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规范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8382343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6.80KB
新课程标准规范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x
《新课程标准规范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规范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标准规范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摘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系统的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对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的实现状况及其出现的某些问题作出原因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希望对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运用中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一点帮助。
关键词:
三维目标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ReflectionontheclassicalChineseteaching
inhighschoolunderthenewcurriculumstandard
Abstract:
Thefull-timeordinaryhighschoolChinesecurriculumstandard(experiment)"systemproposed:
threedimensionsofcoursegoal-knowledgeandability,theprocessandthemethod,attitudesandvalues.Inthispaperthe3dobjectinspecifictoachieve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statusandtheproblemsmakecauseanalysis,andputsforwardsomesolutionstothenewcurriculumstandard,thehope,thenewteachingmaterialusehighschool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alittlehelp.
Keywords:
3dobjectseniorhighschool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
ProblemsofExistenceReasonsandcountermeasures
目录
引言-2-
一、从三维度中“知识”来看-3-
(一)现状-3-
(二)原因-3-
1、教学需要-3-
2、考试需要-3-
(三)解决方法—训诂的引入-4-
1、形训-4-
2、声训-5-
3、义训-5-
二、从三维度中的“过程、方法和能力”来看-6-
(一)现状-6-
(二)原因-6-
1、文言文自身缺陷-6-
2、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7-
3、老师依照传统方法教学-7-
(三)对策-8-
1、三步教学法-8-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9-
3、老师加强课外阅读辅导-10-
4、诵读教学-10-
三、从三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11-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11-
(二)开展一系列语文活动-12-
(三)开设一些较必修科相对轻松自然一些的相关选修课-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调查问卷及结果-14-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这在系统的语文知识已被严重狭隘化的情势下,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能力是由(广义的)知识构成的,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要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建构;其次,只有体验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后,能力才能够内化。
本文对三维目标理解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将能力划入了过程与方法的行列,并位居其后,体现能力提升的一个渐进性过程。
而三维目标中,知识主要是一个工具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人文性最切实的体现,而过程与方法及能力,则是沟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座必经的桥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必修文言文课程的学习目标: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此外,还有不少零散的论述,这里不一一例举。
显然,必修文言文课程的学习目标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放在了更为显著和重要的位置,而新教材也切实落实了这一点,对比以前的教材,新教材不仅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而且其课后“探究与练习”的习题也一改之前“语言知识一统天下”的局面,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题占到了75%左右。
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理应充满趣味性与探究性,但反观文言文的实际教学状况则不容乐观。
针对此问题,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对新课标下,新教材使用中的学生做了一项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调查。
调查对象是石林一中和石林民中高一、高二的学生(收到有效问卷293份,调查问卷及结果附于文后)。
调查显示只有20.5%的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而其余的是不喜欢或一般(无所谓)的态度,其中47.6%的人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是认为文言文学习枯燥(包括课文和学习过程),此调查虽不够全面,但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新课标、新教材下的高中生对文言文的态度并未有大的改观,这当然有学生自己和文言文本身特性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想必是教学的问题。
一、从三维度中“知识”来看
(一)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调查显示,31.4%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得不让给我们反思,老师在课堂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有21.9%的人认为老师侧重词汇句法,翻译方法。
相较于其它方面,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了。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更多的仍然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体现的正是语文的工具性。
相较于其他感性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的思维观念,语言知识本身就显得很枯燥,而语文教师很少变动的狭隘文言文教学模式也大大增加其教学的枯燥性。
正是因此,新课标和新教材才据此进行较大的改动,可是出于以下两点原因,教师依然采取不为学生喜欢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二)原因
1、教学需要
语言是感悟和理解的基础。
若语言问题不解决,文意尚未疏通,那么文言文教学必然是架空的,而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侧重于语言的讲解也是基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状况的。
在此调查中,学生认为自己在文言文阅读中最大三项障碍是: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虚词等词汇知识”,此类障碍占到25.9%的比例;“被动句、宾语前置等语法知识”则占到了24.7%的比例;“翻译”也毫不逊色占到了13.2%,此三项成为学生攻克文言文的三座大山,那么老师侧重于这些内容的讲解也情有可原。
2、考试需要
现阶段高考试题的题型和知识点是比较稳定的,而其中文言文的比重不容忽视,以2010年的重庆市语文高考试卷为例,纯文言考题为28分,占总分比重的18.7%,而在文言考题中模糊统计语言类占57%,背诵占21%,调查中42.5%的学生在翻译失分最多。
在当今以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的背景下,老师必将这些知识的讲解作为重中之重,只要高考试题很少变动,这样的现状就难以改变。
而高考需适应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则难以设置具有较大共性答案的试题,况且,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解读又岂是能任由他人品评正误的?
