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就是生活.docx
- 文档编号:28405662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7.42KB
养生就是生活.docx
《养生就是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就是生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生就是生活
养生就是生活
养生不是吃喝,养生不是治病。
养生是一种人文文化,一门人生学科。
现代养生重点关注的不是古方的方剂,气候、饮食等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养生的精神和文化才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东西。
现在某些养生,道理不分,以一人之道而演化成天下之真理。
传播健康信息不能只说好的方面,而不告知可能带来的危害。
对于疾病的诊疗,医生尚有误诊的时候,更何况没有医学常识普通的老百姓。
对老百姓而言,掌握中医思维比看一百本书都强。
养生的首要任务是养心
《黄帝内经》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首务在养心,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
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一个良好的德性,如何能够健康、长寿?
!
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
其中的秘诀就是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与世无争。
养生首要任务在于养心
中国人讲情义,说“为哥们两肋插刀拼了性命”,他不会说“拼了生命”。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写的是性命,他不说“苟全生命于乱世”。
实际上,以诸葛亮的本事,在当时完全可以北走魏,东奔吴,在曹操或孙权处谋个一官半职,以安享天年。
但他没有,他就跟着刘备入西蜀不毛之地,这就是性情使然,这就是性命与生命的区别。
孟子说过: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从生命角度来讲,牛也好,狗也好,人也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个的生命。
人也是,从饮食从物质上
讲人和人也是没什么区别的,人的区别在于性命、性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
换句话说,一个脑死亡的人,生命还在,性命却没有了。
这就是生命和性命的不同。
懂得了这些,那么养生就不仅仅是今天吃点什么、明天喝点什么。
孔令谦养生箴言:
养生不仅仅是养护生命,同时也是在养护你的性命,是和你的人生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这样的问题了。
《黄帝内经》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首务在养心,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
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一个良好的德性,如何能够健康、长寿?
!
《黄帝内经》中说: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养性之理。
”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
其中的秘诀就是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与世无争。
所以中国自古有“仁者寿”之说。
一个做亏心事的人,夜不能寐,担惊受怕,他能长寿吗?
可见“仁”这个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仁”其实也是人的本质。
孔子说,“人者仁也”,人就是“仁”,是善,善也。
养生,是一种心态。
“和喜怒,安居处”,放松心态自然养心 现代人很多病症都与心态有关
现代社会很多病症都与心态有关。
有一个年轻人,某天忽然得了一种病,烦躁焦虑,疑心重,上厕所的工夫回来,就怀疑有人在他的笔记本电脑里安了摄像机。
我还见过一个年轻的妈妈,不到四十岁,孩子刚刚上初中,某天忽然病了,正常的时候没事,犯病时逮谁骂谁,根
本不考虑别的。
这些都是什么病?
我将它定义为城市文化病。
精神压力太大,人没有了方向,没有了目标,心神就容易错乱。
由此我想起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钻防空洞。
那时候大街小巷的地下都是防空洞,而且彼此相通,穷孩子买不起手电就把人家房顶的油毡给揭一块,点着火去钻;有钱人家的孩子,拿个手电筒,还要买个七分钱的聚光灯泡,那样看得远。
但防空洞永远钻不完,往前看总有照不到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之深,深不可测。
其实现代人的精神状态,跟聚光灯有点类似,你的精气神一直在那聚着,你能不病吗?
