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docx
- 文档编号:28403826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75.63KB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docx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四课缝缝绣绣
教材分析:
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
刺绣又称针绣、扎花、绣花,是以针穿引彩线在织物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
古代称刺绣为"黹"、"针黹",由于多为妇女所作又称"女红"。
"绣"与"锦"都用以代表美好,但二者又有不同,锦纹为平凹凸感,绣为高花,以覆盖面料形成花纹为特点。
中国的刺绣,先是刺绣衣裳,逐渐扩展到刺绣起居用品;后来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
所以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明朝时产生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名绣:
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发展到今天的刺绣工艺已相当精湛,各民族都有异彩纷呈的刺绣工艺。
本课选材民间传统手工艺--缝绣,不仅要学生了解刺绣作品,掌握缝绣的基本知识,还要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情,使学生形成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意识,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教科书上还展示了一些民间刺绣作品,这些作品造型有趣,做工精美,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另外教科书为学生出示了缝绣基本针法和制作过程的示意图,教师可利用示意图有效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缝绣的基本知识。
2.能够掌握缝、绣物品的基本手法和步骤,能够完成简单的缝绣作品。
3.愿意体验用针线缝绣,养成耐心细致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找同学说一说自己服饰上的图案都什么,这些图案制作上有什么不同?
(有粘贴的、有印染的、有绘画的、有刺绣的)二、欣赏民间传统刺绣
1、介绍四大名绣(四大名绣好在哪里,各有什么特点)
2、欣赏、讨论绣品的图案、颜色搭配、针法
3、说说绣品上的图案与生活中的真实图案有什么不同之处,颜色又如何?
三、演示绣品制作工序(课件),学生观察。
1、制作中应注意些什么?
2、用了哪些针法。
四、学生制作
1、自由想象,为自己的小手帕设计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图案。
2、整体考虑布的运用,把图案绣在恰当的位置上。
五、作品交流
1、选出自己喜欢的绣品,并说出理由。
2、介绍自己的绣品和自己的收获。
3、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特别是缝绣工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第五课会动的曲轴玩具
教材分析:
曲轴在机械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带动其他一些机械部件,使机器不断重复相同的运动。
飞奔的汽车、驰骋的火车,它们的车轮运动都是通过曲轴的这一特性来实现的。
了解曲轴的工作原理,并尝试利用这一原理制作一件会动的曲轴玩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曲轴的工作原理,引起学生兴趣,并尝试着把它运用到玩具的设计之中。
教科书中展示有一件日本木制曲轴玩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一玩具,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曲轴玩具的内部结构、运动原理以及曲轴玩具的制作方法。
从而,使学生对曲轴玩具产生极大的兴趣,引起动手制作的愿望。
教科书中用简图一目了然地介绍了曲轴的中段结构及形状--一个或多个"凸"状,又给出曲轴与连杆的几种不同连接方式,可作为重点带领学生分析认识。
因为这几种连接方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想象和设计空间,运用哪种连接方式设计什么样的玩具,在学生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具体操作起来才会顺利,不至于边想边做,最后漏洞百出,不可收拾。
教科书中的几个曲轴玩具范例可以比较有效地提示学生创作和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作品发展出新的设计方案,创作出更多样式的曲轴玩具。
教师对这些范例的讲解,应从总体设计、制作过程、制作方法、材料运用、色彩谐调对比、图案装饰等多方面着手,使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把握,在构思自己作品时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曲轴、连杆传动的原理。
2.能够运用曲轴运动的原理,制作会动的曲轴玩具。
3.尝试把科学和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并能够体验其中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在我省民间流行着很多非常有趣的活动玩具,如会翻筋斗的小猴,会摔跤的双人(又叫二鬼摔跤)等。
这些玩具巧妙的利用皮筋、竹弓的弹性,使形象活动起来,加上滑稽可爱的动作,不仅深得孩子们的欢迎,就是成年人也爱不释手。
2、新授:
讲解及示范:
(1)先用硬纸片卷两个圆筒,长约7公分,直径为2公分。
(2)将圆筒用彩纸封起来,上下用纸团塞住,并用彩纸糊实。
(3)将圆筒粘贴或彩画成两个人物形象。
(4)用较硬的卡纸剪出两个上臂和四个下肢。
(5)上臂是两个人物共同的,要用细铁丝穿在两个人物身上,细铁丝的两端弯个圈,使上臂能自如活动,又不会脱落。
(6)将四个下肢分别装在两个人物身上,连接方法和上臂一样。
(7)用一根细线,最好是尼龙线,从上臂中间穿过,线的一端栓个小铁丝钩,另一端栓一根皮筋。
(8)玩的时候,把玩具一端的铁丝钩挂在一个固定的物品上,另一端的皮筋拿在手中,靠皮筋的弹性一拉一放,就会使两个玩具人摔起跤来。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
表扬优秀作业
第六课学构图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构图的一般知识。
2、培养学生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锻炼、概括的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构图的组织与安排。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
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多种物象的组合关系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演示说明
中间太小中间太大偏上偏下偏左偏右适中
偏左上角偏右上角偏左下角偏右下角太分散太紧凑
师:
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这13种基本变化,只有大小适当,位置适中,聚散合理的才是比较完美的构图。
3、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有一个表现主题,而且都要把主题物象安排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使之突出、明确、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不同点:
(1)静物是人为的在一定环境下摆放的物象组合,空间是有限的。
风景属大自然的造化,无边无界,空间是无限的。