这又是评价体系的问题了。
既然,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和重点的事实无可改变,那如何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才能使课堂既有趣而又高效率呢?
(三)解决方法——训诂的引入
文言文的解读首先是字词的解读,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第三十四》中说: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廉,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由此可见“字”的巨大认读作用,基于“字本位”的文言文教学,可借鉴中国“小学”的训诂方法。
这里的训诂包括为了更准确地诠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字词,近代学者黄侃说: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训诂的释义方法,传统的有三类:
形训、声训、义训。
1、形训
形训,即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
因为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的文字,是词的外在形式。
由于汉字表意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从这外在形式着手,分析它的结构,求索词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为此,我们所依据的字形应是较古的文字。
如苏询《六国论》:
“六国互丧。
”高中语文课本注:
“互丧,彼此(都)灭亡。
互,交互。
”我们怎样才能去形象地理解呢?
同样可以采用形训的方法。
互,《说文》:
“所以收绳也。
”原来是一种收绳的工具。
据《周礼·中人》郑玄注以及《文选·西京赋》薛注,“屠家挂其肉”的工具也叫“互”。
盖古之收绳器与挂肉器形制相似.故同名。
“互”字的古文与今日肉铺所用挂肉器相似.为上下勾连状,所以互字引申有“勾连”义。
“六国互丧”就是“六国一个连着一个灭亡”。
这样讲解相较于直接告诉学生“互:
在此处的意思就是勾连”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想必会更好一些。
2、声训
声训,即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
由于声训摆脱了文字形体的局囿,避免了因字形产生的误导,直接从语言角度探索词义,往往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诠释词义。
运用声训的方法应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以古音(即上古音)为依据.因为绝大多数的同源词在上古时已经形成了。
训诂学里说某字与某字音同或音近,也是就上古音而言的;二是以文献语言为依据,以避免滥用声训而流于主观臆断。
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
明假借,通方言,求语源。
如《孔雀东南飞》:
“始适还家门。
”中学语文课本注:
“适,出嫁。
”那么“始适”即“才出嫁”。
刘兰芝明明已出嫁有年,诗中有“兰芝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共事二三年”等为证,怎么“才出嫁”呢?
其实,“适”是通假字:
“适,谪也”。
始适,即始谪,刚被休弃。
所以,一般说来,一个字在古文中如果按照它的通用义讲不通,或者虽然勉强可通.但总有点疙瘩,那么我们可以运用声训的方法来探明其为假借。
而声训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某些语音问题,减少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而且将大大有助于学生对于通假、虚词等音、义特色突出的内容的诵读、理解与记忆。
3、义训
义训,即根据文献具体的语言材料来说明词义.根据文意来推求词语的含义。
如《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句子并无难解之处,把“朋”释成“朋友”(《现代汉语词典》注:
“朋友,彼此有交情的人。
”)似乎也能讲通,但此人为何自远方而来呢?
对方又为何如此高兴呢?
可以想见,此人定非一般的“朋友”,假定是“好朋友”,又为何不明说呢?