你不妨将光圈调大,让光浑圆,别再聚着,这就是放松。
放松心态靠你自己
人不光是物质的,人还是有知觉的。
物质是目可视、手可触摸的,而精神则目不可视、耳不可闻,是人内心的一种知觉。
所以养生一定要兼顾这两个层面。
吃点什么、喝点什么,这个可以参照医师或专家的建议,而“放大光圈”、放松心态,这就一定要靠你自己了。
你就是自己的医师。
当然,人的七情六欲其实是很难控制的,所以从养生学的角度上讲,养心也是最困难的,我们自己心里要劝诫自己看开。
如果你能够看开,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自然会达到养心的功效。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通过调节饮食、辅以运动等其他方式来弥补身体的不足,就能很好地达到养生的目标。
如果你缺乏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时刻注意维护一
种平衡的心态,没有客观看待问题的心态,没有达到相对超脱的境界,
那么要想在养生方面收到很好的功效是不可能的。
“和喜怒”说的就是养心
回到上一节提到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那句话: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和喜怒”说的就是要养心。
“和喜怒”的重点在一个“和”字上。
比如说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要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夫妻之间同样要和睦相处。
清代的俞扶九老先生就是榜样。
俞扶九进京做官之后,把家迁至安徽正阳关南大街。
有一年,他家与对街周铁匠家都要盖房子。
双方按照原定计划施工,则街巷显得太窄,而双方都不想让地皮。
俞家的人认为自己有权势,于是派人进京陈述情况,求俞扶九压制周家。
俞扶九问明来意,向来人申明大义,并修书一封,叫家人子弟们以大局为重,友善邻里。
书信中有诗一首,曰:
“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老先生没有因为邻居和自家抢地而发怒,反而退让,这不正是“和”的体现吗?
“和喜怒”中的“喜怒”代表了我们一切情志上的变化,即代表了日常生活中人的八种情绪——喜怒哀乐、忧思恐悲。
实际上“和喜怒”指的是一个人在精神情绪方面的注意原则,这也符合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对于七情致病非常重视,七情乃致病之源,所以养生首务在养心。
养生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行。
“安居处”是说你要居有所安。
今天居于陋巷,不要因为自己目前穷困,住在一个不好的房子里就影响自己的心情;明天居于豪宅,也不要因为自己发达了住得好就趾高气扬。
这里强调的是要从心态上做到养生,要把它作为做人的首务,这才是养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所谓养生秘方
中医是没有秘方的
因为从小生长在中医世家,因此,我身边很多朋友经常问我:
“令谦,你手里一定藏有很多祖传秘方吧?
”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说回答?
我手里的的确确是保存了我祖父和我父亲留下的数十万张诊病处方,但是现在它们都在新华书店里,我通过写书的形式把它们传播给了大家,而且我也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其实中医是没有秘方的。
若说秘方,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秘方?
我个人理解秘方就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变化”和“良知”。
秘方四个字:
变化+良知
为什么说是“变化”?
因为从古到今已经几千年了,时代在变,气候在变,饮食结构也在变,同时,人的体质也跟着在变。
古时候的药方不一定就完全适合现在的疾病,如果我们一味地师古、泥古,拿着古人的这些秘方一成不变地来治病、养生,这是非常错误的。
就拿最普通的感冒来说吧。
在两千多年前,或者不说那么远,一千多年前或几百年前,感冒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基本上是以风寒感冒为多。
《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论述了感冒发病的浅深及先后,即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发展变化的。
外感风邪首先攻击的是“太阳”的层面。
因为天气冷穿衣少受了风寒,也就是俗称的“感冒”了。
这时候如果按照《伤寒杂病论》中的方法和方剂来处理,并结合当时人的体质状态来因人施治、辨证施治,应该是会非常见效的。
但是到了今天,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气候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的体质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感冒的原因就和古代有很大不同。
现在大多数人的感冒往往是因为生活不规律出现内虚而造成的,这是属于“少阴”这个层面的病症。
现在通常只有小孩子才会简单地出现“太阳”层面的感冒。
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辨别,许多小孩子的感冒又大多是因饮食不当导致积食而出现的,最多出现的是肠胃型感冒,属于“阳明”层面的问题。
这就是中医的“六经辨证”。
这其中的关系很复杂,一旦开错了药,就是“误下”,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我们还是简单地按照古人的处方来施治于人,那一定会出问题的。
苏东坡的养生秘方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规律
我父亲曾给我们国家好几位开国元勋看过病,其中有一位领导人,我父亲一直给他看病,一直到他临终,这前后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时间。
这位领导人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风风雨雨,戎马生涯使他疾病缠身,后来还得了不治之症,这些病痛一直困扰到他去世,但就是以他这样糟糕的身体情况,最后竟然活到了九十一岁高龄。
为什么他老人家能得享如此高寿?
