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三讲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8387645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24.76KB
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三讲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新人教版.docx
《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三讲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三讲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新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三讲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三讲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版
一、考点详解
第七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联系是多样性的:
直接、间接、内外、本质与现象、必然和偶然等
(5)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切记主观随意性和表面性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注意搞好局部
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把握其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6)把握联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八部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发展的观点与方法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永恒发展过程中
(2)发展的实质(含义)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灭亡
(3)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果断地促成质变和飞跃
第九部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十部分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二、考纲主干和重点精讲
(1)
层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基
础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构成事物发展的条件,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过程)。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但是它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和战胜旧事物阻碍的过程,所以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我们要保护支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或者只承认质变,“激变论”否认量变,或者是否认质变,如庸俗“进化论”。
坚持发展的观点,促进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创新的社会作用
(2)
层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重
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是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事物联系(矛盾)具有多样性,如直接、间接、必然、偶然等,把握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又如,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立足整体,搞好局部。
还如,重视量变促成质变,实现发展。
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学说,重点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统一以对立为前提,对立寓于统一性之中,二者相反相成,进一步掌握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它的应用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途径。
联系的多样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3)
层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难
点
系统优化方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与方法,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把事物看成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性,简而言之是联系构成发展,而发展是有序的,是需要统筹和优化组合的。
实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掌握矛盾分析方法,有以下几个层次:
1事物就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研究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要在普遍性原则下研究它的特殊性。
3特殊性的表现有两种情况:
办事情促发展要分清主次矛盾,兼顾次要矛盾,才能促发展;看问题定性质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主要方面,兼顾次要方面,这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典例剖析
例1(07高考江苏卷10)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答案:
C
例2(07高考宁夏卷23)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答案:
A
例3(09高考上海卷13)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A.从整体到部分
B.从部分到整体
C.从个别到一般
D.从一般到个别
答案:
B
例4(08高考宁夏卷21)“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例5(08高考江苏卷32)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答案:
B
例6(07高考江苏卷8)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
xx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过程说明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答案:
B
例7(07高考江苏卷16)“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史记.货殖列传》)据此回答16题。
16.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答案:
B
例8(08高考山东文综22)《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战友、搜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
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④重视做好量的积累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例9(08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7)“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
A
例10(09高考上海卷23)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答案:
ABCD
例11(09高考宁夏卷23)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地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
有专家指出: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这一认识的根据是
①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
②废物向资源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
③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
④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D
例12(09高考江苏卷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B
例13(09高考广东卷34)下列选项蕴涵了矛盾同一性的是
A.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D.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答案:
ACD
例14(08高考海南卷22)“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
”这句话意在说明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答案:
C
例15(08高考江苏卷3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
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
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
B
例16(06高考全国卷Ⅰ·30)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
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例17(09高考江苏卷32)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答案:
D
例18(07高考海南政治卷18)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B
例19(07高考山东文综卷25)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将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在一起,实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
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创新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例20(07高考海南政治卷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越来越快,人们在充分享受其给工作、学习、交往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迅速传播的电脑病毒的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
材料二:
2007年2月7日,全国首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大案告破,号称xx年度互联网“毒王”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俑者李某等人落入法网。
(2)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加速的社会作用。
答案
(2):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断加速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也为电脑病毒的迅速扩散提供了可能。
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看问题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肯定互联网信息快速传播有利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应当对网上有害信息快速传播的不利影响保持清醒认识。
四、高考预测
高考预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举办两个奥运会和正在筹办的世博会过程中,成功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当今我们在面临金融危机和世界各种挑战时更需要同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预计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还会面临同样的考题。
例(08高考山东卷29)
材料五: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6)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答案(6):
①必须遵循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②必须遵循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把握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总趋势,又要正视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③必须遵循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统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
④必须遵循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大胆吸取、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高考预测二:
应对金融危机我们的工作重点应在国内“保8”,只有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上去了,才能在内外经济活动中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目前党和国家抓住这一重点和关键正在千方百计促增长,抓主要矛盾实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解决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的主要工作方法,也是考核矛盾分析法的重点。
分析说明题
例(09高考上海卷36)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外交工作贯穿一条主线,即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外交部门协同国内有关方面大力加强经济金融外交工作,积极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推动国际对话与合作。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xx年会等国际会议,全面介绍中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诚意与决心,也表达了中国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贡献的诚意与决心。
(2)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须简述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答案
(2):
重点论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指同时要注意和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在错综复杂的外交工作中强调“贯穿一条主线”是抓住了重点和主流,同时强调“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是对外交工作的统筹兼顾,这既分清了主次,更体现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高考预测三: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如何保护老城历史文化景观,如传统街区、名人故居、老字号商店及老车站等等,拆旧和新建是矛盾,保护和发展是矛盾,城市发展和保护耕地是矛盾……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权衡利弊的发展性矛盾可以说比比皆是。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很生活化的考题,需要同学们联系所在地发生的种种矛盾予以分析认识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例(08高考宁夏文综卷38)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2)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
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
答案
(2):
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每个方案都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方案才是合理的。
不同的方案之间也存在利与弊的比较,我们在不同方案的选择中同样需要进行利弊矛盾分析,作出趋利避害的正确选择。
高考预测四:
文化创新、建筑创新、技术创新及至政治经济外交创新,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其中创新发展观念、发展体制机制是最重要的问题,如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创新我国的金融体系制度和机制就需要对国外的东西进行“扬弃”,趋利避害,这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考题。
例(09高考上海卷2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50年来一直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喜爱。
创作者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梁祝》的成功表明
A.艺术创新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一
B.艺术创新必须是全新的
C.艺术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D.艺术创新离不开辩证思维
答案:
CD
高考预测五:
以下探究课题可以作为高考预测的重点训练课题
生活与哲学综合探究三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探究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态势,重点分析和探究当今中国发展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2)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我国建国60年来,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反对形而上学的实际事例,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3)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19-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二讲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新人教版
一、考点详解
第四部分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哲学的物质概念)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哲学的运动概念)
第五部分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和能动性(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补充与综合)
第六部分求索真理的历程(即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
(1)人们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
二、考纲主干和重点精讲
(1)
层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基
础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性,这是哲学的基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人们只有通过物质的运动方式,才能把握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过程,是人脑的机能。
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可进一步了解实践的内容和实践的特点。
特别是把握实践的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决定了实践的发展性,只有在实践的发展中,人们才能获得认识,也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中人们才能分辩真理和谬误,从而在实践中排除谬误追求真理。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规律的概念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真理和谬误
(2)
层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重
点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理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在物质运动过程中,人们通过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认识去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这是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和基础是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得到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造福于人类。
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发展中,人们追求真理,掌握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客观世界是无限运动发展的,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在认识运动发展过程中,追求真理需要不断排除谬误。
所以认识具有反复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曲折中的前进——创新性。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认识的反复性
(3)
层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难
点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一是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二是意识指导人们的现实创造性;三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控制性,又称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的必要条件,二者统一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客观物质世界的无限运动发展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与时俱进的要求。
由此导向人类对认识和真理的无限发展的追求。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的无限性
三、典例剖析
例1(07高考江苏卷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例2(08高考江苏卷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答案:
D
例3(09高考江苏卷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C
例4(08高考上海卷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答案:
B
例5(07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16)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
D
例6(07高考重庆卷30)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
据此回答30题。
30.漫画内三句话中的“想”字,体现的是
A.认识的计划性B.认识的目的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三讲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新人教版 高考 政治 复习 教案 生活 哲学 第三 思想 方法 创新 意识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