《说文》:
“朋,类也。
”“有朋自远方来”,黄侃疏:
“朋犹党也”、“同处师门日朋”。
《公羊传·定公四年》: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可见,孔子在这儿讲的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指同门之人。
运用训诂方法对应解决诗词中的连绵词、韵律、节奏;通假、连文、词义古今变化;意境、语境、特殊修辞手段(如对文、连文、复文、互文等)知识,可使教与学都更加有趣味性和探究性。
通过教师的绘形示义、析字见义、依部首推求字义、因文求义等方法的运用,可将原来零散而“既成现实”的词义记忆、句法、语法学习、积累转变为互有关联,可以探求,引人联想的充满意义和趣味的知识网络,这也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就可以避免老师一遍又一遍重复同一知识点,而学生仍然记忆不牢的情况的出现,也就可以为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的体验感悟和价值观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时间和可能性。
这样就要求中学教师要提高自己在训诂、音韵、方言等相关语言学的修养和研究能力。
二、从三维度中的“过程、方法和能力”来看
(一)现状
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差异发展,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都大受推崇,但事实上,在这种大背景,大潮流下,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最常用的方法仍是串讲法和赏析法,据调查,串讲法和赏析法合占高中文言文教学法的61.8%。
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借助注释、诵读来积累知识点以外,仍有34.9%的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听讲记录来学习文言文,而乐于参与课堂讨论并因此大大受益的学生仅占5.6%,由此可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上仍存在较大问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其原因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很大程度上也是知识层面上问题尚未落实和解决。
只有在疏通语言、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这些教学方法才具有现实操作的空间和可行性。
(二)原因
1、文言文自身缺陷
文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是相对于白话而言的。
学习文言文,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修养。
但是,从古到今,口语一直都在变,而文言文却几乎很少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如今的口语已近偏离文言文很远。
所以,在今人看来文言文就显得更加艰涩难懂。
另外,由于古文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学生又是一个不断接受新观念,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思想观念变化很大,就更难于认同古文言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及感情。
而且,学生这个群体又是具有一定理性思考能力,而又不能完全理性的去认识问题的群体,由于受年龄阶段的限制,容易感性认识优先,在对问题的看法上感性认识先入为主,受现代思想观念影响在主观上就对古文言作品心存否定就无法感受到文言作品的经典美,无法与作家、作品沟通。
2、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
在古代,读书人从小接触大量文言文作品。
“四书”、“五经”不用说那都是通用教材,还有《周礼》、《春秋》、《资治通鉴》等。
据资料显示,如一人八岁入学,一般也要到二十岁上下,才能达到用文言文读书作文的水平。
文言文在当时就基本脱离口语而成为书面语。
一般都是读书人的专利,称之为“咬文嚼字”。
而现代中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之前基本不接触文言文,导致其基本毫无文言文功底,所以中学生现在接触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就显得无所适从。
对于古文言文更是感到不方便阅读,要想达到基本的阅读要求,那要积累许多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知识。
但由于课文的选文不多,外在资料少等多种因素,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这在阅读中就产生阻碍。
对教师以及译文的依赖性增大,自我探求不足,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老师依照传统方法教学
所谓串讲法,一般是指以句子为单位,对文言诗文等进行字面上的讲解,以疏通文意,便于进一步像白话文那样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串讲常分三步进行:
一、读,读原句;二、讲,讲该句中古今意义有别的疑难字词;三、串,串通句意。
这个方法的起源,恐怕一直可以追溯到东汉郑玄、马融等人的讲经活动,甚至更早的时候。
元朝的程端礼已给它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释一句之意,相接续作出。
明理演文,一举两得。
而现在高中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难免受其影响,照搬此模式,不知变通,因此学校串讲风盛行。
另外,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易随波逐流,照搬照抄大多老师都用的模式,而对于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调查与研究。
所以造成死板的串讲法在现代化教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得不到发展与改良。
(三)对策
在分析了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方法和能力这个维度实现过程的现状及原因后,我们提出以下方法,可供教学参考。
1、三步教学法
在此,我们借鉴并一定程度上修改了范晋曾在其论文《中学文言文实践研究》中提出过的“一交、二问、三未完”的三步教学法,即:
课未教,作业先交;师未问,学生先问;课上完,作业未完。
(1)课未教,作业先交
老师未讲课之前,学生就预习课文,对文言文进行翻译,理解章句,提出疑问,做下标记,并自己寻找答案。
这样学生便可以在课前充分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学生无形中掌握了主动权,自学能力大大提高,这对学生长远的学习能力提升是很有意义的。
(2)师未问,学生先问
预习时学生记录的疑点难点在老师未提问之前,学生可向老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性的身份就体现出来了,师生达成了平等关系,同时促进了教学相长。
(3)课上完,作业未完
一堂课或一篇课文上完,并不代表这堂课就此结束,学生在课完之后还要对已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对预习中提出的不正确的观点进行修正,释疑,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自主探究,善于质疑释疑的习惯。
同时,老师会提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扩宽其视野,提高其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可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质疑和体验以至积累的全过程,但对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难度甚大,难以大范围推广。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就实践的可行性而言,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的自学以及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更为实用。
据调查结果显示,仅9.4%的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小组形式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自学法),而希望老师采用此方法的学生则占19.6%。
首先,老师需对文言文的阅读积累方法做出很系统的示范和教授,并在学生的自学和讨论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指导。
例如,教师需从字音、节奏、气势、文意、脉络等方面优化诗文的诵读和背诵。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学习掌握知识方法的过程就是能力生成的过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其次,在掌握了一定自学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可分组进行探究谈论,对文章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大家不仅可以畅所欲言,同时也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取了其他同学的好的观点,学到了不同的方法。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大大的被激发。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以讨论为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现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通过对新课堂存在问题的揭示,以此作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践过程中某些弊端的反思。