是不是因为他平时吃得比我们好,营养丰富呢?
不是的。
我随父亲看病的时候曾经去过这位老人家里,他吃的食物与我们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基本差不多,也是粗茶淡饭居多。
那是不是他的工作压力比我们小呢?
我想更不是,他平时的工作非常忙,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工作生活压力比我们平常人其实要大许多。
那为什么他能活到九十一岁高龄呢?
其中的秘密就是:
三分在药七分在养,生活非常有规律。
比如,他给自己定的时间,如果说我今天计划会客十分钟,那么他一般不会超过十二分钟;他给自己定了每天晚上十一点睡觉,那么除非有紧急情况,平时绝对不会超过十一点一刻睡觉。
我父亲曾经向他建议,让他每天吃十三颗黄豆补充营养,结果他每天就正好吃十三颗黄豆。
有一次出诊回来我问父亲,说这十三颗黄豆有什么讲究没有,为什
么偏偏是十三颗呢?
父亲跟我说,其实这里面什么绝招也没有,只不过就是想告诉他每天吃点黄豆对身体有好处,其实是十一颗也好,十三颗也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也不是什么秘方。
但是这位老人就非常认真地遵医嘱,每天坚持,多一粒也不吃,少一粒也不吃。
因此,他才能够活到九十一岁的高龄。
分析他的事例,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他主要把握住了两个字:
规律。
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规律,使他自己的身体与自然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这其实就是养生。
由此,我想起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上写的一个养生秘方,就四句话,读来却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无事以当贵
第一句话是“无事以当贵”。
就是说自己有事做也好,没事做也好,有钱也好,没钱也好,你都把自己当做是一种尊贵的存在。
甚至于我在家赋闲了,我也很尊贵。
这实际上是告诫世人不要去争,不要太过执著,而要有一个平和、清闲的心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
养生首务在养心。
早寝以当富
第二句话是“早寝以当富”。
就是说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都不要熬夜,要早睡,顺自然之意,这对你来说就是你最富有的。
长期熬夜会造成身体精血亏耗而有损寿命。
生活中很多疾病都与精血亏耗有直接关系,如老年人卒中,多半是因为精血过于亏耗,从而导致阴虚阳亢,加上外来生气、动怒等诱因而发病。
安步以当车
第三句话“安步以当车”,是说步行是最好的,比你开法拉力开奔驰宝马好。
这里还有一个心态问题,就是我不羡慕别人开豪车,没车我就步行,步行更好,这就是一种好的心态。
晚食以当肉
第四句话“晚食以当肉”,意思是一定要等到有饥饿感时才进食,不要中午跟朋友吃到下午四点半还没消化,晚上六点又再吃。
应该是微微感觉有点饿的时候才吃饭,这时你吃什么都对身体有益。
其实喝鲍鱼汁与喝鸡汤喝鸭汤喝菜汤没太大的区别,各有各的营养价值。
重要的是你要去品味人生,品味你的饥饿感。
孟子讲食色性也,这个食,是说你得会吃。
怎么去吃,应该怎么吃,我想首先最好得学会自己做,做适合自己的。
什么东西最好?
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毛主席在北平刚解放的时候,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
有一次发热,傅连暲就找到我祖父出诊,祖父开了两服药,后来打电话说主席体温正常了,想补补。
我祖父就跟傅连暲讲,主席感冒刚好,不要补,如果补多了会因食而富,鸡汤鸭汤先不要吃,最好喝点大米粥,尤其要吃表面那个米油。
这里面有个道理,发热是一种热性病,发热为什么会口渴,就是因为体内这种热将体内的津液给消耗了,此时应当补充津液,而米粥上面那层米油能固护胃阴,是最好的补充津液的食物。
这时如果再来一盆红烧肉,来点辣椒,火又进去了,这就是因食而富。
所以说,养生的大道理其实都在生活中。
京城四大名医里有一位汪逢春老先生,他的弟子目前健在的只有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的一位老中医。
有一次某电视台请他做节目,做一个药膳。
电视台的人到了老先生家,摄像机架好了,编导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拿个笔就准备要拍了。
老先生说,“姑娘你慢点”,然后就拿出一根烟来,抽上了。
小姑娘说:
“您老养生还抽烟?
