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8402213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06KB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docx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3篇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十点钟 台下:
拥挤热闹(侧写烘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挤热闹 台上:
男人(丑陋、弹曲、动心)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听书时:
台上:
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弹罢数分钟(侧写正写) 台下:
老残感觉:
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
白妞更好、映衬对比) 台上:
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正热闹时无比奇妙精彩绝妙 台下:
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
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二)正面描写:
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
1、白妞出场 先写外贸,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2、白妞说书 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五个部分:
(1)初不甚大:
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
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
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
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
演唱的结束 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大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赋予声,细致描写,多处用此。
人参果:
舒畅熨斗熨:
伏贴 钢丝:
尖细、高亢、有力登泰山:
险、奇、不断升高黄山飞蛇:
轻快、回环、多变东洋烟火:
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1)用感觉设喻:
通感
(2)用视觉设喻:
通感 (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
比喻 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作者为了突出白妞演唱还用了对比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节选部分共写三个人物,无论琴师、黑妞都是为了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小结:
“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
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二、总结课文:
(一)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
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热闹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
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
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人能学一两句 白妞: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4、白妞说书; ⑴白妞登台:
貌不惊人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就使观众为之倾倒。
(动作、眼睛) ⑵白妞说书:
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声音:
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说唱,听觉:
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听众评价: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
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
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课后还要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侧面烘托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卡农》,思考如何将音乐的变化和妙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阅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描写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二、以通感的修辞描写音乐 1、仔细阅读课文第五小节,尝试用折线图表示白妞说书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过程。
2、在描写声音变化的各个阶段时,作者使用了哪些的描写语言?
在折线图上作出简要的批注 3、在表现白妞说书声音动人时,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妙处?
4、逐句分析通感的使用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5、通感的例子——你笑得很甜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三、实践与总结 1、播放导入时的乐曲,请同学们尝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这段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小组点评与课堂总结 四、补充拓展《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着。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
赏析式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 ,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9号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闻》上发表至二十回,成单行本,后又续九回。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我同哭同悲者焉!
”因名为“老残”。
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老残游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曾朴《孽海花》 (四)提问讨论 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
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
明确:
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3.写琴师丑为什么?
明确:
先抑后扬,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笔。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
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
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
(板书) 说书的过程: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说书的反应:
(见课本) 7.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 (钱钟书《谈艺录》)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试问、诗文意境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例:
他一下子掉进冰窟里。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结合练习二讲讲通感的作用) (六)、知识迁移 问:
这段文字怎样写音乐旋律的变化情况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节录 (七)、布置作业 听《二泉映月》,写一段文字摹写此曲。
[附]板书:
赏乐 乐外境 ○通○感 乐内韵 品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湖居 听书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