新课堂是源自山东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在学习内容上,大约20%的知识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就能掌握;大约70%的知识学生通过集思广益讨论即可解决,只有约10%的知识需要在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之后,需经老师提示、点拨、讲解之后才能掌握、提高。
也就是说,如果把课堂45分钟看做总体“10”,老师的讲授为“2”,学生自主学习为“7”,总结巩固为“1”,这就是所谓的“271高效课堂”。
“271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为:
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当堂检测。
学生以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按图索骥,自主学习,学生在根据学案完成自学任务后,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目,以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在此活动中,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AABBCC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学习中的疑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同时也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讨论。
据我们对高中老师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新课堂同时存在一些弊端。
40分钟的课堂,学生的自主讨论探究并讲评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老师则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虽然老师在课下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可是课上主动权全部交与学生,课堂难免显得混乱。
在学习效果上,优秀生如鱼得水,而基础薄弱者则涸泽之鱼,班级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老师加强课外阅读辅导
文言文重在积累和梳理,而当今高中必修教材中文言诗文都大大减少,虽然选修课中有所补充,如《唐诗选读》等,但由于选修课有极强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且多数学生并不喜欢文言文,选择与否还是变数。
这样一来,学生在文言文积累方面就更加欠缺。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文言诗文比例相当大,但实际教学中并未认真落实,据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学生不会阅读课外文言文书籍,由此可见加强老师在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辅导成为必然。
4、诵读教学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都只注重讲授,而忽视了诵读教学的落实,其实,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诵读,只有通过诵读,获得感性体验,学生才能对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诵读是主体认知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我们所提倡的诵读并不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读、自己背就可以了。
当今诵读要求的随意,方法的贫乏,形式的单调,科学指导的缺乏等等,使诵教学不仅无力冲出传统诵读教学的窠臼,而又陷入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泥潭,这种学习让学生备感厌倦。
水平的低下、技巧的拙劣和学生的厌倦使诵读“识趣”地退出了语文课堂。
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第一,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和通假字。
学生读错了却浑然不知,教师应给予指正。
第二,指导学生读准句读。
学生朗读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读破句”,其原因多半在对句子或上下文的理解不清。
教师应将学生的诵读错误指出来,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读懂文意,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句读。
第三,指导学生读准语气语调。
语气语调反映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因此,对语气语调的正确把握尤其重要,老师应在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给予技巧上的指导。
第四、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
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就是多读多背。
而据调查显示,48.3%的学生对文言文记不牢。
这表明他们缺乏背诵技巧与即时复习巩固。
因此,老师应注重背诵技巧的指导。
三、从三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见解,相信在充分理解文意,欣赏其美感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感触,继而生发评价,甚至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和体悟,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至高目标,是课程改革的重心所在。
但正如上文提到的,在标准化考试题型下,此目标定会引起教育家、学者的重视。
却难以引起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和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生的充分重视,不少学生本身不喜欢文言文。
据调查显示,仍有29.9%的学生纯粹为考试而学习文言文,这样的心态怎能让他们乐在其中,并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呢?
然而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练情冶性的目的,有如下解决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影视,授课时尽量将作品的赏析和作家的介绍纳入同一个系统,形成“以作家带动作品”或“以作品带动作家”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由对某个作家感兴趣推及喜欢其作品,甚至喜欢这种风格的同类作品;由喜爱某一类作品而发展到认同某一作家,并依此认同这位作家的不同风格。
由此将作家和作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如利用多媒体举办某一作家(例如苏轼、李清照等)的专题讲座,举办的过程中加入影视及作品朗诵等,丰富课文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践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人文性目标。
(二)开展一系列语文活动
开展一系列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话剧表演、诗文创作、国学竞赛等活动。
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诗社等兴趣社团,创办诗文刊物,成立文学研究兴趣小组等。
这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传承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三)开设一些较必修科相对轻松自然一些的相关选修课
语文选修课可以分课型开设,课型归结为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等诸多的不同的授课类型。
这些课型具有不同的上课方式与特点,根据这些方式与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开设出符合相应类型的选修课来。
讲授类的课如《诗词鉴赏入门》《儒、释、道与中国文人》《美学基础知识》等;活动类的课如“演讲与口才”、“课本剧表演”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标准 规范 高中 文言文 教学 反思