”他回答:
“姑娘,我从来不抽闷烟。
”小姑娘接着问:
“您给我们说点药膳的秘方吧。
”老先生说:
“好,你听着,大米白面萝卜白菜。
”小姑娘很失望,说,“我们要的是那个药膳,煲汤的那个”。
老先生说:
“那是饭店里边才做的,我这才是生活。
我以为这位老先生所说的话,是他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值得大家好好体会。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也是有数的。
每个人出生以后,应该活多少岁,这与先天体质是有很大关系的。
养生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延长你本来应该活到这个岁数的生命。
有些人说我本来能够活到八十岁,通过养生我能活到一百二十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我们养生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实是要保证自己活到自己的“天年”。
四季养生饮料防外感
到了秋季,秋季养生自然是养肺。
肺如何养?
实际上我们的肺既不耐寒,也不耐热,因此《黄帝内经》中说“肺如钟,撞则鸣”。
肺好比是口钟,出现问题了它就要鸣。
这个鸣是什么?
就是咳嗽。
秋季咳嗽非常多,如何预防咳嗽?
很简单,就是鸭梨。
你可以用2个鸭梨来煮水喝,注意不要削掉皮,但要将里面的梨核去掉。
外感分伤寒和温病
非传染性的,为伤寒;传染性的,为温病
以上说的几次重大外感疫情,按今天话说都是传染病。
实际上外感疾病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非传染性的,古人称之为伤寒;具有传染性的,古人称之为温病。
古人没有显微镜,不知道今天所说的病毒、细菌等,但古人发现天地间有一种气,这种气与六气是不一样的,它具有传染性,古人称之为疠气,现代人叫传染病毒。
因此所谓温病,其实是一切传染病的总称。
如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伤寒、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包括非典等皆属于温病的范畴。
伤寒感而即发,温病感而后发
伤寒和温病,它的感受途径又有什么不同呢?
实际上很简单:
伤寒感而即发,温病感而后发。
伤寒之邪的特点是感而即发,就是说今天受凉了,可能会马上发作,这是感而即发。
它的感受途径是从皮毛而入,比如说打篮球,出一身汗,然后着风了,从皮毛而入。
它的传变规律是从外到里。
它的症状表现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叫“必畏寒”,就是一定是怕冷的,那么它所伤的是什么呢?
它易伤阳。
与伤寒相反,温病是感而后发的,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它的感受途径不是从皮毛而入,是从口鼻而入,从鼻而入伤肺,从口而入伤胃。
我们夏季的肠道型感冒、胃肠型感冒,就是属于从口入而伤胃。
它的传变规律是从上到下,它是易于伤人体的,易于伤阴。
因此,这样的病人往往是不畏寒的,而且有汗。
感冒分风寒和风热
当然了,在中医临床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而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比如说感冒,实际上中医对感冒也是分类别的,一种叫风热感冒,一种叫风寒感冒,这是根据它表现的症状不同来划分的。
有些人感冒怕冷,畏寒,而且不想喝水,所吐的痰又比较清稀,这种情况属于风寒感冒。
而风热感冒的病人,表现症状主要在于口渴、欲饮,不怕冷。
相应地,感冒药也包含两类,一个是风寒的、一个是风热的。
有的人感冒了,说想喝点红糖姜水,那要先看看他是不是怕冷,是不是小便清长。
如果是,那就可以喝;如果不是,并且大汗淋漓又非常渴,非常想喝水,非常燥,那就不能喝姜糖水。
此时再喝姜糖水,那等于是火上浇油。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症状:
恶寒(怕冷)不恶寒,多无汗有汗,四肢酸痛偶有酸痛,舌苔薄白舌苔薄白或微黄,痰清稀痰黄稠,口不干口干。
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
外感疾病应采取什么方法来预防,首先要找到外感疾病发生的原因。
我祖父和我父亲在近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引发外感疾病的内因不外乎四个字:
郁热伏气。
《黄帝内经》中也有这样的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不能独伤人,也就是说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
这跟俗语说的“黄鼠狼专咬病鸡”道理是一致的。
外因一定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而如果你将内因、将内鬼都揪出来了,抵抗力就强,外来因素再来,也能够预防外感病的发生。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说天气太寒冷,太过了,那是另当别论。
郁热伏气——体内有火
什么叫郁热伏气?