(2)静物构图所考虑的是如何将有限空间中的物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之中,而风景则要在自然中选取所要表现对象,即取景。
(3)静物的大小、位置、聚散关系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相对集中、独立,而风景是连绵不断的无限空间形态,且形态变化万千,层层叠叠,透视变化也比较大。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静物写生
四、小结:
表扬优秀作业
第七课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教材分析:
我们经常被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优美的风景、热闹的集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它们之所以打动人,主要是这些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有些是艺术家对某一场景一触即发的灵感;有些是艺术家对生活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并经过艺术提炼而成为作品;有些则是有了选题再去搜集素材、勾画草图、最后加工完成一件作品。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美术创作的一个过程。
美术创作是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与观察方法、思维能力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生活,动脑筋思考,并学习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就能创作出我们自己满意的作品。
教科书出示了艺术家孙为民创作《乡间七月》作品的草图和完成后的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艺术创作的过程。
教科书第18页以《古镇赶集》为例,说明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
选题立意、收集素材、构图草稿、加工完成。
教师可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图片及自己掌握的知识逐个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艺术创作的过程及方法。
并利用这一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掌握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进行绘画创作。
3.明白艺术创作的艰辛,形成珍惜艺术劳动和艺术作品的习惯。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搜集孙为民及其他画家的一些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使学生对创作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出示这些作品的创作草图。
课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采访当地的画家,了解他们创作的过程及创作中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艰辛,并对艺术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艺术创作的四个过程需要教师逐个举例来说明,也可与学生互动,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解决。
选题立意:
教师通过分析事例,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选题立意。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的生活积累,如:
人、事、物、场景等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有了创作的欲望,我们就会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确定作品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感受。
另一种是作者已经有了选题及所要表达的意愿,根据自己的选题,去生活中观察、体验,搜集所需的素材,提炼加工,几易其稿,最后完成作品。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积累。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场景、人物和风景打动过你?
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根据记忆描述给大家。
讨论应该围绕着学生熟悉的生活以及最近发生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包括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其中旅游和去游乐场是最能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表现师生、同学、朋友友谊,家人父母亲情是孩子们最乐意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庄严的升旗仪式、逛街、赶集、踏青、赏雪、观花,只要能启发学生讨论起来,这些熟悉的生活就能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丰富选题的空间,学生也可以从中选题立意。
收集素材:
有了选题就可以根据题目内容的需要去收集素材。
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教材中给我们介绍的是以速写的形式来收集素材。
这是画家最常用的,也是比较适合我们的一种绘画形式。
如画《古镇赶集》这一题材,那就要有一些市场上买卖的场景。
为了使自己的创作丰富、鲜活、真实,就要亲自到市场上把你认为较生动感人的场景画下来。
可以快速地勾画出人物的动态轮廓及道具。
不作细致的描绘,也可以较翔实地把人物动态、神态、服装的样式、色彩、道具等具体形状,细致地画下来。
这样画速写虽然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在创作中就会轻松一些,也会给你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可参考内容。
搜集素材是提高绘画能力,画好创作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观察、勤动脑、勤思考的习惯,随身携带速写本,把感兴趣的、能够激发灵感的事物及时地画下来。
如果没带速写本,回家后可凭记忆把它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素材的事物有很多,可以是一两个有特征的人物、一棵古老的大树、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一株美丽的花朵,也可以是生日聚会、旅游、植树等集体活动的场景。
只要能够打动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可以作为以后创作的素材收集下来。
这样长期坚持,在生活中收集来的素材,鲜活、生动,会给你留下难忘记忆,头脑中的画面也越来越多,创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除了速写的方式以外,还可以在书上、网上搜集图片资料,阅读与题目有关的文章。
这些方法都能够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构图草稿:
收集的素材只是一些小的片段,单个的人或事物。
怎样把这些素材经过取舍、添加,构思成一幅作品,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构图草稿就是根据作者的构思把收集的素材加工整理成草图,要用铅笔,以便于修改,草图不用太工细,因为这是一个思考、探索修改的过程,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在勾草图的同时就要考虑到以什么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水彩笔、水粉、水墨、版画?
