
均分。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例2。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放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
“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课件出示4只小猴分桃子的情境:
由分的公平导入了新课。
(二)自学例题,探索新知。
解决重点:
指导学生自学例1,找出新知,汇报交流。
这里我先让学生带问题看例1:
他们在干什么?
看着他们分的你有什
么要说的?
你有办法比他们分的更好吗?
你睁大眼睛找找,你能从例1中找出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的新知识是什么吗?
之后汇报交流。
怎样分是平均分是一个重点,这里我借取了我们学校在搞的“先学课教”这个实践性课题的一部分精华,把“先学”变为让学生“先看图”、“先理解图”,“后教”变为“后点拔”,同时把揭示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自豪的体验,这样在看看学学找找中更容易接受这个“平均分”这个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其实已经接触较多的知识,并把它抽化成一个概念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概念体系的升华,让学生在脑海中深深烙下:
每份同样多,才叫平均分。
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任务:
分糖果。
这里主要解决平均分的分法:
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
?
,这个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借助了直观的媒体演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所以直观的感知清晰的看清平均分的过程,让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学生摆学具:
师出题,叫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平均分了。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分法,要求速度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选到最为有效的分法。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哪问题?
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最后的小结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平均分的概念,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平均分找出来,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1、2、3或课堂作业本。
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是为认识除法做铺垫的,只有让学生了解并熟悉的平均分,才能更好的学习除法。
一节课下来,我总结了几点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给讲小朋友分铅笔的故事,是学生自觉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给学生提供自助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通过“小朋友分铅笔”,把12个桃子分给3个小朋友,4个小朋友,使他们分到的同样多等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
正交给了学生。
3.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不仅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让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孩子说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平均分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先确定“每份分得几个”,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这两种分法,所以这节课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学生肯定都会动手操作了,但是说的能力还不行,所以最主要是要让孩子说,这样更能将平均分和除法很好的联系到一起。
篇五:
《一起来分类》说课稿
玉门市下西号学校刘斌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
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
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
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
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
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
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
(学生会回答:
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
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
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习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习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
(理由是什么?
)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
(有必要吗?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
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
”、“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
”、“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房 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