简单来讲就是体内有火。
但是火又分实火和虚火。
何谓实火?
何谓虚火?
中医讲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人则无病。
我们将阴来比喻成水,将阳比喻成火。
在水与火平衡的情况下,它是一个互相依存制约的关系,因此,人就没有病。
在水不变的情况下,火多了我们称之为实火;在火不变的情况下水少了,我们称之为虚火。
因为相对于这个水而言火旺了,所以叫虚火。
其实虚火的概念很好理解。
你锅里烧着水,火开着,又忘加水了,这个锅逐渐就熬干了,那么锅下面的火相对于锅里的水而言就是旺,所以叫虚火。
四十岁以下多实火,四十岁以上多虚火
一般来说,四十岁以下的人以实火为多见,四十岁以上的人尤其老年人以虚火为多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在从出生到年长这漫长的过程中,他体内的物质基础——精血,是一个消耗、消散的过程。
这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就像一辆新车跟一辆旧车一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这个阴气多指的是人体内的精血,或者说肾中阴精。
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四十岁以下的人处在生长期,还没有开始滑坡,所以一般来讲上火是以实火为多见,而老年人则以虚火为多见。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有些四十岁以下的人,生活当中“以酒为浆”,也就是拿酒当水喝,“以妄为常”,把不正常的生活当做生活的常态,“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半百而衰也”。
这些都是《黄帝内经》里面的话,说的是一些有悖于养生的生活方式。
那样的话,尽管这个人还不到四十岁,却有可能因为这些生活方式而上火,那也是虚火。
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保养得好,有些人上火了,虽然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应该是虚火,但是他也有可能是实火。
阴虚内热是家贼
火是引起外感疾病的一个原因。
除了火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叫阴虚。
阴虚就是精血不足。
中医是天人相应的学说,认为夜晚是养阴的过程。
经常熬夜,自然会损耗阴精,饮食过于辛辣刺激,或者说喝大酒,工作压力大,往往也会造成阴虚。
还有一个自然的现象,古人总结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中老年人自然而然地就阴虚了。
阴虚不是病,但是阴虚了必定伴有火旺,所以说“阴虚内热是家贼”,这是导致外感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感冒经常发生在儿童和老年人身上?
老年人阴虚,儿童火旺,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临床中所见感冒多以风热者居多,而风寒者很少,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当今人多为阴虚内热体质,而阴虚内热就是导致温病发生的内因。
因此预防阴虚内热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温热性疾病的发生。
曾经有个朋友冬天患感冒,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头痛等。
先是扛着,没扛过去;后是打针输液,也不见效;继而自己买药吃,中药感冒冲剂、西药一大堆,可还是高热不退;这时候想起我这个老朋友。
我问了一下情况后,将他推荐到我父亲的学生阮劲平那儿给看看。
小阮诊断为阴虚血热型,遂以犀角地黄汤加减,结果是服第二剂药时,即已退热,只是身体稍稍虚弱,嘱其熬些米粥,补充津液调养即可。
事后在一次给员工做培训时,我将这个病例重点讲给所有员工听。
这个朋友按中医辨证分析:
扛没有扛过去,说明病得不轻;随后打针输液没有效果,说明是病毒性的,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各类中药感冒冲剂全吃了,没效果,说明他既不是风热感冒也不是风寒感冒;因此当时我的判断是典型的寒包火加外邪侵入引起的无名高热;更因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所以阴分已伤。
这里当然还存在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对他的生活习惯比较了解,如喝大酒、经常熬夜是他的家常便饭,这些都容易引起内火亢盛,从而省去了望、闻、问、切中的问。
至于他的内因,则是因为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形成一种阴虚内热的体质,这就是他患病的内因;外因则可能是着凉了,导致汗毛孔闭塞,内热无法透达,加之外来之病毒,感而随发。
由此可见,健康的有规律的生活是何等重要!