根据作品的题材选择合适的绘画形式。
如:
教科书中的《古镇赶集》就用了水墨的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很好地表现了中国古镇古老、繁忙、热闹的景象,给人以亲切感。
加工完成:
有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可谓胸有成竹,这时就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作品。
根据草图,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大胆下笔,细心收拾,完成作品。
●学生创作作品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工具材料。
在构图和设色上,要鼓励学生根据主题的需要,反复调整和尝试,争取使之最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最后作品的评价,主要从是否按照这个创作过程来进行的创作,以及作品主题、效果,以及是否充分表达了主题来衡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评价标准,不要过于专业,以免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绘画创作的兴趣。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把学生作品收集起来,和学生一起布置校园绘画作品展。
第八课风驰电掣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画出生动的动态场面,并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动作效果。
用特殊的手法表现风驰电掣的艺术效果。
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表现人物(或其它事物)的动态场景。
教学难点:
人物动作以及动态线条的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
用动画片中的一些经典形象的动态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画法。
教学思路:
教具:
自制动态场景挂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大象)
陆地上最高的动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
长颈鹿)
那么,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猎豹)
出示挂图:
猎豹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28米,真可谓是:
风驰电掣。
<2>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
风驰电掣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
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绘画“风驰电掣”
画面是静止的,那么如何表现出一个事物的运动呢?
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图片,请大家说说,画面中是如何表现猫和老鼠的动作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生动的人物形态
加上一些辅助的线条,表现块如风的速度。
首先,我们来表现事物的动态:
例如:
在百米冲刺的时候,人的身体是(停顿一下,让学生一起说)向前倾斜的。
那么,其它的动作呢?
比如,在打乒乓球、篮球……等等,试想一下,这些动作是什么样子的?
(找几个学生上台边说边画。
)
(全体学生在下边各画一个动作。
)
画好动作之后,我们还需要加上一些辅助的线条,表现人物(或事物)速度。
那么线的走向应该怎么画呢?
思考:
比如:
1.一个人往前跑,线条怎么画?
2.一个人从高空坠下,线条怎么画?
3.链球运动员抡起胳膊转的一瞬间,线条怎么画?
得出结论:
线条必须按照人物动作的走向去画。
课堂练习:
利用我们总结的这两条结论,表现一幅“风驰电掣”的画。
学生作画。
教师巡视指导。
拓展:
一些其他的动作效果:
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风驰电掣”的动作,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多观察,多多描绘。
教学反思:
第九课《光的艺术》
教材分析:
《美术》教材第十二册第九课《光的艺术》,属于设计•应用的领域。
本课采用了一个特殊的创作条件“光”,整合了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
作品极具美感,可以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光的艺术
学生分析:
通过将近六年时间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创作方法,具有了初步的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广泛的关注身边的事物,并激起了解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兴趣。
设计思路:
光的艺术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感悟活动为主,在探究和感悟活动中不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主要的教学环节:
欣赏范作激发灵感——分析交流深入挖掘——大胆创意勇于创新——畅谈构思同伴评价——立足生活传承历史,从欣赏示范作品入手,先体验“光的艺术”带来的美感,引发学生对其创作方法的探究;然后尝试归纳总结,在进行合理的整合后开展自由的创作;创作结束后在畅谈自己的创作构思,邀请同伴点评作品;最后在了解和欣赏“光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中结束本课学习。
教学目标:
光的艺术
认知领域:
认识与理解材料透光性强弱特点,合理的运用材料和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能力领域:
通过自主的探索及实验,掌握基本的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领域:
养成在创作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体验创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示范教具;与学生交流并布置材料收集工作。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美术课是一门十分特别的课,能激发创作的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这里,我们一起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感悟美、传播美。
今天的美术课就让我们从黑暗中开始吧!
请把灯关掉。
一、欣赏范作激发灵感
没有了光,世界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没有了光,线条不见了;没有了光,形状不见了;没有了光,色彩不见了;没有了光,美仿佛也离开了我们。
教师点燃蜡烛放在示范作品里,然后一一点亮其他作品。
学生欣赏示范作品,交流、品评。
(“作品引入”是一种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二、分析交流深入挖掘
初问:
欣赏了这么多美仑美奂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营造自由、舒适的学习气氛。
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课题“光的艺术”。
再问:
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如:
材料、方法等方面。
(问题的梯次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从初步感知走向深入分析,巧妙的突破本课教学的关键点。
)
三、大胆创意勇于创新
整理回顾:
作品的材料的通光性强弱不同的特点和以前学过的各种方法的运用。
提出要求:
利用身边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方法来展现“光的艺术”。
在学生自由创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交流、汲取创作的灵感、大胆修正自己的构思。
教师的辅导也应如此
(通过条件、材料、工具、方法四者的整合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构思的优化组合。
)
在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激发出奇妙的灵感和精彩的创意。
重点关注:
哪位同学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构思呢?
