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411382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8.29KB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三明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社会之环境既殊,则先秦百家竞起,各创新学之盛况,自亦难于继续维持。
”这里的“环境既殊”主要指
A.土地国有变为土地私有B.封邦建国变为专制一统
C.百家争鸣变为独尊儒术D.以仁治国变为以法治国
2.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
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
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3.下图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
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同盟”指的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胜利”时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34.9.2”指的是1934年9月2日
4.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B.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5.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该是
A.“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揭示人类已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一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步人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6.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
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
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
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
D.“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地遏制西欧经济的崛起
7.下列关于下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该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
②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③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9.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
“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
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
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 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10.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D.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11.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年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小丑、一小撮、倒行逆施等;90年代出现“依法治国”“服务”等词汇,“经济”高频率出现;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等新词不断涌现。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社会的发展进步④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13.《韩非子·内储说上》载:
“殷(商朝)之法,刑弃灰(倒生活垃圾)于街者.”西周时期颁布了《伐崇令》,规定: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而《孟子·告子篇》中“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观点,这反映了
①中国是世界较早出现环境资源“立法”雏形的国家之一②先秦诸子已初步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商周刑法较为严酷④韩非子借古喻今,要求师古循礼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
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
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记载:
“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
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
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至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该
变化出现的原因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②西方学说的传入
③甲午战争的影响④清政府的推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奥巴马在201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共四次提到中国:
“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做生意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美国人的机会来了”;“我们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诉讼多了一倍,而且已经显出了成效”;“成立贸易实施机构,将专门负责调查像中国这样一些国家的不公正贸易做法”;“我将不会把风能、太阳能或者蓄电池工业拱手让给中国或者德国。
”上述材料说明美国
A.对华贸易态度明显趋于强硬,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B.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
C.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
D.阻遏德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制造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17.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
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18.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
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
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A.①②B.①C.②D.③
20.右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其设计灵感来源于
A.小篆
B.文人画
C.京剧脸谱
D.草书
21.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22.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
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23.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
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②洋务派③维新派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19分,26题18分,27题15分,共52分。
)
25、(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4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
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
(1分)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分)
材料四“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
“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
……
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
(4分)
材料五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4)材料五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通过哪些政治制度来实现的?
(3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
(2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诗云: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宋诗云:
“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6分)
材料三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
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
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4分)
材料四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
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
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
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
“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
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
(6分)
(4)有人说:
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文明时期文明的交流特别缓慢。
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由于得不到传播,需要各文明地区自己发明。
例如,农业的文明,就是在地球上七个不同地区分别起源的,而时间则从距今一万年到距今四千年,先后长达六千年之久。
……再如,中国造纸术发明于汉代,西传开始于751年怛罗斯战役,从中亚地区传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276年),用了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
而传到莫斯科,则已经是1576年,到了16世纪的晚期了。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佛教在印度传播了一阵后反而受到了排斥,于是向中国传播。
在向中国传播过程中,也遇到中国的儒家学说和道教的反对,进行过长期的斗争。
后来佛教吸收了中国许多固有思想成分,发展成为禅宗,方才在中国立定脚跟,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同样基督教起源于东方,向西传播时也遇到了罗马帝国原来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
基督教吸收了希腊的哲学内容,和希腊罗马的思想形式有了许多共同点,所以后来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今天更演化成西方文明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注:
包括民主、平等、人权、自由等)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在后冷战的世界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总而言之,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
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
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
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各文明发展与交流的特点,并分析阻碍交流的因素有哪些?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6分)
(3)据材料三,归纳亨廷顿关于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与交流的观点。
(3分)
三明一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考位号
高三历史答题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19分,26题18分,27题15分,共52分。
)
25.
(1)
(2)
(3)
(4)
26.
(1)
(2)
(3)
(4)
27.
(1)
(2)
(3)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D
C
D
A
D
D
A
C
C
B
C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A
C
C
C
A
D
B
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19分,26题18分,27题15分,共52分。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三明 一中 届高三 第三次 月考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