外感会引起很多其他疾病
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外感病会引起很多其他疾病的发生。
吴瑭的《温病条辨》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和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染是一致的。
不过古人不仅指出了温病的原因,还指出了预后情况,这个预后情况就是“逆传心包”。
外感疾病,温邪疾病,尤其像发热、无名高热,到了最后一般都会出现神昏,就是精神状态容易出问题。
有些小孩发高烧到后来抽搐,再后来就昏迷了;老年人感冒的主要特点是发热、高热,到最后也可能出现昏迷了。
这个现象中医就叫“逆传心包”。
中西医所称的“心”不同
这里要注意,中医所说的肺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肺是两个概念,中医所说的心和现代医学所说的心也是两个概念。
中医说心出问题了,按现代医学来说可能就是脑病。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增加我们对心的了解。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报过一例病案。
上海一家医院给江苏的一个患者换了个心脏,这个患者的年龄大概在六十岁。
他换的这颗心脏非常年轻,手术非常成功,结果他返老还童了。
首先是脾气变了,有脾气了。
其次,爬高、撑杆跳、跳皮筋什么的他都会了。
关键一点,看不起他的结发妻子,嫌他结发妻子老了,要跟她离婚。
整个这个人的心性都变了,与以前不一样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报道。
我在一本医学期刊上还曾看到美国有这么一例实验,就是有一个人也换了一个心,但换的不是人心,而是一个猪心,而且成功了。
但是后来在观察这个人的时候发现,他的心性也变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要躺到床边上,为什么呢?
他要去蹭床沿;走到马路上碰到垃圾场,他对垃圾场特别感兴趣。
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报道。
所以心的含义有两层,一方面是你看得见摸得着的心,还有一方面是超乎身外的、中医所说的心。
春温、伤寒、病暑
在疾病的命名上,中医也许不如现代医学那样规范和标准,中医对疾病的命名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如温热病是按照患者患病季节为原则,春季感冒了,叫春温;冬季感冒了叫伤寒;夏季感冒了,叫病暑。
所以现在很多老百姓对温热病越来越生疏,以至于到了不能理解的程度。
但对于中医这种传统的命名方式,是否就要一竿子打死呢?
我以为恰恰是应该大力普及和提倡的,因为中医的这种命名其实是非常科学、精确的,并且高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预防外感小秘方
至于如何预防外感疾病,这里有两个小验方。
这两个方子是先父孔少华为预防温病所设的。
现根据孔门经验进行加减,用于预防时行流感。
大家可以根据方子抓药,在家里用锅煎成水,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15分钟为宜。
煎完水后注意不要当药喝,把它当茶饮,可以有效地预防外感疾病的发生。
桑叶菊花饮
第一个验方叫桑叶菊花饮。
由九味药组成:
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鲜茅根、鲜藿香、鲜佩兰、大青叶、杏仁泥。
这个方子比较适合平时热重、肺气不宣的人饮用。
石斛生地饮
第二个验方叫石斛生地饮,是在第一个验方的基础上加入了两味药,一个是鲜石斛,一个是鲜生地黄。
鲜石斛和鲜生地黄有固护胃阴的作用,适合阴虚热重较明显的人饮用。
第一个验方比较适合四十岁以下的人防治外感,第二个适合四十岁以上的人。
这两个方子都意在使平时体内有积热的人,肺气得宣,热邪得祛,清虚热,养肝肾之阴,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养生 就是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