邀请同学给你点评价或建议吧!
你打算把自己精美的作品用在日常生活中吗?
(以同伴评价为主的评价也是一种学生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时关注作品的应用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
五、立足生活传承历史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艺术”,也创作了美仑美奂的作品。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光的艺术”也被广泛的应用着。
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了解“光的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河北省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可以说是最早利用光来实现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2006年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唐山皮影”,一起来欣赏这种经历了两千年风风雨雨的独特的光影艺术吧!
(既关注身边环境中“光的艺术”的应用,又注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
从历史到未来,从艺术到生活,让我们用心去寻找美、发现美、创作美、感悟美、传播美。
谢谢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了“光的艺术、艺术的光”!
第10课:
喜马拉雅
教材分析: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人瞩目的地方,它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缘,是中国与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等国的界山,山脉中段高峰林立,山脚下有玛旁雍湖和拉昂湖等著名湖泊。
位于中段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喜马拉雅山脉雄浑、神秘、壮美,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岸精神的体现,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为之骄傲!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
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了解喜马拉雅山脉与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总结喜马拉雅的特征与精神内涵,寻找表现题材和确定表现手法等,体会艺术创作的过程。
此课是在前面学习过《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主题创作课,而且喜马拉雅山脉可表现的自然素材和精神素材都很丰富,表现手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所以本课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教科书第24页展现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航拍图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第25页出示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人类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征服。
相信这些图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以启发。
教学目标:
1.能够查找相关资料,比较深入地了解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状况、气候特征、植被特点和风土人情等知识。
2.能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从中确定表现主题。
3.能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表现手法表现喜玛拉雅。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的相关资料。
教师应提前发一些问题卡,例如:
你知道“喜马拉雅”是什么意思吗?
喜马拉雅山脉在什么地方?
形容一下那里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山上都有哪些植物?
珠穆朗玛峰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什么位置?
有多高?
你对它了解多少?
喜马拉雅周围生活着什么民族,他们有什么风俗习惯?
人类在什么时候征服过珠穆朗玛峰,其他山峰被征服过吗等等。
以便让学生查找资料时减少盲目性。
●教学中,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相互交流“喜马拉雅”的相关知识。
教师注意引导,避免知识角度过于杂乱,可以从自然地貌、植被特色、风土人情、民族友谊、登山探险等角度让学生描述和整理资料,在学生对喜玛拉雅有了一定了解后,鼓励学生确定要表现的主题。
●学生对“山脉”一词可能听说过,但是概念不一定十分清楚,教师可利用相关手段让学生了解它,如:
通过摆放三角形纸板使学生理解山脉的概念,并通过纸板摆放方式的变化来演示山脉的走向变化(斜线形山脉、S形山脉、不规则形山脉等),这样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理解山脉。
学生的作品可以是平面的绘画,也可以是立体的手工作品。
在表现技法上便于操作的有以下几种选择:
①用线描的方式表现山脉的走向。
②用蜡笔水彩的方法表现白雪覆盖的感觉。
③用剪贴制作的方法表现山脉的层峦叠嶂(前后遮挡关系)等。
●从喜马拉雅所具有的高大雄伟角度而言,在创作的拓展上,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①可以从生活之中寻找生活的“喜马拉雅”。
例如,建筑方面,让学生说出当地哪幢建筑最宏伟壮观?
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喜马拉雅”。
②可以从人物方面入手。
例如,军人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坚强、勇敢,那就是我们心中的“喜马拉雅”等等。
●在本课教学中,难点应该是表现内容与构图,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在有自己创作思路的基础上,互相说一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完成。
请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表现“喜马拉雅”的伟岸气魄?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路,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或新颖的方法去表现。
第十一课我们的奥运
教材分析:
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一个体育盛会,奥运会不仅推动全球体育竞技活动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各国的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奥运会已成为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也成为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增进友谊的盛会,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的目标,也是我们人类的目标。
奥运会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他们的记忆中应该能找到奥运会的影子。
因为,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会,虽不可能亲历现场,但是媒体的广泛关注、人们热切的瞩目,都会耳濡目染。
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隆重召开,这是中国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的骄傲。
各种媒体的宣传,奥运场馆的营建,学校各种奥运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活动,一定都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他们对社会的参与热情和创作热情。
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索”课,教科书呈现给我们的是将美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并融造型、设计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形式。
在这样的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学习体验,在美术技能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多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本课共呈现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奥运场面的情景图片为主,第24届奥运会的场面红火盛大,展示出人们对奥运的热情。
其他图片力求生动、典型,以点带面,选取了我国申奥成功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勇夺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时激动人心的镜头。
这是中国男子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顽强的中国女排姑娘们再次夺得奥运女排冠军,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等等,这些典型的场面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些都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小学 六年级 美术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